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在建四川邻水到重庆垫江高速公路铜锣山隧道为依托,详细论述了公路隧道实时监测系统的原理、方案,介绍了实时监测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和自动测试系统的安装使用情况。该方法也可用于其他公路隧道,对隧道施工和运营期间的安全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物联网在农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供精确、实时监测,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物联网与太阳能光伏的智能温室监控系统。该系统利用CC2430无线网络节点对采集温室大棚环境参数进行传输,环境参数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传输到上位机进行显示,并可以通过自动维护机器人对大棚进行维护、管理。经测试,该系统可以准确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CO2浓度等变化,并及时调节以保证作物处于最佳生长状态,实现设计的预期目的。该设计物联网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了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在未来信息化农业发展建设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隧道具有改善路线状况、减少运行里程、节省土地资源等优势条件,是山区路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隧道呈现的是一种管状半封闭结构,其本身也存在诸多劣势条件,比如:空间受限严重、内部视线较差、空气不易流动、污染物排出困难等等,致使隧道中有害气体的浓度逐渐增加,车辆的持续通行,尾气的不断排放都会是造成隧道内空气质量低的主要原因,且以长隧道尤为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大数据处理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隧道通风智能控制系统,根据采集到的隧道内风速、风向、CO、VI的数据信息对隧道风机的开启、停止等工作状态进行控制,保证隧道通风系统各硬件设备协同工作。由本文提出的隧道风机自动控制系统解决了隧道通风设备滞后隧道环境变化工作机制,能够在节省人力资源的同时,实时、灵活地处理隧道中各种突发情况,从而改善隧道空气质量,提高隧道通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机房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是对通信机房的电力设备和环境参数进行遥测、遥信和遥控,实时监测运行参数,诊断和处理故障,记录和分析相关数据的一套系统。文章主要对该系统中基站现场监控单元FSU与区域监控中心LSC的接入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针对国内农业设施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设计了基于Zig Bee无线网络的智能温室环境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由Zig Bee无线传感器节点、无线路由器节点、无线网络协调器和监控主机四部分组成,还可通过移动终端对温室环境进行远程监测。实验表明系统能够对植物的环境参数变化做出反馈控制。从而对温室内环境进行调节,保持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最优环境参数。  相似文献   

6.
通过传感器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AGV技术设计的基于AGV工厂环境污染监测系统,用来实现对工厂车间的工作作业环境进行可移动的动态监测。整体系统以AT89C52单片机为核心,结合了RCWL-1601、红外循迹单元、DHT12芯片、BH1750芯片、BME280芯片、LCD12864显示器、PCF8591电压转换芯片以及MQ系列传感器来实现系统的自主巡线、常规环境参数监测、特殊环境参数监测、实时显示和报警的功能。基于AGV运输系统可使得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到达工厂车间内的内一个地方,达到对全车间的移动性动态监测,遇到紧急情况快速报警,保证了工厂车间内工作作业环境安全和工厂车间工人生命安全以及设备安全。基于AGV工厂环境污染监测系统具有成本低、安装方便、维护简便、适应性高、可移动的特点,适用于大小企业各种类型的工厂车间以及人员作业现场。  相似文献   

