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初中《思想政治》课本上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好的做法:一是避而不用;二是照本宣科。笔者认为课本中的材料要用好,关键在于对材料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比如教材在“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一框题内容中,有一则“说一说”的材料:“你所居住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请一些学生谈自己所居住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把存在普遍性的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在黑板上列出来,然后再请其他同学来分析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因素有哪些。课本中具体材料的运用,主要考虑的是材料与基本概念、观点、原理之间的关系,以帮助…  相似文献   

2.
一个活动开始前,老师们会不停地追问自己:“我要创设怎样的环境?”“我要在活动中提供哪些材料?”“这些环境和材料对幼儿的发展到底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中,“工作坊”的设置是其教育的又一特色。瑞吉欧的工作坊是一个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活动室之类的空间环境,里面配备有丰富多样的材料、工具,同时又拥有专业能力的人士———驻校艺术教师进行指导。然而这个“工作坊”又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活动室”,因为在这个环境中,幼儿可以更自由地利用各种可用的材料自主地学习、工作,也可以更充分地展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个空间环境的功能更多,幼儿的主动性更为突出。所以马拉古奇说:“工作坊是激发幼儿的地方。”①具体来讲,“工作坊”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相似文献   

4.
大家应该都知道“环保”一词的含义吧。据我所知.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有两层含义:一是材料环保,指的是在制作产品时不用工业复合材料,而用树木等纯天然材料;二是生态环保,比如我们所提倡的不乱丢果皮纸屑、保护花草树木等。这两方面的环保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按理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可我却发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晓星 《广西教育》2006,(12A):23-24
一、背景材料 著名的数学家哈莫斯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里的“问题”,首先是指“对于人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未解决的问题”,既包括那些生产和生活实践对数学提出的问题,也包括那些数学在本身发展的过程中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数学本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诞生,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一、隐性环境熏陶。利用自然环境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突出特色,利用自然环境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比如,可以在校园、活动室内制作“禁止吸烟”的警示牌,在草坪旁设立“我和小草是好朋友”的标识牌,还可以与幼儿一起利用废旧材料布置主题墙:“地球是我家”、“我是小巧手”等。这些环境的创设,潜移默化地提醒幼儿关心环境的变化。实践证明,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亲密接触中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可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7.
李秀丽 《早期教育》2004,(11):37-37
利用活动区的活动生成新主题。活动区中幼儿通过对各种不同材料的操作,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教师要用心观察,选择其中有价值的,生成相应的主题活动。如“奇妙的车”这一活动就来自于孩子们在科学区对玩具车的摆弄。一位孩子说:“瞧,我的这个车这么小,叫袖珍汽车。”另一位孩子说:“我的是赛车。”他们的谈话吸引了大部分的孩子,并引起了一场关于车子问题的讨论。在幼儿你一言我一语的畅谈中,  相似文献   

8.
正在崛起的绿色企业推行“绿色设计”,进行“绿色生产”,生产“绿色产品”是环保时代企业的新追求。“绿色生产”又称“清洁生产”,是指在工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控制对环境的污染和减少资源(能源、材料等)的消耗。清洁生产的具体内容是:(1)选用无毒、低毒、少污染的...  相似文献   

9.
我在听课中发现,小学自然课中《磁铁性质》一课的实验 1(研究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看似简单,但却没有一例实验顺利成功,效果良好。究其原因,大多是实验方法与材料的问题。   按教材中用“支架法”做,因支架制作不合规格,实验很难成功;用“悬吊法”做,磁铁又长时间停不下来,影响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探究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用“水浮法”做较好。“水浮法”材料易备,方法简单。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材料的选择与制作。在材料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水槽宜圆不宜方; 2.水量宜少不宜多,水深 2cm即可; 3.条形磁…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王光明在其所著《数学教学效率论——走向高效率的数学教学》中指出:“高效率数学教学与其说激发学生求知欲,不如说激发求识欲。”“识”是领悟了某一问题的思想、方法,更是一种思维品质:寻找、抽象出隐含在数学材料中规律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一、设计背景及思路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之一.它对人类的生存质量的威胁越来越大。环境教育是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采用的是“各科渗透”模式。主要通过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或“活动”来完成。即“从有关资料中获得关于环境问题的间接知识”。由于缺乏实践性,同学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只限于知识性的了解,对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缺乏体验和感悟.认识上和行动上就出现了“不和谐”。针对这一现状,为培养同学们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热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天生具有了解外界环境的强烈愿望,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并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幼儿会问:“老师,怎么有太阳还会下雨”“汽车尾部干吗要装灯”等等。寻找问题的答案,既是幼儿接触外界环境的方式,也是他们了解外界环境的途径,更是他们关注外界环境的结果。教师应积极认真地对待幼儿的提问,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回答幼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一、耐心如实地解答幼儿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中的一些教师认为孩子的提问是“乱问”、“真…  相似文献   

13.
主题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选材的问题了:平时用观察、阅渎等各种方式积累的材料,这时便派上用场了。但无论我们积累的材料是多还是少,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有用,需要在众多材料中选择。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儿琐稻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一个“严”字道出了我们选材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呈现 曾作过这样一次作文练习: 请从所给材料中提炼观点,联系实际,自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跑了所有的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相似文献   

15.
学习一种语言,应有相应的语言环境,丰富的语言感性材料。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只能通过对语言感性材料的学习,来体味其语言环境,弥补缺乏语言环境之不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多读、多思是学习古文、掌握古代汉语的根本途径,但读的范围总是有限度的,一味求“多”,既不可能,也不必要,这就要处理好“文”(文选)与“理”(理论)、“读”与“思”的关系。处理好了,便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观:“预设”还是“生成”的思考 教学案例一:在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中,某教师在讲初二《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框时,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如“长江三峡工程、疏浚河道”与“滥砍滥伐、长江三鲜濒临灭绝”的两则对比材料,并组织学生讨论:同一条长江既带给我们便利也带给我们灾难,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发言;后来又展示了一组日常生活中的画面,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笔者所在的江西省历史中考试卷中有这样一压轴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说:“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问题不在多,而在精。好的问题并不是一句话,而是一种思维的提示,一段感情的线索。一篇长的核心,是窥全豹之一斑。是缩千里之尺幅,是兴波澜之尺水。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当然要占有材料,材料翔实当然可以使你的课堂丰满充沛。但是,能不能找到“牵一发而动金身”的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是检验你的备课是否深入到了教材之骨髓的明证。  相似文献   

19.
本就邢福义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有关修辞的某些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修辞不仅仅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的问题,而应该是对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和创新的问题;语言没有阶级性,修辞的技巧也没有阶级性,应向一切有成就的人物学习,而不仅仅是向“人民群众”学习;修辞与逻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修辞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换个名称,换个说法”并不都是“借代”;“对偶”也不是“对对子”。  相似文献   

20.
诠释、归结、评价、阐发──《杂文四则》对引证材料的分析方法山东莱西五中时松论证中只会罗列材料,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杂文四则》一课,可以为学生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不少“法”的启迪,现整理如下,并试作说明。-、诠释: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