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叶舒宪 《寻根》2000,(6):102-108
回首二十世纪西方知识界的文化寻根浪潮,如果把过去的这100年的学术思想进程大致划分为早、中、晚三期,那么弗雷泽(James Frazer)的《金枝》(The Golden Bough)、施瓦布(R.Schwab)的《东方文艺复兴》(La Renaissance Orientale,Paris:  相似文献   

2.
孤篷 《世界文化》2014,(4):15-17
<正>我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中国知识界青年的热门话题。谈到萨特,我首先忆起的是他那张在街头叫卖左派报纸"人民事业报"的照片。他老态龙钟、其貌不扬,躲在酒瓶底似的老式近视眼镜儿后面。这幅照片后来被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先生收入他主编的文集《萨特研究》(1981)中。  相似文献   

3.
在刚刚过去的90年代,有关知识分子的立场问题引起了知识界的广泛关注和多方面的讨论。这既说明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多元性发展,促使了中国知识界的分化,同时也表明中国知识界普遍、有效的基础性道德立场的缺失。如果这种道德基础长期空缺,很难想象知识人能为中国社会的健康转型作出真正的贡献。因此对于它的寻找就是一个迫切的需要了。但是应该怎样去寻找它呢?我们从韦伯那里已经知道,众多的单一行为个体构成了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结构,并表现出一套源于本群体的化价值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4.
钱捷 《东方文化》2000,(3):17-21
最近忙里偷闲,翻阅了几种自己专业以外的刊物。发现知识界对于学术规范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比起几年前关于学术规范的一些议论(以《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为代表),这里表现出来的觉悟似乎更要深刻些,对学术规范的理解已超出了学术作品的那些比较外在的形式,而对我们当下学术行为的内在因素有了批判的反省。  相似文献   

5.
亨利·路易斯·门肯(Henry Louis Mencken,1880—1956)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知识界的一位中心人物。在向美国中产阶级文化发动进攻的作家中,门肯的攻击最为犀利,他甚至杜撰了一个词把中产阶级描绘成“笨伯大众”,此词是由“资产阶级”和“笨伯”合缀而成。门肯以诙谐讥讽的文章嘲弄那些支持中产阶级的机构和组织;他视争论为乐事,甚至不惜以其直截了当、尖刻的抨击去挑动自己的对手;他讨厌囿于自己小天地的宗教集团和商品化社会;他不支持民主  相似文献   

6.
孙歌 《东方文化》2001,(2):78-89
1995年全世界很多区域都在进行对于二战结束五十周年的反思和纪念。在这个年头里,中国和日本的知识界并没有表现出对于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共同性立场,相反,除了少数有识之外,在各种形式的合作研究中,中国和日本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回  相似文献   

7.
学人寄语     
杜维明 《中国文化》2008,(2):F0002-F0002
近年来,在知识界颇为流行的观点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表面上好像接受了西方文明不可能统御全球的事实,但他的理论预设和福山类似,都是站在西方中心的立场来检视全球化(西化和现代化的延伸)如何席卷西方以外各地区的过程。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8.
离我们最近的这100年,沙化得厉害,生态保护、绿色和平各种来自知识界和民间的声音不绝于耳,江河断流、水源污染、沙尘暴,人居住的环境显然是愈加恶劣的,“自然”这个概念也日益在字面上有了些风干的意思,设想从人群中随意挑出两个不同年龄的人,一个80年代中期的中学生,一个90年代中期的中学生,设若五年后再挑出一位21世纪10年代的中学生,三位对“自然”这个名词的个人解释决不会相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精神的层面看,这一变化可以概括为两个相关的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形态的弱化,正在失去对人的精神的操纵之功能;另一方面是本来意义上的精神生活的觉醒,正在成为更多人的内心渴求。这一变化当然也反映到了知识界的动向之中。对这些动向的分析表明,在此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上从意识形态向真正的精神生活的转折既是必然的,同时又是十分艰难的。  相似文献   

10.
雅克·德里达,J.jacquesDerrida(1930~2004),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法国思想界继让保罗·萨特之后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德里达生于阿尔及利亚,19岁时回法国就学,1956~195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上世纪60年代成为《泰凯尔》杂志的核心人物。60年代末,与该杂志分裂。后一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访问教授。去世前为法国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思想在上世纪60年代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  相似文献   

11.
力量的平衡     
我在八、九岁时,写了自己的第一首诗。那时我父亲是好莱坞电影界的巨头,派拉蒙影片公司的负责人。我的母亲参加了许多次知识界组织的活动,帮助将“文化”带入声名显赫的好莱坞。我母亲看了我那首小诗后,禁不住哭了。她说:“巴迪,这首美妙的诗不会真是你写的吧?”我不好意思地、结结巴巴地说是我写的,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母亲对我大加夸奖,“噢,这首诗简直是天才的杰作!”  相似文献   

12.
似乎已有一种共识,那就是新起的印刷媒介(尤其是报纸杂志)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和民主制度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推助之功。本尼迪克特&;#183;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指出“‘印刷资本主义’(printcapitalism)的出现,一种新型的权力被投放到世界上来,这就是大众文学(mass literacy)的权力,印刷资本主义有效地排除了人与人以及群体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的需要,从而使得民族亲和性规划(projects of ethnic affinity)的大规模  相似文献   

