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滨州市是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落后地区,但其发展潜力巨大。滨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由推动力因子和拉动力因子共同构成,推动力因子主要由经济竞争压力、旅游后发优势、经济实力增强、政府政策支持;拉动力因子主要由旅游资源优势、市场消费需求、休假制度改革、宏观发展机遇;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滨州市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资源、品牌扩散、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四大方面构建旅游演艺产业再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并运用文献和实地调研法对桂林旅游演艺产业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文化资源是旅游演艺产业再发展的源生驱动力,但当前产业忽视地域文化的保护,导致旅游演艺项目逐渐失去本真性;(2)品牌扩散是产业发展的支撑驱动力,但如何从旅游企业中寻找更有力的支撑,尚需长远战略的实施和品牌运营的管控;(3)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的调控驱动力,但存在着产业对于高创人才的智慧和创意利用不足,导致人才结构单一、创新乏力等问题:(4)技术创新是产业再发展的强制驱动力,持续推动着旅游演艺产业发展,但仍需专业人才对科技运用发展趋势做出大体预测。  相似文献   

3.
在建立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旅游产业集群识别模型的基础上,对山东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集群进行了评价与识别。根据构建出的城市化与旅游产业集群耦合评价模型,对山东省城市化与旅游产业集群系统的耦合态势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山东省城市化与旅游产业集群耦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研究法并结合实地调查,在分析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机理的基础上,探讨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结论: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中,创新是前提,市场需求是原动力,旅游企业是主力军,政府政策导向是持久保障。针对在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深挖冰雪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建议,为推动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旅游走廊”是在带状地域内旅游要素整合发展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现已被广泛运用于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理念之中。对旅游走廊的概念、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据此分析了宁西铁路旅游走廊的动力机制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论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动力机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具有宏观分布的点网性、中观布局的圈层性、微观选址的节点性特征。自然条件与旅游资源的禀赋、区位因素与集聚效益、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产业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旅游产业,形成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动力机制。未来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将呈现由资源禀赋地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向客源市场地靠近、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的互动性增强、产业布局的区域化和城市成为产业的核心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新能源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正常运行需要强大、稳健而持久的动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市场需求、产业链构建、政府政策和发展环境等。其中,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产业链构建构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内部动力系统,政府政策和发展环境构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外部动力系统。内部动力系统和外部动力系统本身以及两大动力系统之间的协调运行构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完善的动力机制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农业与旅游两产业之间的融合存在着必然性,二者的耦合也是必然的。依据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机理建立他们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的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建立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相应的耦合和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湖南农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都在逐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偏低的水平,农业产业发展普遍滞后于旅游产业,农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等级持续偏低。所以,湖南要重视借助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强化对农产业发展的扶持,进而实现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渝东南旅游院校数量少且办学思路相较于地方旅游发展稍显滞后。本文提出渝东南院校旅游专业需要提升自我特色,形成一个系统,打造一种模式,贯彻两种理念,依托三大区域。渝东南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设计为"一架马车、双马齐驱、四轮协作"。  相似文献   

10.
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动力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是旅游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佳路径。旅游城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由旅游业与城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决定。选择以全国著名旅游城镇凤凰县为例,在梳理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的作用机制与耦合发展途径的基础上,探索出驱动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最后为推动凤凰县旅游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抉择和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以后,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数量增长、整体协调发展,一直到今天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发展模式的阶段,并且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始终具有数量增长的导向性表征。高等教育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结构”动力推动的进程,多种“力”的强弱结构不同,决定了各国高等教育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当前,关键是必须通过改革,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制度规范,把高等教育发展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发展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旅游与农业耦合机理的基础上,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探讨与评价梅州市2004-2018年旅游与农业耦合度的发展水平及其动态关系.研究发现: (1)其农业旅游的综合评价指数保持上升趋势;(2)其耦合协调度保持逐年提升的态势;(3)其耦合协调发展还处于初级协调时期的较低状态,农业旅游发展空间与潜力较大.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三...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已成为振兴县域经济、拉动就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剖析我国旅游强县的发展成功经验,寻找其发展动力因素和模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以2007年我国国家旅游局评选的17个旅游强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区位熵的方法,从近十年来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旅游收入占GDP比例、旅游收入占GDP比例区位熵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探讨了其发展的动力因素,结合发展特征,将其划分、归纳为资源驱动、区位驱动、市场驱动、政策驱动及投资驱动五种类型发展模式,以期对我国县域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动力系统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互相有效改善的各种力量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总和,而整个耦合动力系统是由集散机制的集聚力和扩散力、市场机制的推动力和拉动力、调控机制的促进力和抑制力构成。其中,六大力量在耦合的驱动、状态和响应三大阶段的主导作用也不尽相同,由于动力组合模式不同,形成自然耦合型、市场主导耦合型、政策主导耦合型、产业主导耦合型和逆向耦合型五种主要的耦合类型。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要根据实际耦合状态类型选择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冰雪旅游是我国冰雪旅游产业的龙头。通过借鉴国外冰雪旅游产业的经验及结合自身特点,黑龙江冰雪旅游产业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冰雪旅游产业现状的分析,并根据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对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一定的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抉择和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战”以后,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数量增长、整体协调发展和追求可持续发展三种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结构”动力所推动,由于多种“力”的强弱结构不同,决定了各国高等教育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当前,须通过改革,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制度规范,把高等教育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发展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核心资源,具有地域性、传统性、民俗性、独特性等重要特征。地方特色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独特的贡献价值。从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链的三个环节出发,研究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化、传统产业文化化和传统技艺文化产业化等不同的三种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只要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把握好各种模式发展关键,就能依托当地的特色文化,开发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来。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商洛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两方面选取25个指标构建二者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商洛市2010—2019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9年商洛市的文化产业综合水平从0.054 3上升到0.196 7,旅游产业综合水平从不到0.000 1上升到0.227 3,二者耦合协调度从不到0.000 1上升到0.327 5,但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基于此,提出政府部门应当协调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关系、加大文化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及打造文旅集群等建议,从而促进两大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应将新疆丰富的各民族文化融入到秀美的自然景观中,构建新疆独有的人文景观,充分挖掘新疆旅游产业中的现代文化内涵,实现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新疆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