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3 毫秒
1.
我国高校教育发展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加强与优秀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共同搭建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稳定持续发展。要积极转变自身教育工作理念,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教育实践创新突破口,大力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综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着力对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不同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影响,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之间既有差异也存在共性。本文主要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对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从国外产学研成功模式中得到经验和启示,以促进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3.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其创新教育的开展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有所助益。本文结合国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部署,以某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某高校在进行创新人才教育教学中的的不足。为此,本文从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创新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给出建议,提出“文献+知识”的授课内容,“项目式”教学法,“教学+实践+实验”三循环实践模式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校企合作教育的内涵与层次,研究了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案、途径、模式以及工作机制等问题,探索了符合高等农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采用“以学校一企业共同体共创优良培养环境为主,双师型教师教学为辅”的独特形式.重点蟛成企业与学校的互动机削。探索出了一套利用企业各个方面的资源、充分调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经过系统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应用创新型IT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对IT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提出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五种方案.  相似文献   

6.
李锐  周勇  仇志海 《科技风》2023,(8):28-30+70
创新强国战略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应当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宏观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提供大批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文按照“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瓶颈——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具体实践”展开研究,由理论向实践逐步深入,再由实践回归理论,了解了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校企融合,过程导向,能力为本”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高职教育、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率的必然选择.本文以长沙南方职业学院为案例,阐述了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建设重点、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借助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外语专业大学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从“精英式”走向“大众化”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1)在“面向世界”的同时,要“面向地方”的需要,进而培养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外语应用型人才;2)通过校企合作,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外语人才;3)构建“外语专业+区域人才+创新素质”的课程结构模式。鉴于此,需要高校,包括管理者、师生和企业共同营建。  相似文献   

9.
软件学院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的一批高层次实用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对高素质软件人才的迫切需求。软件学院在人才培养上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软件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与进展、采用的主要合作模式及出现的问题,并结合郑州师范学院软件学院办学实际,创新与实践“校企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特色班建设,在校内建立企业的研发和实践基地,引企入校,积极进行校企合作的探索实践,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校企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是把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髙教育的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为企业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双赢发展模式。本文主要从基于人才培养、基于人才交流、基于技术开发项目合作、基于优质资源共享四个方面探讨研究校企多元化深层次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等教育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如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优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才能的优秀人才,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产学研合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模式深化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力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批既懂现代科技知识又掌握实践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是促进和保证经济稳步、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产学研结合是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当前国际范围来看,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双元制”模式,强调“校企分工协作,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因为,“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否办出特…  相似文献   

13.
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而软件人才的质量又是影响软件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一环.软件学院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并向国家输送高质量的软件人才,为提高人才质量,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CDIO模式,按照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做,将传统独立分科的课程按照集成化课程设置的方式整合为贯穿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教学中的系统工程.同时引入“2+1+1”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与软件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文着重讨论了基于校企合作模式CDIO集成化课程设置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各中职院校在办学期间一直秉承着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这样的模式中不断的实践并探索,争取将我国的校企合作教育处于浅层的运行状态打破,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如何将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利用多种途径钻研出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最终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能够给企业带来发展的人才是中职院校的主要目标,也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根据我校“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总结了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成效,分析了该模式实施的关键,并给出了一些做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吴学翠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6):I0006-I0006
新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是高校专业课程教育实现现代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院校优秀专业人才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现阶段,企业内部冗余资源不仅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成本,更是企业培养具有竞争优势人才的潜在价值。相关单位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冗余资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在资源冗余视角下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由钟和平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冗余资源与校企合作创新的关系研究》一书,立足于新时期高校改革的发展现状,根据企业冗余资源的现实利用状况,创造性地构建了企业不同类型的冗余资源与校企合作创新的形成和发展之间关系的基本框架,在对企业冗余资源理论、校企合作创新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从不同维度深入分析了企业冗余资源与校企合作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本质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设,对新时代的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促进作用,提出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改进措施,为工科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机制的建立,要依托产学结合教育的优势,紧跟行业发展,突出能力教育,创新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既有利于人才培养,也有利于促进科学研究,更是服务社会的主要内容。本文调研了国内应用型本科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德国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探寻国内应用型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分析了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加速经管类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观点,提供了设计经管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目标体系,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综合体,完善经管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考评体系等对策和建议,希望为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建立与创新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手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