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苏、中三大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海外收缩,其重要步骤是对苏联缓和、结束越南战争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则以缓和为手段,同美国展开争夺;中国为化解苏联在北部边境形成的威胁而准备打开对美关系大门。三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使冷战出现了缓和的特征。在越南问题上,美国采取了边打边谈的策略,并诱使中、苏对北越施加压力。中国坚持原则,力促美国早日撤军。苏联为与美国作交易,对越南施压。美、苏、中三国在冷战中的互动作用是越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中 ,中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棋子 ,每个阶段都穿插着中美中苏关系。第一阶段 ( 2 0世纪 50年代中期~ 6 0年代初期 ) ,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美国敌视中国 ,遏制中国 ;苏联一方面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 ,美苏合作 ,共同主宰世界 ,一方面企图控制中国 ,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2 0世纪 6 0年代初 ,中苏之间原有的合作荡然无存。由于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出现“缓和”态势 ,因而中美、中苏关系都落入低谷。第二阶段 (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 ) ,这一时期是苏联处于攻势 ,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苏联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的同…  相似文献   

3.
1961年8月,柏林墙危机发生之后,英国判断苏联行为的直接目的就是解决东德难民西逃问题,并不是要加速解决柏林问题。据此,英国认为盟国应当避免危机升级,并与苏联进行谈判,达成一项有关解决柏林问题的协定,实现柏林的安全和稳定。为达到上述目的,英国在反对盟国采取过激性应对措施的同时,积极劝说法国和西德参与对苏谈判,并与美国达成一致,成功推动了美苏之间试探性会谈的进行,最终缓解了危机。英国在危机中执行的外交政策,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前期英国缓和政策的继续,这一政策不仅对柏林墙危机的缓和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缓和,乃至20世纪6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飞 《文教资料》2011,(3):95-96
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格局趋于多极化,苏美战略核均势出现,苏联迫于国内经济压力,调整了过去僵硬的、唯意志论的外交政策,奉行以"和平共处"为理念的缓和策略。苏联的"缓和外交"体系是以对美缓和为核心,对西欧缓和为突破口。随着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新东方政策"的出台,苏联与联邦德国的缓和大步迈进,使得苏联缓和目标首先在欧洲大陆实现。  相似文献   

5.
美苏争霸     
一、阶段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6.
60年代末70年代初,长期对抗的东西方关系进入“缓和蜜月”。这一巨大变化是由于美苏从各自的对外战略出发,需要欧洲有个缓和局面,但西德在60代末对苏联、东欧推行“新东方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试就阿登纳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目标,阿登纳时期德苏关系和哈尔斯坦主义产生的原因等作一探讨。一阿登纳任总理的联邦德国政府(1949—1963年)是美国一手扶植下建立的。阿登纳对外推行追随美国、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对苏联和东欧各国则采取完全敌对的方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革命化外交时代,将输出革命作为对外交往中的主要任务。这极大地恶化了中国的国际环境,面临着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对地缘政治进行分析,开始采取措施纠正对美国的激进外交政策,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中国的务实外交政策取得了成效,不仅摆脱了两面受敌的困境,而且一跃成为70年代“战略大三角”的一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集中体现在美国的全球称霸战略中。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对美国霸道、强权的揭露 ,还无法充分地说明在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浪潮中不少国家仍认可或追随美国霸权的原因。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两个阶段。冷战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的全球扩张。其中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越南战争的失败为转折点 ,前期的对外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扩张性 ,后期以势力收缩和对苏缓和为基调。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先后提出了冷战后美国的全球…  相似文献   

9.
"一条线"是毛泽东根据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战略态势和中美苏三国关系的变化所作出的外交决策,其主旨在于把"一条线"及其周围的国家和地区结成广泛的"联美遏苏"国际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对付苏联霸权主义.从"一条线"外交战略的实施效果看,它不折不扣地成为我国外交的重大历史转折.  相似文献   

10.
冷战期间,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20世纪60-70年代,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两伊战争”期间,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 elaboration of problems of pedag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cesse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all for serious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lements in a system of training and specially organized experiments are undoubtedly needed. But one should always bear in mind that the peculiarity of pedagogy is that it is inalienably connected with practical pedagogical work. Here one finds its source-and its area of application. Soviet pedagogical science cannot fruitfully develop without close co-operation with teachers' work. The teacher is vital for the success of educa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Soviet teachers devote their energies to educating and instructing builders of a communist society. And in this respect they have accumulated a vast store of experience. This experience is shared with the masses and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in the complex sphere of education. The result of this advanced pedagogical experience forms a solid basis for further progress in theory and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improving educational work in schools. Antonina Grigorievna Khripkova, Vice-President and Corresponding Member of the U.S.S.R. Academy of Pedagogical Sciences, is the author of more than sixty work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mong which arePhysiology of Man and Animals, Acceleration of Phys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Biological and the Social in Huma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Talk on a Difficult Subject (on sexual education for pupils) andProblems of Sexu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