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是历史地生成的一种主体存在;在概念内涵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指的是那些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关系力量的总称,这种主体力量是相对于政府、国家等主流政治力量而言的非官方公共力量;从概念的外延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指的是一切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的社会力量或社会因素的总称,这种主体力量是相对于个体力量而言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在市场、社会和国家之间探求符合中国实际要求的结构关系,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视阈。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探索中国特色的市场化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通过社会整合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力,在国家重建中把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主题、主力和主体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可以分为领袖人物主体、理论工作者主体和人民群众主体。这三大类主体在自身素质和水平,以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都有所不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客观规律,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这、一能动性因素进行正确分析,特别是要注意把握领袖人物、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这三类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没有“主体”和“实践”这两个关键要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不可能发生。以这两个关键要素为综合判断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应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方面,从主体维度看,作为一种复合式而非扁平式结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有领导主体和支援主体之别,其中的领导主体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从实践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不仅是一种思想史,也是一种实践史,合理论性、实践性和政治性于一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倡导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具体实际并积极践行之,这预示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面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的双重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对其主体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内涵的正确界定,可以在明确主体不同类型和功能地位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最终实现主体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的相互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面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的双重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对其主体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内涵的正确界定,可以在明确主体不同类型和功能地位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最终实现主体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的相互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主体,理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成主体,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执行和实践主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三个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括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双向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驱动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存在的主体性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性有效发挥的规律性把握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实现自我与自我实现的逻辑关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驱动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存在的主体性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性有效发挥的规律性把握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实现自我与自我实现的逻辑关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动型动力机制指的是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历史与逻辑、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逻辑互动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其精神实质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及发展的契机,促进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协调发展、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国模式的内在规律及机制的深刻揭示和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抽象。其所要关注的核心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以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合”问题,而这种“结合”所形成的专布性取向与泛布性支持之间的关系问题,则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缓冲机制,指的就是那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量的积累或部分质变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基于历史与逻辑、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之间的逻辑互动,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缓冲机制的结构性维度。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世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视域;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社会历史主体不断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过程;而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现实抉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等三个重大的理论主题,展开了相应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这为我们深入而全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机制无疑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问题是我们系统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这一门学问之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反思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性质的根本特征;这样,在学科定位上就决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科学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及其规律性的反思性、实践性、应用性以及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审美学语境;党的领导集体在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在解读的客观性、价值性以及实现途径等问题上有着深厚的美学追求,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重要美学向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生性动力机制指的是所有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外在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外生性动力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形成阶段性发展特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生性动力机制指的就是所有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外在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实践表明,要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就必须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外生性动力机制的逻辑基点、概念内涵及其概念外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