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内蒙古清水县为研究区,基于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库及空间信息技术,采用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9年6期30m土地利用栅格数据为基础数据,分析了清水河县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研究表明:清水河县土地利用主要以草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为草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1995年-2019年,耕地面积占比呈现了降低的趋势,林地面积占比呈现了逐渐增加的趋势,草地面积占比呈现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建设用地占比呈现了逐年递增趋势,未利用地占比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耕地空间分布集聚特征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其他五类用地整体上都呈现了空间集聚性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局部自相关分析得出,1995年-2019年从整体来看,区域集聚性表现为减少趋势。各类型高集聚区增加的类型为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高集聚区减少的类型为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1995年-2019年各类型低集聚区增加的类型为草地,其他类型均呈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内蒙古元上都遗址区1981-2010年(近3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该区域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与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元上都遗址区近30年年均气温上升幅度(年代际变率0.65℃/10a)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年日照时数、年均风速和年均相对湿度都呈下降趋势;而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突变显著,风速、相对湿度突变不明显。最低气温的升高在气候变暖中占主要作用,气候总体呈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降水量时程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金华站1961-2013年逐月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累计距平分析以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突变检验分析综合研究了该地区多年降水量的时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金华站多年降水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不明显。降水量的季节性差异较大,夏季与冬季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夏季降水量上升趋势显著。春季与秋季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下降趋势不显著;从整体与季节的分析发现降水量发生突变都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段与90年代初。通过对该地区降水量的时程变化特征研究,为该地区的洪涝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内蒙古自治区119个气象观测站1973年—2021年春季和夏季的逐年、逐月高影响天气(包括高温、大风、沙尘暴、雷暴、降雨、暴雨)日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其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结论显示:从年际变化看,1973年—2021年内蒙古地区高影响天气中年高温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大风日数、年雷暴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以上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年降雨日数、年沙尘暴日数有减少趋势,但均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月际变化看,高温日数、雷暴日数、降雨日数、暴雨日数最多的月份为7月,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最多的月份为4月;从空间分布看,高影响天气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西部偏西地区、东部偏南地区、中部偏北地区;从突变检验看,高温日数突变年份为1996年,且之后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大风日数在1990年后呈现显著减小的趋势,但其发生突变的时间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降雨日数存在突变性,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75年、1978年、1981年、1986年、1988年、2013年;雷暴日数突变年份为1994年,且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减小趋势;沙尘暴日数1979年至今减小趋势十分显著;从Morlet小波分...  相似文献   

5.
风的气候变化对上海地区秋季空气质量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伟东  梁萍 《资源科学》2013,35(5):1044-1050
为探索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本文以上海地区为例,利用该地区2002年-2010年秋季PM10浓度资料、1956年-2010年秋季风向、风速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全球大气环流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秋季PM10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风向、风速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风向、风速的长期变化对上海地区空气质量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地区秋季PM10浓度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而风速、风向的长期变化对其有重要影响.PM10浓度与风速密切相关,静风时浓度最大,随着风速增大,PM10浓度逐步降低.风向对PM10浓度的影响也非常显著,近地面吹偏东风时PM10浓度相对较低.在以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增强趋势为主要代表的大气环流变化背景下,上海地区秋季近地面偏东风风速出现减弱趋势,但偏东风风向频率却明显增多.偏东风风向频率的增加有利于海上洁净空气向上海地区输送,从而改善该地区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1951年至2006年风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刘苏峡  邱建秀  莫兴国 《资源科学》2009,31(9):1486-1492
利用线性拟合、小波分析、Mann-Kendall方法对华北平原104个测站空间平均的近56年来的逐日风速资料进行了倾向、周期、突变等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51年~2006年间,华北平原风速呈减小趋势,变化率约为-0.016m/(s·a),四个季节中冬季风速降低趋势最为明显,递减率也最大-0.022m/(s·a),而夏季风速递减趋势最不明显.风速的长期变化还具有一定的突变性,年平均风速在1980年前后出现明显的突变点,从各季节平均风速来看,夏、秋季突变出现的时间稍早于春、冬季节,且夏季突变情况较复杂,出现多个突变区域.到90年代时,各季平均风速的M-K统计量UF的平均值都超过或接近0.0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表明风速开始显著下降.复值Morlet小波分析的结果显示,风速变化存在1a、8~10a以及15~20a左右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7.
