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循证医学思想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医学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中已经表现出巨大的作用,我国医学生的教育模式亟需完善,应逐渐使高学历与高能力得到有机的统一;循证医学是21世纪新出现的医学教育模式,给医学生教育带来了挑战,循证医学成为21世纪医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1,(29)
当前医学发展模式经历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后,医学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得更加社会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任务与使命也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在国家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四个优先"的理念指导下,我国医学高等院校以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四个理念为指引,在实施相关战略后,有效促进了高校人才队伍规模的壮大,在医学人才建设的外部要素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具体政策与措施的着眼点忽略了医学院校管理和实践中对于医学人才内部心理要素及人文要素的培养。当前新形势下的医学教育改革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化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夯实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石,将兼具文学学科与医学学科属性的叙事医学教育应用于高等医学教育中,有助于促进医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培育。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供全学程教育、全方位进行保障、运用多途径实践等措施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以推动实现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新形势下,医学专业所特有的性质,决定了医学教育目前所面临着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医学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医学基础知识,要求医学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创新的能力。本文从分析目前医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医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阳静  张雷  雷章衡  贾红 《科教文汇》2013,(28):70-70,73
当前,医学技术的快速提升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都对医学教育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该看清当前的形势,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探索创建医学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新模式,注重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5.
当前,医学技术的快速提升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都对医学教育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该看清当前的形势,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探索创建医学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新模式,注重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6.
汪岩  王取南 《科教文汇》2023,(15):119-122
创新能力培养是促进国家创新型人才繁荣的关键。近年来,国内高校陆续开展新医科建设相关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为培养优秀的医学创新人才赋能。果蝇作为经典模式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已多次助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进一步提升拔尖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基于实验教学引入果蝇平台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在国家建设新医科的大背景下,建立果蝇创新实验平台融入医学教育教学有助于催生新兴专业与医学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医学生开展生物医学领域创新实验,提高医学生创新、自主和协作能力,真正实现科研进课堂。  相似文献   

7.
孙婷 《科技创业月刊》2012,(10):135-136
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中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医学生实习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保证医学生培养的质量。从加强临床实习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性、影响临床实习的因素、辅导员的作用及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衡量医学生成才的重要标准,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对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及培养,是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亦是医学科学、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医学模式的快速转变,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适应21世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从素质教育对当代医学人才的要求着手,结合当代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从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如何在医学学生的实习中贯彻素质教育这几方面探讨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等医学教育要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晓华  崔桂花 《中国科技信息》2007,10(1):178-178,180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是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生则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就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做了具体阐述,并论述了如何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廉洁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大学生作为我们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党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与创新的举措。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对医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自身和职业的需要。医学生的廉洁教育有其特殊性和行业性,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邵彦坤  李梅 《科技风》2023,(16):45-47
医学教育改革对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主阵地,有必要对医学生培养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信息需求进行深刻剖析,探索逐步深入并且贯穿医学教育全周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本文将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周期分为了解认知期、深入学习期、嵌入应用期和创新拓展期,分别对应医学新生、低年级、中高年级和研究生四个培养阶段,教育目标、实践和方式随着阶段的递进而递进。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应用此模式展开适应各培养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在培养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科研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全球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发展进入信息时代,面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呼声,我国的医学教育迫切需要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通过对新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的分析,阐明了医学创新的内涵和医学创新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王黎芳 《科教文汇》2013,(25):35-35,39
20世纪以来,随着传统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整体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提出新的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出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的新型人才,是新时期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而医学院校辅导员在医学生培养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和优势,确保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化,长期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成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随着传统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整体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提出新的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出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的新型人才,是新时期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而医学院校辅导员在医学生培养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和优势,确保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化,长期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成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英姿 《中国科技信息》2009,(21):243-244,253
医学教育人文性与医学教育科学性紧密结合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针对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存在教育体制失衡、办学思想功利、课程模式落后、人才素质欠佳的现状,可从构建新的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优化人文课程体系,多形式多渠道促进人文精神的内化以及改革人文素质教育考核内容和方法入手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7.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传授先进的医学专业知识,更要使学生具有包含情感的人文素质。这即是医学人才从业的职业需要,也是新时期医疗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所以,加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重视人文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其教育地位,有助于医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面对医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的现状和医疗卫生事业对医学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如何进一步办好高职医学教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高职医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健全、教材建设、评估体系构建等七个方面做了研究,认为高职医学教育应走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教育,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人人享有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医疗人才的培养重点在医学教育。如何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是医学院校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展开,为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国家启动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全国很多高校顺应国家发展需要,根据全科医生人才培养要求,在医学教育现有基础上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全科医生专业需要。其中,医学影像学课程是全科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为更好的适应临床医疗实践,开展对全科医学生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