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典字诀的运用 笔下无典,其文必浅。 “典”是“事”的延伸,是事的典型的个例。“典”字诀也可以包容在“事”字诀中。文章中用典,是援引一个过去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很典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自从这个故事发生后就不断有新的事理在重复它的含义,它就成了这一类事理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就学习活动而言,学生是主体,这是无可非议的教学理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却难于实施这一理念。究其原因,不是苦于“无理”,而是苦于“无法”。本文从什么是“让字诀”、“让字诀”有效性的理论依据等角度,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案例和现代教学理论,具体谈谈“让字诀”教学法的实施方法和策略,以求为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确保学生主动权,推进新农村教育建设贡献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2008,(12):56-56
问:“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诗句中的“见”字应当读xiàn还是读jiàn?答:“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字应读xiàn。词人在夜行中,过了溪桥一拐弯,社林边那间熟悉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感到喜出望外。这里说的是“茅店忽见”,而不是“忽见茅店”,可以体会一下,  相似文献   

4.
所谓治教“三字诀”,即指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三个字,即:“爱”“尊”“造”。  相似文献   

5.
2004年第5期《中学语文》(上半月)刊出了陈艳老师的《“迷花倚石忽已暝”注释质疑》一文。文章认为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迷花倚石忽已瞑”一句的解释值得商榷,并认为应将“忽”字释为“忽然”,将“暝”字释为“昏暗、昏黑”。笔者认为教材注释“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晚了”并没有错误.陈老师的说法值得商榷。“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梦中,诗  相似文献   

6.
高考作文有没有秘诀,回答是肯定的。“准、稳、新、亮”四个字就是高考作文得高分的“绝招”与“要诀”。  相似文献   

7.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运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算时,常会用到“九字诀”:提、分、补、移、调、约、改、换、转。怎样运用“九字诀”进行简算呢?下面我们就结合例题来具体说一说。一、提计算形如“a×c+b×c”这样的计算题时,可先把乘法式子中共有的  相似文献   

8.
孔夫子曾经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许多人把孔子的这种说法绝对化、普遍化、常识化,变成了一种教条。许多人把“忍”字当作座右铭,变成了一条忍字诀。忍耐成为了一种美德和智慧,成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9.
1994年,我们参加了(GX)第三轮实验,我觉得“三十二字诀”的确为实验教师能使用好(GX)教材提供了科学的方法.现特从有理数四则运算教学中浅议“三十二字诀”里本人感受最深的“循环上升”教学法.一“循环上升”解决了我的两个“担心”有理数四则运算安排在代数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课是有理数的加法.因学生在前一课对有理数数的加法已有实际的感受和领悟,学生在此时  相似文献   

10.
我使用西南师大编写的《GX》实验教材已经三年,一轮实验巳顺利结束.我认为《GX》实验教材从教材教法上归纳的32字诀“开门见山,适当集中,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先做后说.师生共作”体现了素质教学活动的特征.按32字诀进行教学,能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促使他们的身心潜能、劳动技能和个性获得充分而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其整体素质.32字诀的精神给教师在素质教学活动中,提供了一  相似文献   

11.
魏邦良 《成才之路》2011,(26):99-I0016
这四个字出于《宋人笔记》。一个少年进士问同乡老前辈:“做官有什么秘诀?”前辈答:“做官要勤、谨、和、缓。”后人称之为做官四字诀,不过,胡适把它延伸到做学问,其实这四个字也是我们做人处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是听、说、读诸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体现。最近几年来,中、高考的作文改革力度加大,进程加快,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为此,研究中、高考作文动向的文章层出不穷,甚至研究出了考场作文“三字诀”、“五字诀”、“八字诀”或“三步骤”、“五步骤”等等.为学生应对考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要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必须重视篇章结构教学,注意对学生进行通篇分段能力的训练。我在教学中曾试着总结了“八句诀”(即“八法”):扣住标题深思、注意标志字词、考虑文体特点、结合练习提示、审辨过渡小节、体会首尾关系、寻找线索脉络、认清倒叙插叙。篇章教学“八句诀”本是一个整体,为说明方便,现分句解说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一句.其中对“迷花倚石忽已暝”的理解,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释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首先,这样解释,“忽”字未体现出来,不可能释为“不觉”,如释为“忽然”,而“暝”作“夜晚”讲,那么本句  相似文献   

15.
巧记妙喻     
“之”字诀文言文中“之”字的主要用法可以用如下的口诀来记忆:“之”字代宾在谓后,代人代物要分明。(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之”字紧跟定语后,译作“的”字肯定行。(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之”字带宾充动词,译“去”译“到”随句型。(如:吾欲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秉承道家责生的传统,对养生之道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论述,从外在的养形到内在的养神再到更深层次的养性,无不突出一个“适”字,正是这一“适”字养生诀体现了《吕氏春秋》独特的养生智慧,至今仍具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官”,但学生私下里却称班主任为“老板儿”。作为老板儿,在工作实践中,我概括了四个方面的体会,名为“四字诀”。  相似文献   

18.
论《释名》的“同字为训”-兼论词义引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字为训、,前人主要从形式入手,解释为声调不同引起的词性,词义不同,即“如字”和“破读”,忽图了其词义方面,本文认为,《释名》的“同字为训”,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词义引申问题,即一个意义由另一个意义发展而来,“同字为训”蕴函着词义引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一句,其中对“迷花倚石忽已暝”的理解,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释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首先,这样解释,“忽”字未体现出  相似文献   

20.
徐晓岚 《江苏教育》2023,(49):24-26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实现,有赖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教师应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立德修身,练好“学”字功;立能导为,握好“行”字钥;立业怀情,念好“心”字诀,成为党的教育事业的筑梦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