长江上游降水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长江上游地区60个国家基本、基准站1960年-2009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和干流区屏山、寸滩和宜昌3个水文控制站同期径流资料,分区域对长江上游地区的降水量、径流量变化趋势以及降水量和径流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年降水量呈上升和下降趋势的气象站点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分别分布在屏山站以上流域和屏山站以下流域;屏山站以下流域和整个长江上游地区年降水量近50年呈现下降趋势,屏山站以下流域秋季降水量的显著减少是长江上游年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②整个长江上游月降水量趋势从1月-7月以上升趋势为主逐渐转变到8月-12月以下降趋势为主,且月降水量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有从3月份至9份月由屏山站以下流域开始逐渐向长江源头过渡的趋势,到9月份整个长江上游基本呈减少趋势;③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屏山站以下流域寸滩和宜昌站年径流下降趋势显著的主要原因是5月-11月径流的减少,且秋季下降显著,而屏山站春、夏、冬和年径流呈上升趋势,且春季和冬季上升趋势很显著;④整个上游地区面雨量与径流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同期面雨量与径流量在月、季和年尺度上相关性都较显著.屏山以上流域隔月相关比同期相关性强.  相似文献   

8.
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区气象站点1980年~2019年日平均温度资料,采用一元线性趋势、5日滑动平均法、距平分析法、MK检验等对小于0℃积温进行积温突变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区负积温年代际变化整体呈现减少趋势,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区负积温距平,其中最大负距平与最大正距平之间相差781.2℃,2000年~2008年负积温距平以振荡为主。负积温整体呈现升高趋势,负积温距平及突变图共同分析可知1987年和1999年均发生大幅度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近31年来柴达木盆地东部乌兰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利用乌兰县气象站1988-2018年的逐月平均气温、风速、日照和湿度资料,使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舒适度指数的年际、年内和突变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指数在年际变化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均呈现正增长趋势,且都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气候越来越适宜。3种指数年内变化总体呈现正增长,3种指数冬季的气候倾向率最大,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气候感觉最适宜的月份是6、7、8月,1、2、11、12月感觉最不适宜。3种指数均从1995年开始上升趋势明显,温湿指数和舒适度指数均在1993年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0.
1959年~2005年长江三角洲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军  崔林丽  周伟东 《资源科学》2008,30(12):1803-1810
利用长江三角洲国家基本/基准站历史气候数据,分析了长江三角洲主要气候要素在1959年~2005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59年~200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气温显著升高,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都显著减少,而降水量和0cm地温变化趋势不显著。蒸发量在1959年~2001年期间显著减少。在1980年后,气温加速升高,相对湿度加速减少,0cm地温显著升高。风速、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则在1991年以后变化趋势都不显著。除个别站点外,整个长江三角洲气温显著升高,风速显著降低,日照时数显著减少,降水量变化不显著。相对湿度在长江三角洲多数地区显著降低。总云量在长江三角洲西部显著减少,低云量在苏南和浙江大部分地区都显著变化。0cm地温在江苏高邮-溧阳、浙江鄞州-慈溪和上海地区显著增加,蒸发量除在长江三角洲西北、杭州湾附近和衢州、丽水、浦城站外都显著减少。城市化对在长江三角洲年均气温、相对湿度和0cm地温变化的影响较为突出,而对年降水量、风速、低云量、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北方许多城市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的影响,尤其在我国的京津冀地区,所受污染更为严重。与此同时,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近地风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笔者将初步分析北京的上游——内蒙古地区大规模的风电建设,与近地面风速下降及其雾霾天气成因之间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内蒙古巴雅尔地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巴雅尔地区1960年~2009年的气温、降水、风速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得出:巴雅尔地区近50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年降水量90年代以前变化趋势不明显,80年代降水量最多,2000年~2009年平均降水量最少,平均风速逐渐减小,大风日数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张志富  希爽  刘娜  余予  范邵华  冯明农 《资源科学》2015,37(9):1765-1773
利用1961-2012年中国有固态降水观测且序列完整的1 400多站逐日降水量和天气现象数据,建立了完整性较好的降雪序列,选取雪季长度、降雪量、降雪日数、降雪强度和最大降雪量5个指标,分区域研究了中国降雪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降雪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新疆天山以北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降雪量以小雪等级占主要,华中地区以暴雪等级的降雪量占主要;5个区域的降雪日数均以小雪等级占主要,华中地区占65%,其余区域占84%左右;5个区域的雪季长度均为缩短趋势,新疆北部地区主要由于雪季开始期大幅滞后,青藏高原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主要由于雪季结束期大幅提前,东北和内蒙古东北部雪季缩短的原因中,雪季开始期滞后和雪季结束期提前各占一半;在降雪的时间变化上,新疆北部地区,降雪量和降雪日数为增加趋势,大雪等级降雪显著增加,东北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的降雪量和降雪日数无显著变化,其余3个区域的降雪量和降雪日数均有显著减少趋势,其中青藏高原地区暴雪和小雪等级的降雪量显著减少,华北地区的小雪等级降雪量减少显著,华中地区大雪和小雪等级降雪量减少显著。  相似文献   

