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琳玉  尤建忠 《出版参考》2012,(25):46-47,50
2010年,贺岁电影《非诚勿扰2》的热播,一首名为《见与不见》的小诗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1年3月,此诗的原著作者谈笑靖发现,她于2007年5月创作且首发于自己微博的《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又名《见与不见》)出现在了2010年9月珠海出版社出版的《那一天那一月那一  相似文献   

2.
2010年,贺岁电影《非诚勿扰2》的热播,一首名为《见与不见》的小诗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 1年3月,此诗的原著作者谈笑靖发现,她于2007年5月创作且首发于自己微博的《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又名《见与不见》)出现在了2010年9月珠海出版社出版的《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上,而且此书中注明该诗为仓央嘉措所著.原告谈笑靖以被告珠海出版社未经许可出版其作品、侵犯其署名权、复制权和发行权,被告王府井书店侵犯其发行权为由,诉请判令二被告停止侵权,并赔礼道歉.201 1年1 1月,东城法院做出一审判决,珠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停止出版发行含有《见与不见》内容的图书《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北京市新华书店王府井书店停止销售含有《见与不见》内容的图书《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  相似文献   

3.
因贺岁电影《非诚勿扰2》的热映,一首小诗《见与不见》为人们所熟知,很多人将这首诗认作是仓央嘉措所著。但作者谈笑靖将出版相关书籍的珠海出版社告上法庭。10月19日,北京东  相似文献   

4.
专栏作家韩松落说:"有时候,看电影,是接受馈赠。因为懂得,所以成为一种馈赠,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最隐秘的馈赠。或许它同时赠给许多人,但那一刻,那馈赠仿佛只属于我。"因为"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于是,他将这种细腻感受化为文字,以影评的方式带读者走进电影的秘密花园。《猛虎细嗅蔷薇》是《为了报仇看电影》的续集,以下文字摘自该书。  相似文献   

5.
我,一个电影里经营广告的"新"兵。在电影界,成功电影元素中融入"商业"与"艺术"往往会成为一部大片,不论是荡气回肠的《神话》,还是气势恢宏的《赤壁》,还是像《橄榄树下的情人》这样朴素地展示人性善恶的伊朗电影,《青青校树》、  相似文献   

6.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十七年"期间曾出现了一波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本文首先就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密切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十七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电影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概述;最后以小说《祝福》的改编为例,通过对《祝福》的改动,做到了由小说至电影的艺术创作,也成为"十七年"期间文学与电影跨文化传播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杨婧楠 《今传媒》2014,(5):83-84
作为一部一流的精神分析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个基本功优秀但心理残缺的芭蕾舞演员Nina因为不堪精神的重负,将自己一步步引入歧途并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本文以Nina的性心理变化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基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力比多"发展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性的抗拒与压抑过程等概念,简要评述电影中的"欲念",探究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观众行为以及文化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由于电影产业本身政策变革,我国电影产业格局呈现出主旋律影片、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三分天下的态势。就主旋律电影本身来说,其既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也呈现出适应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趋势,由此主旋律电影形成了国家主流电影和主流商业电影两种不同风格。就国家主流电影来说,以《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为代表的国家叙事将超级大片的商业元素包装进电影,形成了"新红色电影"这一独特类型,成为呈现国族空间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类型,为华语电影的发展开创了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迅猛,无论从电影产业、电影票房还是观影人数上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成为国际电影市场不可小觑的竞争力量。随着《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商业大片的公映,在带来超高票房,3D、IMAX等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让观众开始对"大片时代"的大制作电影产生质疑,华莱坞电影陷入一种"人人看人人骂"的窘境。事实证明,盲目跟风,仅通过大制作高科技等表面方式与好莱坞抗衡早已是行不通的,想要将电影在真正意义上贴上"华莱坞"标签,关键还在于如何运用中华文化、民族特色,走出一条属于华莱坞自己的电影之路。从早期《小城之春》、《红高粱》的经典电影,到近一些《小武》、《桃姐》的颇受好评,人文电影无疑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民族文化的镜子,也是华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张俊梅 《今传媒》2016,(8):87-88
中韩电影的合作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随着中国电影进入快速增长期,中韩两国电影开始进行投资领域的深入合作。《奇怪的她》与《重返20岁》源于同一个剧本,中韩电影合作的一种新模式“一本两拍”,因为其考虑了文化差异,剧本进行了本土化修改,拍出了不同的版本,因此获得了成功,这一新模式既促进了影视的交流及跨国合作,又为国际间的合作探索了一种成功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提起舒适,大多数中青年影迷会说"哦,张灵甫",因为他在电影《红日》中把那位国民党74师师长演绎得太精彩了;年龄更大些的影迷会说"哦,光绪皇帝",因为他在电影《清宫秘史》中和周璇一起把光绪和珍妃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大部分影迷不怎么了解舒适和他的前任太太慕容婉儿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我在为舒适写传记的过程中感到,他们的传奇和不幸堪比光绪和珍妃……  相似文献   

