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冀鲁官话的保唐片,轻声前能分出阴去和阳去两类,以此为线索,调查有关方言情况,同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声调是否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去声的演变过程以及入声演变的大致时间做一推测:历史上声调确实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去声调经过了一个去声→阴去(清声母)和阳去(浊声母)→阴去(清声母)、阳去(浊声母去声和浊声母上声)→去声(浊声母清化)的演变过程;全浊入变舒声当在平分阴阳之后,次浊入变去声当在阴去、阳去合并之前,清入声的演变是最后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在益阳话中入声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不具备中古入声“促”和“塞音尾”的特点,但它把中古入声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古去声字在益阳话中清声母读阳平,浊声母读去声,但有许多去声字向入声转移,如清去字“课”与入声“壳”、“阔”同音,浊去字“助”与入声“族”、“促”同音。这种古去声字向入声转变、迁移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去声变入”。本文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益阳话中有75.5%的古去声字倾向入声。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原理分析,认为这是益阳话受长沙话、普通话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最后指出这一现象对益阳话声调系统的影响:它不仅使益阳话的入声发生性质变化,而且会促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3.
汉语语音发展变化中,声调也在逐渐变化。中古声调最先引起变化的是从浊声母的上声字开始的。浊声母上声字以全浊、次浊之异,分化为阳去、阴上两类。其中由全浊上声字演变而来的阳去,在普通话中读作去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浊上变去”。它是声调演变中一个重要的规律。这种音变始于何时?根据李新魁的《古音概说》,是在唐代。李新魁说:“原  相似文献   

4.
为搞清仙游话的系属,梳理莆仙话形成的相关研究,介绍仙游话中古浊去字例外读阴去的现象,分析这些例外的来源及其形成方式,认为在语言接触当中,调类不易发生借用,比声母、韵母更稳固,因此可以根据调类的特殊性判断混合语的底层语言。仙游话与蛮话、蛮讲、燕话、漳平话、龙岩城关话都保留浊去字例外读为阴去的现象,表明仙游话与这些方言一样,也是源自福州话而不是闽南话。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古去声字与古入声字同调现象的研究分析,发现益沅小片方言读45调的清去字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白读层,一个是文读层。与周边方言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益沅小片去声入声同调的实质是入声归入阴去。  相似文献   

6.
绩溪华阳话有六个单字调,采用传统方法描写的华阳话单字调调值存在分歧。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确定了华阳话单字调的实际调值,并对其声调格局中存在的分歧做了解释。华阳话中六位发音人的阴平、阳平、阴去和入声的不同调值是声调格局中同一调类的调位变体。上声有完整的曲折调[212]和调头没有降下来的[12]、调尾没有升上去的[211]三种调位变体。阳去因为受普通话去声的影响由低平[22]放低声调曲拱走向变成缓降的[21]或[322],然后再提高调值、加大曲拱的跨度变成[31];而阴平为了保持声调格局的平衡就从原来的低降调[31]变成高降调[51]。  相似文献   

7.
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当代阳江话声调的音高、调长和音强进行研究,把该方言声调的实际情况客观地描写出来,为阳江话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根据实验结果,音高调值为阴平22,阳平42,上声21,阴去214,阳去55,上阴入23,下阴入21,上阳入55。时长的结果为阴平>阴去>阳平>上声>阳去>上阴入>下阴入>上阳入。除阳去为前强型,上阴入为双峰型外,其他声调的音强类型都属于中强型。  相似文献   

8.
全浊清化和入声消失都是一个动态过程,全浊声母擦音先清化,全浊声母中的塞音和塞擦音先以平仄为条件发生送气和不送气的分化,然后再清化。入声消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入声→p、t、k尾失落→保留喉塞尾→浊入归阳平→次浊入归入舒声、清入独成一类→并入舒声。全浊入声变舒声当在平声依声母的清浊发生送气和不送气分化之后,次浊入声变去声当在阴去、阳去合并之前,清入声的演变是最后进行的,先经历了一个独立调类的阶段,然后归入舒声。  相似文献   

9.
凉州方言中,单字调有三个调类:阴平、阳平、去声。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归入去声,清、次浊声母上声字归入阳平,单字调上声隐而不现;但来自古上声的阳平字和来自古平声的阳平字,在连读时或是在轻声词中时,调值并不相同,即古上声在连读变调和轻声词中便显现了。  相似文献   

