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加深对客家民间信仰和地域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客家研究的层次与水平,赣南师范学院主办了“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中心承办,于2007年11月23日至26日在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举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巴西等海内外专家学者近百余人出席,提交会议论文81篇。11月23日上午在赣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科报厅举行大会开幕式,赣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客家研究院名誉院长林多贤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副校长孙弘安教授主持开幕式,随后进行大会主题演讲。一在大会主题演讲中,韩国大田大学文智成教授通过对台湾新竹枋寮“褒忠亭”和韩国“七百义冢”的研究,指出“褒忠亭”和“七百义冢”在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上的转变与客家人和韩国人的文化观念不同有着密切的联系。台湾客家人善于应变,追求现实的功用,对其他思想的包容性强,文化观念复杂;而韩国人流于固守,追求观念的理想,对儒家思想的保守性强,文化观念淳朴。由此他提出客家民间信仰研究应对不同文化现象在文化演进过程中的变化加以关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河合洋尚博士通过对日本学术界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梳理,发现日本客家研...  相似文献   

2.
台湾民间信仰中“客家义民信仰”的性质曾在台湾学界引发论战,占人数优势的闽南籍学者宣称台湾客家义民信仰是“孤魂野鬼”,使台湾客家籍学者与客家义民庙方相当反感,究其因,还是跟数百年来两方言族群间“历史心结”有关。其实此民间信仰性质,仍须回到清代社会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清代台湾客家与闽南两籍仕绅对台湾客家义民信仰论述认知有异,而这又与清代“台湾闽客械斗”风气有关。另外在台湾客家义民信仰中,台湾北部新竹县新埔镇枋寮义民庙与苗栗县城的苗栗义民庙为同时兴建,是北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数间义民庙。但因前庙香火极为鼎盛,相关史料与研究成果较多,所以对清代该庙两百余年间的“自我论述”与“他人论述”的历史叙述做一探讨,以观察清代台湾客闽族群关系与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台湾是个移民社会,先民大都是明末、清初从福建、广东两地渡海来台,他们带着家乡的守护神随行庇佑,这些从原乡带来的神祇,在移民在地化后,在台湾纷纷建庙祭祀,成为台湾民间信仰的中心。而客家"岛内移民",从苗栗移民者,大都带着公馆五鹤山五谷爷;从新竹移民则带着新埔"义民爷"信仰,再到移居地建庙祭祀。透过五谷爷、义民爷信仰,移民至花莲、高雄的客家人,每年都回祖庙进香,回乡扫墓祭祖,召开宗亲会,充分显现客家族群怀念故土,饮水思源,重视宗亲,慎终追远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台湾的闽客关系经历了从分类械斗到共处融合的过程。福佬人与客家人自大陆移垦台湾初期,双方因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时常发生械斗。与此同时,由于客家人与福佬人原乡生活条件的相似性,以及双方在台湾经济文化境况的不平衡性,致使客家人逐渐被"福佬化"或沦为"隐形人"。台湾的闽客关系为学界探析族群互动的特征与规律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客家研究的蓬勃发展,台湾客家族群特有的"义民爷信仰"也受到重视。目前台湾有关义民爷信仰的研究,主要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争论义民在台湾历史的定位,以及林爽文事件中有关客家义民军的史料,甚至于因为不同的族群立场,对义民爷信仰有不同的解读。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探讨义民爷信仰的神格及其变迁,一般客家民众如何看待义民爷信仰及参与义民爷信仰的情形等,仍然有研究的必要。本研究讨论关于义民爷信仰的神格变迁争议,援用渡边欣雄的理论阐释"神、鬼、祖先"的动态变化逻辑,并且了解信徒如何看待义民爷;借用宗教人类学有关"祭祀圈"的研究成果,检视义民爷信仰的发展和检视祭祀圈概念本身是否有其限制;从苗栗客家义民庙的实际田野观察,探讨义民爷信仰的仪式特色。  相似文献   

