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19,(6):51-59
如何运用负面情感来促进人们积极的行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国内外学者对罪恶感和羞耻感的相关研究,罪恶感和羞耻感在概念以及结果方面存在异同点。运用情境模拟法、自我报告法、整体形容词核表法三种研究方法,进行负面情绪的广告诉求,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情绪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但罪恶感和羞耻感作为两种相似的情感,其中细微的差别,仍有待发掘。  相似文献   

2.
羞耻感作为一种高级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自我形成以及道德行为中产生的一种指向自我的痛苦情绪体验.中西方对于羞耻感的阐释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在中国文化中,羞耻感的含义更为宽泛且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行为自我控制羞耻感.作为道德自我产生与发展的动力,个体通过趋利避害、模仿学习、主动自我建构而习得的道德自我受到羞耻感的直接影响.因此个体就必须要正视羞耻事件的情境及自我道德观念,自查反思自己的行为,改变从前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标准.但同时也可能会导致过分遵服于规则、创造力下降等一些负面影响.在教育实践中,羞耻感的教育对于个体品德的培养、道德自我的建立有着很好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3.
荣誉感和羞耻感是个体道德情感的两种重要形式,是保证个体道德心灵安宁和社会关系和谐的两个重要道德卫士。荣誉感是指主体对自己的业绩、贡献、品德与德性的社会价值的自我意识和体验。羞耻感常与内疚交替使用。霍夫曼把内疚看成是个体危害了别人的行为,或违反了道德准则而产生良心上的反省,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韦纳把羞耻描述为个体把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时而产生的指向整个自我的痛苦体验。羞耻和内疚都是一种复合情绪,根据分化情绪理论,它们均包含害怕、厌恶、痛苦、恐惧、兴趣等成分。  相似文献   

4.
羞耻感教育及其实施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羞耻感是指行为主体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悖于自己内心赞同的道德、伦理、标准、规范、价值观等时产生的一种带有不光彩、不体面体验的情感.在教育中实施羞耻感教育,就是要通过树立正确导向,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赏识教育,举行各种有益活动,并适当运用惩罚手段,根据学生的心理、道德发展水平,进行个性化羞耻感教育,培育学生的移情能力、合作精神、自制自爱、责任心等良好品质,通过教会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妥善管理自己的羞耻感,进而促进个人的成长,最终达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情感学习(简称SEL)项目旨在提升学生社会技能和情绪情感方面的能力。社会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以及情绪智力理论为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发起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美国校园危机日益加重与青少年社会情感荒芜等社会现实问题以及科学技术层面对情绪本身研究的突破则推动了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发起与实施。该项目已在不少国家和地区推广和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和广泛影响。我国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现状值得关注,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存在忽视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情况。我国学校教育对此理应有所担当与作为,有必要实施社会情感学习项目,这既是走出当前学校教育困境的现实诉求,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学习化社会是近十年来国内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热点之一。近十年我国学习化社会研究在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以及国外借鉴等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同时也明显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与加强。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对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解读,大多从身份与主体、精神创伤、人物塑造等方面入手来阐明女性作为“第二性”所面临的困境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较少对文本当中屡见不鲜的非理性情感的参与进行阐释。这便会遮蔽情感,尤其是遮蔽羞耻感作为关键因素在塑造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助推情节方面所蕴含的巨大能动性。因此,本文主要选取《办公室》、《洗礼》和《亚孟森》三篇小说,以门罗女性叙事的纵向发展为线,在总览“第二性”们寻求自我突破的过程中,聚焦剖析门罗笔下女性人物的羞耻感。也就是说,性别化的羞耻感叙事不仅暴露出女性所受到的异化凝视,揭示了依附心理对女性造成的情感创伤,同时,女性对羞耻感的反抗还展露出她们追求自我的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的研究发现,幽默感与儿童认知、人格、社会技能、情绪等的发展有密切联系。目前幽默感已经成为当代发展心理学关注的热点。心理学家从认知、动机、情绪、情感等不同角度来定义幽默感。解释其发生发展机制的理论主要有失谐理论、优势理论和释放理论等。对幽默感与人格、认知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进行述评,以期为促进儿童幽默感的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羞耻感及其培育的意义羞耻感,又称羞愧感,是个体做了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所产生的内疚、自愧的心理体验,也是个体是非观念、善恶观念、美丑观念、荣辱观念的一种综合反映。羞耻感是人特有的道德情感,知羞明耻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无羞耻之心。非人也。”①羞耻感属于人的社会情感范畴,因此它具有社会制约性。这表现在当一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品质与某一特定社会道德准则要求不相符合时,他就会感到羞愧。知差明耻之株,必前自责、自改、自新之茶。羞耻感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上。它既是个体内心的道德法…  相似文献   