7.
在对工程实际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电力企业的要求,通过深入分析电力电缆隧道内设施的特点,进行在线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建立具有隧道内电缆温度及火灾报警能力的在线监测系统。同时所有信息通过通讯系统上传变电站,为运行人员做出决策和检修人员开展工作提供实时的、有效的信息,达到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供电可靠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隧道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受到地质条件变化、围岩结构损伤劣化等影响会决定隧道的安全状况,因此对隧道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必不可少。隧道智能安全监测的核心部分是物联网技术,其包括了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处理。阐述了隧道智能监测的研究现状和基于物联网技术对隧道进行智能监测的内容和应用,指出了现如今隧道监测系统存在的缺陷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隧道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受到地质条件变化、围岩结构损伤劣化等影响会决定隧道的安全状况,因此需要对隧道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目前,自动化监测已经成为有效控制隧道施工、运营安全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本文阐述了物联网技术的架构体系及在隧道智能安全监测系统中的应用,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隧道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环境系统数据的采集,设计了一种基于Arduino的环境参数检测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架构,随后阐述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实现,其中硬件包括Arduino单片机和使用的各类传感器。该设计能够高效、经济地实现环境数据采集,可用于实时环境的数据监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设计了一种通用的温室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温室的环境参数,实现对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烟雾和火焰等的精确控制.通过Wi-Fi和蓝牙无线控制实现安全防盗功能.该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智能报警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2.
在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需对隧道中穿越的软弱地层进行围岩变形实时监测,掌握围岩变形规律,及时对支护参数进行调整,以保证隧道施工快速安全有效地进行。本文选取某在建隧道软弱泥灰岩断面围岩两帮收敛变形、拱顶下沉、围岩内部位移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分析对比,得出该地层围岩变形基本特征,判定出围岩松动圈范围,为类似地层隧道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21,(3)
针对现有工厂多环境参数监测系统结构复杂、功耗大、成本高等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FPGA技术的多环境参数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工厂NO_2气体浓度、温湿度、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的远程在线监测。系统以FPGA作为核心控制器,通过ESP8266无线通信模块将监测数据上传至ONENET云平台,可实现对化工厂内温湿度、和PM2.5、PM10浓度、NO_2浓度等环境参量的实时上报。实验结果表明,通过FPGA多通道并行传输与处理的方式可实现对大气多参数的实时同步监测,同时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有利于系统的拆装和扩展,且在硬件结构、体积、采集速率、数据实时性方面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掌握某山岭隧道开挖后围岩水平收敛、拱顶下沉及衬砌受力特点,基于隧道围岩变形和应力监测结果,提出了该山岭隧道施工监测技术要点,得到了Ⅲ、Ⅳ级围岩的位移和衬砌受力变化规律;并采用FLAC软件对该山岭隧道Ⅳ级围的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计算的位移值与实测值较吻合,表明该数值模型可应用于隧道开挖过程实时仿真,指导现场施工监测工作,保证施工作业安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传统的婴儿培养箱系统中涉及到的箱内环境参数监测以及其他相关数据无法快速传递、实时监控等问题做出讨论。文中基于物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云技术设计了一种具有温湿度调控、远程监护、云服务管理等功能一体化的婴儿培养箱系统,实现精准监测婴儿培养箱内环境参数以及辅助看护的远程监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一种基于arduino芯片设计的一款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是由一个溶解氧传感器、PH传感器、arduino mega2560主控板、显示模块和一个2.2kw增氧泵组成。采用开环控制的方式,对养殖水体实现溶解氧的自动控制,并实现实时PH和溶解氧的数据监测,从而减轻养殖户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保护高层建筑内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采用PHP和my SQL数据库技术设计了一个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建筑灾情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建筑内环境参数和建筑结构参数的实时采集,传感数据经灾害判定算法处理分析后,将结果以Web形式发布,用户可以通过移动或固定终端远程登录监控系统网页查询建筑灾害信息,并可通过网页对监控系统进行远程控制。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5,(23)
本系统是基于四旋翼飞行器,采用STM32控制芯片设计,结合了先进的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物联网及软件等技术的智能温室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采用GPS模块实现四轴飞行器的空间定位功能,当系统定时定位采集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等信息后,同步将传感器测量数据通过WIFI平台传回到终端设备上,方便管理者在有WIFI的地方实时感知当前大棚内的各项环境参数指标,从而做出相应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实验室没有实现系统的网络化和实时化,采用Zigbee、R fid物联网技术对实验室进行智能管理。对实验人员进行身份识别,控制电源开关,采集环境参数,实时监测实验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发布到校园网。使高校实验室摆脱利用率低、能源浪费、管理出现漏洞的现状,不仅方便高效,而且降低成本,提高安全系数,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  相似文献   

20.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慧水务系统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架构的物感网络,监测供水泵房内的设备的工作状态和环境参数,感知二次供水的实时工作情况;根据运营参数,在故障发生前就捕获到事件,并分配给相应的支持人员进行处理,并根据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实现中央水泵房的最佳节能自动运营模式;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实现远程控制泵房设备。该系统可极大提高城市供水的管理能力和保障用水安全能力,大量节省人力和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