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一代太空望远镜——韦伯太空望远镜计划在2013年6月被送入太空。进入太空后的韦伯太空望远镜将接替第一代太空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在月球之外"凝视"浩瀚的宇宙。韦伯太空望远镜以"阿波罗"时代的NASA局长的名字命名,除了NASA,欧洲、加拿大的航天主管部门也参与其设计、制造。  相似文献   

2.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太空行走已经陆续成功,中国已经成为了空间技术的大国。但是在空间望远镜方面,似乎还是一个空白。其实,中国科学家们已经为空间望远镜持续努力了十多年,正争取让它在几年之内升上太空。  相似文献   

3.
1993年12月2日至13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航员完成了“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修复工作,开创了人类在太空修复大型航天器的历史。“哈勃”望远镜是1990年4月25日发射的,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之一,总共耗费21亿美元。但在“哈勃”望远镜升空两个月后,科学家便发现望远镜的直径为2.4米的主反射镜边缘过于平坦,这使进入望远  相似文献   

4.
从400年前问世到现在,望远镜的主要任务就是重新定义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它曾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亵渎神明”的科学仪器,但到今天,已然成为最不可或缺的科学研究观测工具之一。太空望远镜更是望远镜领域的“佼佼者”,比如大名鼎鼎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然而,它并不是科学家安插在太空的唯一“眼睛”。在之后的近20年时间里,有大量轨道观测平台加入哈勃太空望远镜行列,其中已经做出以及未来即将做出突出贡献的便有以下几部。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地时间3月6日,一枚头顶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德尔塔II型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腾空而起,并于发射62分钟后在721千米高空成功实现镜箭分离,将望远镜送上太空预定轨道。“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最终定点成功,开始其寻找太阳系外银河系内的类似地球的行星的希望之旅。  相似文献   

6.
2003年8月25日,耗资7亿美元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搭乘火箭升空了。我们都知道,在地球外太空,已经有了“哈勃”望远镜,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再添一个太空望远镜呢?原来,这个“斯皮策”望远镜所观察太空的方式比较特别。它专门用于接收穿透力强的红外线,从而可以观测厚密星际云团中恒星和行星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宇宙尘埃是遮挡不住它窥探的目光。神奇的“红外”视线用红外线来观测太空这个想法很早就有了,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有人提出了,最初的理念是在宇宙飞船上建立一座红外观测台。历经数十年,“斯皮策”终于上天了。它的任务就…  相似文献   

7.
经过数月努力后,美国航空航天局不久前宣布放弃修复“外星猎人”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开普勒”由此结束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主要任务。在过去4年多时间里,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一共找到了3277颗太阳系外行星候选体,成为当之无愧的追“星”一族。  相似文献   

8.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由美国宇航局研制的一台空间天文望远镜,它以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P·哈勃命名。1990年4月22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太空,从此,“哈勃”太空望远镜就像一名忠实的侦察兵,源源不断地把窥视到的太空奥秘报告给地球人,因此它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科技新时代》2004,(4):6-7
看了《怎么处置“哈勃”》(见3月号)一文后,我不禁想到了曾为人类的太空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未来。一个美英专家小组发布报告认为,“哈勃”太空望远镜未来可能有3种命运。其中最理想的一种是在2010年前发射两架航天飞机去维修,以延长这台望远镜的寿命,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科学观测能  相似文献   

10.
关于“雨燕”2004年11月,在美国佛罗里达的卡纳维拉尔角航天中心,一个最新的、现在宇宙观测卫星中最灵敏的天文卫星“雨燕”发射升空了。“雨燕”是一颗观测宇宙伽马射线和紫外线源的天文卫星,是由美国宇航局、意大利、英国的航天部门共同开发的,耗资2.5亿美元,科学家们之所以为它取这样一个名字,是希望它像雨燕这种伶俐的小鸟一样开展观测工作。在“雨燕”的腹中,隐藏着三个望远镜:广域爆发警示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和紫外线光学望远镜。当它一旦探测到太空中出现爆炸,它的灵敏检测器会立即转向爆炸发生的宇宙位置,并将其主检测仪器瞄准该位…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中国人》2005,(8):45-45
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已自主研制成功首台空间太阳望远镜,并计划于2008年射人太空。这台中国造“哈勃”望远镜近日通过了权威部门的验收。据介绍,目前遨游太空的空间望远镜全部来自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发达国家。这些“太空眼”使天文学家得以发现了一个更为深邃、久远的宇宙。中国造“哈勃”望远镜将装载在人造卫星上,围绕离地球约73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设计运行寿命为3年。它的主要科学任务是研究太阳磁场、太阳大气的精细组成、太阳耀斑,并提供太阳活动预报。  相似文献   