10.
单音节声调的语音实验结果表明,湖南安化梅城话的单音节声调包括阴平一个平调,调值可记作33,阳平、阴去、次阴去三个升调,调值分别为13、45和25,以及上声和阳去两个降调,调值分别记为31和21。  相似文献   

11.
焉耆话单字调有3个,词调有6种。词调模式与西北其他地区汉语方言基本一致,且具有首音节统摄的特点。两字组连读调中后字是去声,前字是清平时前字变读新调[21],前字是浊平时前字仍读[24]。两字组词调中,清入、次浊入作前字时的词调调式读如清平作前字时的词调调式[21+51][21+24][24+21],全浊入作前字时的词调调式读如浊平作前字时的词调调式[21+51][24+51][24+21]。由此进一步推论可知,焉耆话早期的声调格局可能是:阴平[■]21、阳平[■]24、上声[■]51、去声[■]44。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江西于都县岭背镇方言的单字调进行研究。实验得出:于都县方言有6个声调,分别是阴平31、阳平22、上声15、阴去11、阳去54、入声5。从调型上看,于都县方言多平调、降调,包含两个低平调,一个高降调,一个中降调,一个低升调和一个短促的入声调;时长上,阳平的时长最长,其次是上声、阴去、阴平、阳去、入声。  相似文献   

13.
新立话是粤方言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小品种,分布的地区紧邻钦州市区,跟钦州话却有很大的差别.新立话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时基本送气,钦州话是平送仄不送;新立话止开三部分精组字读[()],与知照组有区别,钦州话没有这种区别;新立话上声分阴阳,钦州话不分;新立话全浊上声大部分今读去声,钦州话大部分归阳平;新立话浊音去声基本读去声,钦州话浊音去声基本归阳平.  相似文献   

14.
临桂两江平话共有六个单字调。在两字组结构中,前字上声、前字阳去和前字入声均读本调;前字阴平、前字阳平和前字阴去有读本调和变调两种情况,其构成情况与词语结构有关。后字一律不变调。  相似文献   

15.
在四川方言中,天全话所保留的端透定三母的腭化现象,古入声归今阴平,部分古平声浊母字混入今去声等语音特点是绝无仅有的。本文结合移民来源与语音特点将天全话同山西方言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天全话是保留了先期移民方言(即晋南方言)特色的四川官话。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20,(1):54-59
运用声学实验的方法,对来宾市平阳镇话的单字调和双字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来宾市平阳镇话共有4个声调音位,即阴平/55/、阳平/51/、上声/552/、去声/224/,音长按照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阴平=去声>上声>阳平;4个单字调中的最高点或最低点位于调域的两极,调域调节的空间有限,所以4个单字调在双字调组合中都发生了变调,平阳镇话双字调连读变调分为调位性变调和非调位性变调,其中作为前字的T3发生调位性变调,T1、T4、前字的T2和后字的T3发生非调位性变调。  相似文献   

17.
16世纪迄今闽北政和方言去声调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变移过程,也是两种去声调向三种去声调演变的过程。本文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一、明、清二种手抄本《六音字典》音系比较;二、明本《六音字典》去声字与清本《六音字典》去声字对应研究;三、清本《六音字典》去声字与现代政和方言去声字对应研究。  相似文献   

18.
水洞底镇方言属于湘语娄邵片涟梅小片,有5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本文将水洞底镇方言与中古音声调进行比较,调查了老中青三代在声调上的发音状况,总结出水洞底镇方言声调的演变特点,并对影响水洞底镇方言声调演变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古浪县是甘肃省武威市所辖的一个县。古浪话属于兰银官话,有阴平上、阳平和去声3个单字调。运用声学实验的方法分析古浪话单字调格局,并与前人研究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古浪方言的阴平上调值为33,阳平为51,去声为31。县境内各地区口音是造成前人研究中的去声在调型和调值方面产生分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采用语音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茶陵城关镇方言的单字调。研究认为,今茶陵城关镇方言有5个单字调,古入声今已归阴去,各调类调值分别是:阴平341、阳平524、上声51、阴去43、阳去45。研究还认为:声调的时长与声调调型尤其是与声调的曲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