12.
以《疯狂的石头》、《我叫刘跃进》、《即日启程》、《十全九美》等为代表的中小成本影片以"现代荒诞剧"的类型姿态在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类电影是在新世纪咄咄逼人的商业大片和小制作的艺术电影遭遇美学和市场危机的背景下开启的一条新路径,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但在肯定其文化意义的同时,年轻的电影导演还必须面对和解决电影产业化态势下这类小制作影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唐旭 《视听》2016,(6):69-70
80年代初期,"农村电影"一度与农村改革的热潮相互呼应,并准确地通过个体和家庭叙事角度表现了农村的变迁,引发了时代的共鸣。由《乡情》《乡音》《乡民》三部影片所组成的"田园三部曲"是第四代导演胡柄榴的代表作品,这三部电影均把主要视角投放在偏远农村地区及在那里生活的人们的身上,影像关涉着导演对农村与农民的表达。在胡柄榴的"田园三部曲"中,《乡音》以其精良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获得较多的褒奖,《乡音》作为"田园三部曲"中最重要的一部,深度展现了胡柄榴电影中所蕴含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4.
任陇婵 《视听界》2015,(2):15-16
综艺电影《奔跑吧兄弟》上映之后票房直线蹿升,春节前已突破4.2亿元。看这个电影,难免会与别的影片作比较——首先是与同类电影比,该片重演了去年春节档《爸爸去哪儿》"不可复制的奇迹",进一步确立了"综艺电影"的产品概念,使之登堂入室,成为华语电影的一个特殊类型;其次是与"正宗电影"比,最突出的莫过于与前不久姜文《一步之遥》的市场表现形成鲜明对照,再度引发争议,几乎在电影圈引起恐慌,由一些大腕儿级人物对"跑男"措辞激烈的批评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大观周刊》2011,(4):24-24
《非2》上映后,25岁的张心蔚连续几天被“油腻腻的短信诗”轰炸。这些疑信都以“你见或不见我”开头,在网上.人们称它为“见与不见体”.源头正是彩片中川川在李香山的人生告别会上念的那首诗.  相似文献   

16.
栾熙彦 《新闻世界》2014,(5):232-233
拍摄于冷战时期的《奇爱博士》,是电影大师库布里克改编自彼得·乔治的小说《红色警戒》,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黑色幽默的讽喻手法,让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后取得了空前好评,虽然未获奥斯卡,但是在198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因为这部影片有着"重要文化意义"而与《卡萨布兰卡》、《公民凯恩》、《飘》等一起列进了第一批国家电影保护收藏目录。本文就《奇爱博士》剖析导演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其中的深层隐喻。  相似文献   

17.
沈璐 《记者摇篮》2012,(9):28-29
了解一点电影史的人都知道,1893年一对姓卢米埃尔的法国兄弟对电影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当《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婴儿喝汤》等"影片"惊讶世人的那一刻,电影诞生了。从此,经过电影的短暂发展,人们越来越认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给予"电影艺术"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第七艺术"以其强大的创造力和造梦的潜力吸引着无数的艺术家以及学者。而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电视的诞生与电影一样是有着准确的诞生日子的现代艺术。对于电视能否被称之为艺术,起初还存在过很多争执。有人认为电视只是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内容过于粗俗和简陋,形式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捉摸,它与高雅艺术相去甚远。而另一些推崇"电  相似文献   

18.
郑红 《视听界》2011,(1):110-110
近年来,电影首映式已经成了电影营销宣传的重要手段,且不再是电影主创人员集体与观众见个面的简肇仪式,而是以豪华、奢侈的场景改变着人们对首映式的固有印象,其对电影的宣传作用甚至对票房的直接拉动非常明显。2008年,江苏卫视第一次对《功夫之王》的首映式进行了直播,开启了江苏卫视对电影首映式项目的运作和开发。2009年,江苏卫视进一步对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参拍的《建国大业》、《南京!南京!》、《十月围城》等电影进行首映式宣传。  相似文献   

19.
卢洋 《青年记者》2016,(11):87-88
电影中的新媒体 电影《手机》似乎是一部具有预示意义的冯氏电影,电影中葛优饰演的男主人公因为手机有了情人,也被手机所累失去了家庭.之后的《神奇手机》《社交网络》《搜索》等都将新媒体作为电影故事的一部分搬上了银幕.当新媒体成为人们的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时,反映和表现新媒体时代中人们的变化的电影就越来越多.《手机》中的新媒体是手机,如今的手机对于人们而言是一个工具、一个生活必需品,可是在电影《手机》中它是个人隐私、是秘密.  相似文献   

20.
<正>我是个老影迷,半个多世纪以来收藏了不少电影刊物,包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刊物的"五朵金花":《大众电影》、《电影故事》、《上影画报》、《上海电影》、《长春电影画报》。而这五种刊物中除了《长春电影画报》外,其余四种都创刊于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