6.
韩国是传统的东亚国家,其文化强调共性而非个性,韩国人的行为驱动力更多地来自于外部而非内部,具有典型的"耻文化"特点。在这种文化环境下生活的韩国人倾向于追求体面生活、重视外表,语言表达也更加委婉。"耻文化"对韩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了解韩国的"耻文化",有助于理解韩国文化特点和韩国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8.
客家人在定居台湾的数百年间,其自身的文化特点十分鲜明,有对原乡文化的传承,也有相对于原乡文化的变迁。在这一系列的客家文化传承与变迁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客家人常年的迁移生活、定居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与生活在其周围的其他族群的互动,是促使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21,(1):13-18
台湾客家人通过谚语、诗歌、童谣和堂联等形式传承着"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其精神内涵包括:秉承传统、开拓进取;不断迁徙、不屈不挠;适应环境、开拓创业等。"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优良传统中,"锲而不舍、知难而进"是其精神渊源,"奋发进取、刚健有为"是其精神实质,"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其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从熟语的角度,考察台湾客家人的传统思想观念,同时将之与大陆客家熟语中的思想观念比较,以此展示台湾客家人与大陆客家人思想观念上的共同性及其背后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1.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令"之后,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被遮蔽的台湾客家文学创作得以彰显。文章以台湾客家文学为研究场域,主要从客家人独特的客家庄生存环境、开山垦荒的生存方式、崇祖重礼的乡土风俗三个方面,来探讨台湾客家"移垦社会"的生存形态与族群文化;并透过台湾客家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客家"移垦社会"的生活面貌,追根溯源地发掘了客家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2.
孙梨梨 《文教资料》2009,(30):52-53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韩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对韩国人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韩国文化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礼”的重视。当然这种“礼”文化也同样影响着韩国语言的形成和使用。在韩国语中,即使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或是打招呼时的称呼也都被“礼”文化所约束。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从福建汀州直接移民台湾的客家人有70余万,从广东去台的客家人,其祖籍基本也在闽西汀州.在台湾的闽南人也有30余万人的祖先曾经是汀州的主人.大量的汀州客家族谱是真实反映客家民系不断播迁发展的珍贵家族史料,揭示了汀州客家裔孙东移台湾,开发建设台湾的历史进程.福建汀州的地理环境发展有限,人多地少等因素是造成明末清初汀州客家人纷纷向台湾移民垦耕的原因.闽台两地客家同宗同源,一脉相传,共同造就和传承了闽台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注重对"普遍和谐"的价值追求。"和"实际上是儒家最高思想境界,其核心是追求人之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和"的思想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15,(10):9-14
三山国王是广东潮州福佬人与客家人共同的信仰,随着粤东客家人在台湾的拓殖,三山国王信仰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在岛内广泛传播,成为台湾客家人重要的信仰资源与文化力量。三山国王信仰也因环境变化而再创,其信仰群体、神像形态、神像名称、宗教功能、宗教仪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台湾居民有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及原住民四大族群,其中闽客两大族群互动最为密切,尤其是械斗频发。清代台湾开发过程中,闽南人与客家人因官府的"分而治之"战略、经济利益的纠葛和族群气类的差异而时常发生大规模的分类械斗。闽客的械斗给台湾民众的生命财产、社会安定及文化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了解清代台湾的闽客械斗,不仅是了解清代台湾历史的重要环节,而且还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分析当今台湾族群政治。  相似文献   

17.
今日占台湾总人口约97~98%的台湾汉人中以漳泉系闽南人为多数(约65~70%),客家人则居人数弱势。清代台湾是“移民型社会”,使各个族群间“械斗事件”频仍,亦使清代台湾“客闽关系”欠佳。因清代台湾客家人处于“闽强客弱”环境,当时台湾客家人也会倾向成立“客家义民军”帮助朝廷平定几场以台湾闽南人为首的乱事,即是寄望朝廷能多垂青台湾客家人,多替台湾客家人主持正义的集体心理。后清朝虽灭,此心理因素在“闽强客弱”环境下仍不断酝酿,到民国时期广东罗香林等人呼吁客家人当“崇正中原”时,便自然地转化为台湾客家人想“崇正中原、孺慕中原”的集体心理。  相似文献   

18.
1997年12月30日韩国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开始实施第七次课程改革.韩国国语课程与教学进入了一个额的发展时期。这次课程改革在“培养主导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自律的富有创造性的韩国人”的理念之下.对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阐述:“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人:建立以基本能力为基础.发挥创造性的人;以丰富的教养为基础开拓前进道路的人:在对韩国的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新价值的人;以民主意识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贺州市及所属若干乡镇,部分客家人至今保存着擂茶、米茶及细末茶的古老饮食习俗。这一习俗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当地客家人所称"细末茶",就是唐宋时期盛行的茶道的当代遗留,极其珍贵;并且,这一习俗与当代社会追求的健康饮食十分吻合,因而具有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清代台湾拓垦过程中,文化迥异的闽南人与客家人面对荆棘载途的环境,为了互利共赢双方存在诸多合作。具体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陈述:第一,闽客合作,包括拓垦过程中二者在土地开发、民俗文化、社会治安方面的合作;第二,闽客融合,闽客的互动催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福佬客"。清代台湾拓垦中闽客的合作与融合现象是符合族群融合规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