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纲要     
刘慧鑫 《档案天地》2010,(4):19-21,45
“上纲要”一词.可以孤立来讲.但是从完整的角度来说更加准确的说法是“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想必从20世纪五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此词记忆应当甚是深刻。当时街道的墙壁上“过黄河.跨长江,上纲要”的红字标语现在想起想必也是历历在目。具体说.“上纲要”是指亩产400斤.“跨黄河”是亩产500斤.“过长江”是要达到亩产800斤。“过长江”后面还有一个台阶.叫做“达千斤”。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上,另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自1994年9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其主体工程正式开工以来,经过万名中外建设者近3年的奋战,已顺利进入截流前的冲刺阶段。目前大坝填筑、导流泄洪洞开挖及地下发电厂房等各项施工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可确保在1997年10月底实现黄河截流。小浪底工程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个峡谷出口处,其下游为黄淮平原,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28公  相似文献   

3.
《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 黄沙直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家们通过讲述多样化的黄河故事,赋予“黄河”符号不同的文化历史意蕴,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符号内涵,中国文学也逐渐成为传播“黄河”符号和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其中,河南作家关于黄河不同角度的书写,已成为其中重要的一支文脉。李商隐的诗歌、邵丽的《黄河故事》、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分别从个人、家庭、民族三个层面,呈现了黄河文化这一生生不息的命运载体。从“黄河”符号的内涵意蕴入手,结合三位河南作家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提出文学创作中“黄河”符号的文化传播意蕴;进而探究文学作品作为媒介和载体,对黄河文化传播和黄河精神的生成起到的作用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报载一条题为《黄河又一座大跨度索道桥昨日通车》的消息,还配发了照片。但消息中只说“七月二十九日上午,黄河上又一座大跨度索道桥胜利通车”,建桥地点只字未提。读者心中不免迷惑,九曲黄河几千公里,桥究竟建于何处呢? 从参加剪彩的领导人来看,此桥可能建在河南省!从消息最后一句话提供的信息大概是建在豫西山区。但这都只能是猜测,并不能代替新闻事实。事后,我从另一家报纸上才得  相似文献   

6.
韩瑞鹏 《档案》2022,(5):4-9
黄河档案承载了包括仰韶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在内的黄河流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亦是人们认识黄河、治理黄河的重要依据。文章首先从国家需求、历史需求、实践需求、人民需求四个方面对黄河档案资源体系高质量开发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而后对黄河档案资源体系高质量开发的现有优势和困境进行探究,最后结合《“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中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任务,提出“扩展收集范围,夯实内容基础”、“依托新兴技术,挖掘内外纵深”、“加强协同交流,优化馆藏结构”、“数字资源主导,重构资源体系”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用词要严谨     
去年十一月十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报道:黄河下游取得了三十六年安全渡汛的胜利。这篇报道在用词上不够讲究,不少字句值得进一步推敲。报道说:“千百年来,黄河一遇到四、五千秒立米的洪水就决口泛滥的险恶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个成绩是空前的。但从黄河治理的历史来  相似文献   

8.
《黄河新闻》是电视新闻百花园中一簇朴实而又醒目的花丛,是山西省电视新闻改革的显著成果。《黄河新闻》之所以好看、有吸引力,其成功经验在于准确定位,创出了个性、特色。 “定位”二字是近年来的时髦用语。电视界有识之士在呼唤着节目定位,重要性在于以明确的方向、目标,给自己以与众不同的个性形象。 《黄河新闻》定位于“以社会新闻为主体、以舆论监督为己任,多渠道反映群众呼声,全方位报道社会热点问题”。在报道形式上它又不同于传统的画面加解说的模式,定位于“现场、纪实、参与”。从  相似文献   

9.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去年七位中年作家以徒步的方式分别从七条路线“走西藏”,今年6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博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走马黄河”田野文化考察活动,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结集成“行走文学丛书”。博库网站同时开设“行走文学”网页,全程关注“走马黄河”的进程。 作为“走进西藏”的策划者之一、也是本次“走马黄河”策划人之一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策划部主任黄宾堂,在谈到这次“走马黄河”活动时说,我们有意识地在以下三个方面力求有所突破:打出了“行走文学”的旗号,让作家们走出书斋,走出思维的栅栏,走向自然的生活。这种行  相似文献   