14.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近43 年来农作物需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黑河流域中游地区7个气象站点1967年-200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FAOPenman-Monteith模型和所提供的作物系数计算出主要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对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引起作物需水量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分型理论的R/S方法对作物需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43年来,中游地区春小麦和玉米ETc均呈波动下降趋势,春小麦下降斜率为6mm/10a,玉米下降斜率为8mm/10a;其中,民乐和甘州站春小麦和玉米的ETc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他站点春小麦和玉米的ETc均呈下降趋势,且部分站点下降趋势显著。春小麦和玉米ETc的主要影响因子均为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中游地区各站点春小麦和玉米需水量Hurst指数H均大于0.5,同时分维数D均小于1.5,因此未来一段时间ETc仍然保持与过去相一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背景下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辽宁省54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气温、降水、积温、风速、日照、蒸发等9个气象要素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的空间、时间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农业和气象能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地的气温、积温普遍为增高趋势,降水、风速、日照、蒸发普遍为减少倾向;气温、积温、日照、蒸发等均具有突变性和阶段性特征,风速、最低气温无显著突变性,而是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从长远看,气候资源变化对辽宁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虽然观测表明风速有下降趋势,但不能说明风能资源蕴藏量有下降趋势,需要今后进一步关注,但太阳能资源有一定的减少倾向;辽西地区易发展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20,(15)
为掌握新疆伊宁市风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并为合理利用当地风能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利用2008-2018年伊宁市风次数及风速等统计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针对风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风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伊宁市出现风的次数较多,年平均出现风1321次。并整体上以96.636次/10a的速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以夏季出现风次数最多,冬季出现风次数相对较少,占到23.9%。年平均风速以0.173m/s/10a呈现出一定的减弱趋势,年最大风速以0.609m/s/10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年极大风速以2.845m/s/10a的速率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地形是导致出现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北方春季与冬季冷空气较为活跃。使该地区气压梯度与温度梯度明显增加,进而导致风力增加。再加上高空出现有冷平流,进而极易导致出现气流加速,最终引发大风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7.
采用凤阳站1957-2017年气象资料,构建近61年干燥指数时间序列,运用时间因子直线回归、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突变分析综合研究了该地区多年干燥指数的时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凤阳多年干燥指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没有突变现象,其中1987年、1989-2017年趋势检验统计量达到显著水平。历年干燥指数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978年、1991年。干燥指数在总体下降的趋势中,表现出较大的年际波动,旱涝容易发生。通过对凤阳干燥指数时程变化特征研究,为该地区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对温性草原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分析PRECIS区域气候模式系统构建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50km×50km)SRES气候变化情景下内蒙古自治区年均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用伊万诺夫湿润度指数作为草地地理分布的划分依据,模拟了气候变化情景下内蒙古温性草原分布的空间变化格局。未来气候变化使内蒙古自治区的年均温度普遍升高,A2情景下的升高幅度大于B2情景;年均降水量在东北部地区和中部偏东南地区下降,在西部地区上升,全区平均降水量有所下降,且B2情景的下降幅度大于A2情景。在未来温度普遍升高、降水量西南部增加显著而东北部减少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温性草原的总面积有所增加。其中内蒙古草甸草原的南北边界都有北移趋势,但面积将有所减少,到本世纪末,A2、B2两种情景下草甸草原分别可能减少6.4%和8.5%。而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则分别向北部和西部扩张,面积都有增加趋势,到本世纪末两种情景下典型草原面积可能会分别增加22.8%和16.1%,荒漠草原面积增幅更明显,可能会分别增加48.1%和36.5%。  相似文献   

19.
利用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站1981年—2010年雷暴日数据及降水日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锡林郭勒盟地区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月变化及雷暴与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地区各站点3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7.2 d;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下降趋势为2.17 d/10a,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36 d,出现在1992年,最少21 d,出现在2007年;锡林郭勒盟地区雷暴日数呈显著的季节性特征,雷暴多集中在夏季,6月—8月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别为6.8 d、8.21 d与6.44 d,共占平均年雷暴日的78.8%;雷暴日数和降水日数、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雨中有雷率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考察,发现居民储蓄率并非持续增长并保持高位,从长期来看,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文章从生命周期假说出发,考察居民储蓄率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我国31省2003年~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回归估计,发现人口结构、房地产相对价格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都显著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