13.
刘经富 《东方文化》2003,(6):125-130
眉毛山(旧称弥王山)是江西修水县(清代为义宁州)东部的一座大山,主峰海拔1198米。旧属泰乡七都一部分。同治十二年版《义宁州志&;#183;地理志》“弥王山”条云:“(弥王山)在州治东南四十里。其山东南横亘安乡,西北绵衍泰乡,为安泰诸山之租。峰高顶平,纵横几数十里。冈陵蜿蜒,中多村落。  相似文献   

14.
<正>根据德国学者舒斯特(Ingrid Schuster)的考察,以法国为传播中介的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绘画艺术,共同组成了1890—1925年间德语世界文学艺术亚洲来源的主体部分。其中,德国汉学家汉斯·海尔曼(Hans Heilmann)编译的《公元前12世纪以来的中国抒情诗》和日本绘画家歌川广重(Utagawa Hiroshige)的木刻画,为作家卡夫卡提供了接触东亚文化的渠道。卡夫卡对这些诗画饱含热情,并在其早期作品《一次战斗纪实》(1904,以下简称《战斗》)中有所体现,从而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5.
荻生徂徕(1666—1728),是日本近世古学派中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由他及其后学太宰春台(1680—1747)和海保青陵(1755—1817)的学术体系发展而成的“徂徕学”(本文特指“徂徕派经世哲学”),一直被部分日本学者视为日本近代政治原则的发现者,是日本自生的、与以往哲学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间没有本质和必然联系的早期近代化学说。即便不情愿地承认二者之间有所牵涉,其程度也不过是“轻微的提示”而已。然而,徂徕及其后学本身,却从未忌言事实。正是通过对苟&;#183;韩著作的再诠释和大量征引,该学派才逐渐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并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社会的实践和改造。  相似文献   

16.
冯高 《世界文化》2023,(3):55-57
<正>千百年来,欧洲的医生一直都承袭被尊为“医学之父”、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of Cos,约前460—前370)的“体液”(humours)学说,认为人体是由血液、黏液、黄胆和黑胆四种体液组成的,是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置,左右着人的健康或疾病,甚至影响到人的行为、性格和气质;医生的工作便是设法调理患者的体液,使它们获得平衡。  相似文献   

17.
班姓探源     
李英斌 《寻根》2002,(5):104-107
据《中华姓氏大全》载,班姓来源有二说:一是楚国若敖(熊仪)的孙子 於(字子文)生后被弃于诸梦泽,吃虎乳长大,因虎有斑纹,以班为姓,《西溪丛谈》认为班应作“斑”;另一说是班氏为楚国令尹班的后代(见《风俗通》),《通志·世族》则云:班以名氏为姓,谓强生班,因氏焉。其实两说同出一源。远祖追根春秋时代楚国熊生熊仪,谓之若敖。其后有子文,子孙以为姓(不作“斗”,另有“斗”姓,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姓氏。《宋史》有斗盖)。《史记·楚世家》称若敖出于芈姓。鬻熊之后,以熊为姓。熊姓的来源相传为黄帝有熊氏之后;另一说是周成…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在“电影史百部经典之作”评选中,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三部电影入选前10名,它们是《大白鲨》(第2位)、《辛德勒的名单》(第9位)以及《拯救大兵瑞恩》(第8位)。能与之并驾齐驱的只有大导演乔治·卢卡斯,他凭借1977年的科幻经典之作《星球大战》荣登榜首。说到斯皮尔伯格,这位极富超前意识的天才导演早已以其气势恢宏的想象力和独一无二的的视觉效果,成为好莱坞乃至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人。《E.T.外星人》中,可爱的小外星人骑单车飘向月球的画面,不知感动过多少人;《法拒奇兵》中哈里森·福特触动宝藏机关,被圆形巨石一路追…  相似文献   

19.
·世界艺术名作欣赏·贝尔尼尼的《大卫》和米开朗基罗的《昼》(l)最后的晚餐(2)带着小巴克科斯的赫耳墨斯(3)蓝衣少年(4)盲人亦能乐得其所(2)一个七元钱的梦想(3)秋色成何而来(4)·书林信息··成才之路·如何挖掘时间(l)·作家与作品·华滋华斯的一段不为人知的恋情(3)伊丽莎白一世及其宠臣埃塞克斯伯爵的诗作 (2、卡斯特桥市长(3)我冬天的威尼斯(4)塞缪尔·贝克特(2)达夫妮·杜莫里埃小传(3)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l)“老人……凝视着前方”(1)美国意象派大师埃兹拉·庞德(4)美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尤金·奥尼尔(2)悼念好友鲍德温(2)火车上的白…  相似文献   

20.
利,学家的气质(1)写信要诀(2)偶然的发现(3)更好的思考(4)谈创造性(‘)富兰克林是如何学习的(6。作家与作品·两首英国情诗(1)克里斯托弗·马洛(1)朗费罗的生平(2)人民的诗人费兹(3)世界上最优秀的女诗人萨福(5)萨福诗抄(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更生和她的两首诗(6)绘制理想的诗人—但丁(2)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1)约翰·斯坦贝克(3)J凌怒的牢骚(3)弗朗西斯·斯科特·菲灰杰拉尔德(4)白学成才的作家—杰克·伦敦(5)威廉·萨罗扬(2)奥灰的文学风格(6)英国短篇小说家和诗人吉卜林(1)布查找到了知己—吉卜林的故事(1)塑造格利佛的作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