10.
纠错四则     
光明 《新闻三昧》2006,(11):31-31
“65°”不表示距离9月8日新民晚报刊登的一幅《“西部牛仔”浦东降牛驯马》的图片释文中有“‘野马’前蹄离地65°”的说法,笔者以为不通。离地是指到地面的距离,应该用长度单位“米”或者“厘米”等来表示,而65°是指马的前蹄腾空后,马的身体和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这虽然也能说明这匹马的前蹄确实抬得很高,但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不能混淆。黄河支流不是黄河9月10日上海某报《黄河魂》中:“我们部队就在黄河的一条支流的边上,黄河水日夜不停地从营房外的树林里静静流过。”作者在这里将黄河支流的水流也称作“黄河水”,恐怕产生了误解。…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中央和部分地方,广播电视台都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新闻节目组合,比如:CCTV“新闻30分”(午间),黄河电视台“黄河新闻”,东方广播电台“东广新闻”等等。就从“新闻30分”、“黄河新闻”、“东广新闻”来看,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三者都在探索怎么样使新闻节目既成功地担当起党和政府舆  相似文献   

12.
“黄河岸边的一颗明珠”。郑红光书记这样形容他的治县,殷殷深情令人感动:“河曲可是个好地方哇!” 风景这边独好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咱们晋西北是个盛产民谣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见文化底蕴之深厚。当然,时代变迁,翻天覆地,昔今河曲岂可同日而语? “道同”方能“志合”,我们县几大班子有个共识:那就是河曲县立地基础“得天独厚”。何以这样说呢?咆哮黄河汹涌澎湃,经青、甘、蒙等五省区进入晋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是黄河文化再次繁荣的历史机遇。通过梳理黄河文化传播力的现实需要和现存问题,提出从制度化、符号化、观念化和生活化四个维度重构黄河文化传播“共通意义空间”的路径,从而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效能,促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的正向循环。  相似文献   

14.
素有“黄河之都”之称的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的黄河见证了它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这里有一所创建于1909年的百年名校兰州大学,它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期的专题是“羊皮筏子”。羊皮筏子是西北地区黄河沿岸的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运输工具。因为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羊皮来源广泛,羊皮筏子便成了具有悠久历史的运输工具。如今,羊皮筏子被誉为黄河上流动的文化,成为一种旅游项目。如果哪位读者有兴趣来兰州,可以尽情体验一下“吹牛皮过黄河的感觉”,它让你在观赏黄河两岸风情的同时,领略勇搏激流、不惧艰险的西部精神。除专题中的几篇文字外,本期封面与内文刊出了黄河岸边的一尊雕塑《搏浪》的图片,以黄河儿女奋力搏浪的形象,与专题内容相映衬。 ——编者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是优化我国水资源的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国家决策谨慎,南水北调的构想最早提出来的是具有博大胸襟的毛泽东。1951年毛泽东视察黄河,脑中立即浮现出一幅宏图:“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 1957年2月,毛泽东视察长江,毛泽东又提起南水北调。虽然毛泽东没有指明是从长江调水,还是从黄河调水,但调水意向很明确。1958年8月,中央北戴河会议上,南水北调的名称正式提出,规划从长江调水,跨过黄河,送水到北方缺水地区。但南水北调毕竟不是一般的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王之焕著名绝句《凉州词》,一般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第一旬在古本唐诗中作“黄沙直上白云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尹赞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实地考察,断定应是“黄沙直上白云间”,而非“黄河远上白云间”,并在《科学报》上著文提出了自己的论证。他指出: 王之焕《凉州词》所涉及的地理范围,东起武威,西至敦  相似文献   

18.
张兆春 《湖南档案》2009,(11):16-17
众所周知,黄河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但华山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父亲山”,恐怕就没有几个人详细的了解了。其实,华山和黄河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之根”。中华、华夏、华人的“华”,都与华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徐州故黄河滩历来为市民听书场所,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电台开设“广播书场”,每年播出10多部评书,特别是播出刘兰芳的《岳飞传》、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几乎达到净街空巷的程度,市民便从故黄河滩听艺人说书转向收听电台的“广播书场”。近年来,随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是船头的了望,训练有素的记会从蛛丝马迹中“嗅”出新闻的味道来。《大众日报》9月20日一版刊发的消息《黄河兰考段生产堤决口》.就是作以高度敏感的新闻嗅觉抓住的好新闻。9月19日,作在一次会议上获知黄河兰考段生产堤9月18日决口的消息,马上意识到这件事虽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