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仙居县教育局从农村地区实际提出的"教育区域板块推进发展模式"(以下简称"板块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其实施的内容非常丰富,校网布局调整等需要从政府层面加以推进.教育均衡关键是师资的均衡,对于教育内部特别是各教育板块学校来说,整合师资力量,开展教学合作,促进教学质量的相对均衡是推进"板块教育"最主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仙居县教育行政部门创新思路,提出并实施"教育区域板块推进发展模式"(以下简称"板块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育区域板块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指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吸收集团办学、名校托管等的成功经验,依据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以及区域内学校的综合实力,超越行政地域界限,把本区域教育划分为若干板块,统筹发展规划,整合优质资源,以板块内教育的局部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内教育整体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实力,打造区域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4.
一、"板块教育"推进中教师轮岗的活动实践 在落实仙居县教育局提出的"教育区域板块推进发展模式"(以下简称"板块教育")的过程中.西部教育板块小学组率先开展了教师轮岗活动.  相似文献   

5.
《浙江教育科学》2009,(4):38-38
区域板块推进发展是仙居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区域板块推进发展模式来整合资源.构建仙居教育发展新的平台。促进仙居教育跨越式发展是切实可行的。我们深入学习《仙居教育“区域板块推进”发展模式》实施方案。结合我们西部板块的实际。提出以下构想:  相似文献   

6.
陈静 《广东教育》2021,(2):74-75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石碁镇地处广州市番禺区中部,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秉承"碁道育人"的区域教育理念,围绕"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师幸福,学校发展"四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全力锻造"家门口好教育",推动区域学...  相似文献   

7.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解决教育发展的难点、聚焦教育冲突的重点、化解教育矛盾的焦点、关切教育公平的痛点,既是教育制度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名校集团"出场"的起点和归宿.将教育公平正义与成都教育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就是解决和实现成都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不均衡以及"择校"等问题.名校集团既是教育公平正义理论与成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现实选择,也是快速促进成都教育公平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十四五"期间,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是区域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聚焦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精神要求,通过建设学区教育共同体,完善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育人方式,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教学水平差距,实现教育教学的提质增效,为推动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  相似文献   

9.
促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扬州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均衡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扬州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思路,形成了促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扬州模式",本文就"扬州模式"的特点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地区率先探索优质学校、名校或城市学校与一般学校、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联姻",通过这种方式对区域教育资源进行重组、整合与优化,实行"搁绑"发展,以强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于是,许多地区纷纷效仿,"捆绑发展"模式也就成为当下教育行政干预、强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机制与策略.在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来探析"捆绑发展"的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地区率先探索优质学校、名校或城市学校与一般学校、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联姻",通过这种方式对区域教育资源进行重组、整合与优化,实行"搁绑"发展,以强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于是,许多地区纷纷效仿,"捆绑发展"模式也就成为当下教育行政干预、强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机制与策略.在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来探析"捆绑发展"的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个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可以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教育区域板块推进发展模式"(以下简称"板块教育")正式实施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说明这一模式是切实可行富有生命力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其职能作用与价值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刊载赵婀娜文章 持续推动"双减"落地,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还需学校内外同步推进,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进一步做好"加法". 首先,应继续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覆盖,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校内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双减"稳步推...  相似文献   

14.
均衡发展是我国当前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世界各国颇为重视的教育问题.通过分析我国校际教育不均衡的缘由,探究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在面向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潜在价值,在借鉴英国"连锁学校"的组织、运行及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之间构建跨区域的"校际协作联盟"的构想,并对其内涵、特征及组织模式进行了探讨,最后从教育均衡的理念出发进行了必要的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当前基础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为了有效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可以建立区域城乡教育协同体,从师资、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教育理念等各个环节全面支持薄弱学校,增强其"造血"机能,从而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最终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了建成优质教育资源支撑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等发展目标.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广州市越秀区教育信息化从"高原"迈向"高峰"存在的问题:技术如何赋能教育更高水平发展、资源建设如何高效匹配应用需求、教学应用如何兼顾普惠优质.广州市越秀区一直注重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教学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实施一核两翼,构建了具有"高-精-新"特点的一核两翼区域教育信息化生态;构建了具备个性化资源供给、精准化教学分析、网络空间高效应用的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应用格局;构建了兼顾普惠优质的"1+N"智慧教学新模式,推进基础教育均等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其他区域教育教学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对于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要深刻认识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均衡发展观,准确把握教育均衡发展的层次性,正确理解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要正视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长期矛盾,认识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制度缺陷,警惕教育发展中的"低水平"和"高水平"均衡陷阱,了解我国社会教育流动的新特点;要把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均衡发展观,重点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教育均衡发展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长株潭"区域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株潭"区域"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矛盾严重制约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关系人的命运的事业,其差距会造成人的命运的差距.为做好"起点公平"基础工作,在获准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际,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抓历史机遇,大胆探索、研究和实践,健全城乡统筹的教育发展机制,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推动"长株潭"区域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2015,(3):19-22
近年来,成都市锦江区大力推进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的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战略,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区域学校间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为进一步盘活传统名校优质资源,带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让学校真正实现内涵提升、自主发展、错位  相似文献   

20.
目前,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城乡之间、县市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虽然比前几年有所好转,但与发达地区、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存在差距.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不均衡;二是办学条件不均衡;三是师资力量不均衡.因此,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还要作出艰苦而长期的努力.在探索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联帮"活动的实践探索,即软、硬件条件较好的学校,联系帮助软、硬件条件较差的学校,以达到学校之间均衡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