10.
荣誉感和羞耻感是个体道德情感的两种重要形式,是保证个体道德心灵安宁和社会关系和谐的两个重要道德卫士。荣誉感是指主体对自己的业绩、贡献、品德与德性的社会价值的自我意识和体验。羞耻感常与内疚交替使用。霍夫曼把内疚看成是个体危害了别人的行为,或违反了道德  相似文献   

11.
12.
Recent debates about “Britishness” have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the inculcation of national values within the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To date,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explored young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s history or how these are related to their sources of national pride and shame. This paper draws on a survey of over 400 undergraduates’ experiences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nvestigating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the history curriculum and how these relate to their feelings of national pride.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we found that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history loaded on to two distinct factors: traditional/conservative and multicultural/liberal. Bivariate correlations then revealed that pride in national sporting and economic achievements and a sense of shame about immigration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 traditional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Pride in British civil liberties and social diversity and a sense of shame about racism and UK foreign policy were associated with a multicultural attitu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耻感是以否定性的方式来把握“善”的过程,是通向仁之境界的必由之路.耻感规范与公共管理伦理建构关系密切.文章从探讨我国古代圣贤的人性理论入手,以耻感分析为线索,提出了“耻感行政人”的假设,并进一步解析了公共管理伦理建构的逻辑起点及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4.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the self-conscious emotions guilt versus shame were investigated. In Study 1, 10–12-year-old children 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scenarios that should elicit feelings of guilt and/or shame (moral transgressions and social blunders). In Study 2, 7–9- and 10–12-year-old children completed a sorting task to ascertain the features they associate with guilt and shame. Feelings of guilt were aroused by moral norm violations. Guilt feelings were also seen as involving an 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 with respect to the victim, self-criticism, remorse, desire to make amends, and fear of punishment. Feelings of shame resulted from both moral transgressions and social blunders. Younger children associated shame with embarrassment, blushing, ridicule, and escape. Older children additionally characterized shame as feeling stupid, being incapable of doing things right, and not being able to look at others.  相似文献   

15.
略论社会公德与耻感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护和建设社会公德的主要途径是靠人们的自律,而自律习惯的培养,是以耻感培养为基础和关键的。知耻是一种道德意识,知耻,才能守公德。因此培养耻感,对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耻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心理,也是中国人的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形态。从耻感的个体心理过程、社会心理机制两个视角出发,剖析了公共管理者耻感心理中的"角色本我"、"角色自我"、"角色超我",阐释了耻感的两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管理伦理建构的实现途径及几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耻感错位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既是道德认识,也是重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当前社会耻感严重错位,出现了如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人的道德意识淡薄,传统伦理主体地位丧失,道德教育存在失误,社会机制不完善和经济尚不够发达。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倡导正确的荣辱观,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完善社会机制,加快经济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加强“耻德”修养。  相似文献   

18.
羞愧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情绪,在社会和自我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羞愧产生的途径是多样性的。有关羞愧发展的理论和研究表明羞愧在诸如抑郁、攻击、社会焦虑、与免疫有关的健康问题的发展中可能是一个敏感的因素。跨文化研究表明,对羞愧的理解也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文章介绍了羞愧的发展理论、羞愧倾向性个体差异的根源研究、羞愧的发展结果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9.
风俗之美在于养民知耻。羞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石,是人之为人的伦理道德底线,对个人修身和社会文明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剧烈转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其根本在于对全民进行羞耻感道德教育实属必要,并最终才能在国际上重塑文明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形象。  相似文献   

20.
"八荣八耻"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既体现了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社会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把"八荣八耻"与学校开设的国防教育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推动学校形成良好和谐的校园风气,而且又可以增进学生读书学习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