12.
士元 《百科知识》2002,(12):8-9
2002年9月10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它已选中TRW公司建造“下一代空间望远镜”(NGST)。著名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将工作到2010年左右,届时将由NGST接替它,后者更轻、更便宜,性能更好。其成本和重量比“哈勃”低得多,而功能是“哈勃”的数倍。  相似文献   

13.
图为“观星者”飞机在空中释放运载“核光谱望远镜阵列”的火箭。新华社发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也正是伽利略首次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的400周年。在过去400年间,从使用两块镜片手制望远镜的“窥天”创举,到大规模、高速度、巨投入的“向宇宙进军”,伽利略及其后继者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张唯诚 《百科知识》2009,(10):16-17
2009年的大部分时间,当你拿起望远镜观测土星时,也许你会有些失望,因为你会发现,这顶“空中草帽”中的最好看的部分——帽沿儿,也就是土星环,仿佛消失了,它变成了一条细细的直线。1610年,当伽利略将他自制的望远镜对准土星时,他看到的就是土星环将要变成一条直线时的情景。在他的望远镜里,光环的两端仿佛像两只“耳朵”,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09,(5):41-41
天文学家们最近重新研究了“哈勃”望远镜15年来拍摄的大量图像和数据档案,并从中发现了一颗此前被人们忽视的新的系外行星。为了进一步探索环绕HR8799恒星运转的某颗行星的更多信息,天文学家们认真研究了“哈勃”望远镜15年来所收集的大量图像数据档案。天文学家采用一种遮光方法,把已观测到的恒星的明亮光线屏蔽,这样就有可能发现环绕该恒星运行的一些系外行星的微弱光线。正是通过这种方法,天文学家终于在1998年拍摄的一幅图像中发现了这颗系外行星。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来自”哈勃”望远镜的200多个相似数据集,也可以应用于地面望远镜所获取的大量图像数据。  相似文献   

17.
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现状美国和俄罗斯是航天领域的“两极”,其载人航天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欧洲空间局、中国和日本正成为航天领域迅速崛起的“第三极”。美国为谋求和保持“空间领先”地位,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  相似文献   

18.
根据日本“日之出”卫星上的X射线望远镜和光学望远镜拍摄的照片,美国科学家对太阳磁场和太阳风的起源有了新发现。他人认为,在太阳风从太阳射向太空的过程中,磁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前苏联“高科技发展纲要”、法国“尤里卡”计划、西德“欧洲防御”计划、日本“全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相继提出。在这些计划和战略中,航天技术被各国列为重中之重。面对世界各国在太空高科技领域展开的激烈角逐,我们如何紧跟时代,谋求长远发展,再现“两弹一星”雄风?1986年3月,发展载人航天被列入了“863”高技术发展计划;1992年9月21日,我国正式启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也有了自己的专有代号“921”。2005年10月15日,胡锦涛主席同“神六”航天员乘组实现了天地通话,那一刻,举国欢腾,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在每个人心中汹涌澎湃。“天地通话”,就是我国载人航天七大系统之——测控通信系统的手笔。我国的测控网发展,历经了超短波测控网、C波段测控网,伴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立了S波段测控网,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多任务陆海基天地一体的测控网。与航天测控通信系统同时成长起来的,是它的主要创建者于志坚,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嫦娥”工程测控系统总设计师。他为我国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规划、总体设计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2004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年获中国科协“求是奖”。新时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被列八《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16个重大专项之一。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现状如何、未来会迎来怎样的发展……带着种种的疑问,我们采访了于志坚所长。  相似文献   

20.
佚名 《知识窗》2009,(1):60
美国HSNBC网站最近公布了迄今最伟大的太空望远镜,这些近20年里先后进入太空的望远镜好比“太空之眼”,帮助人类对宇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