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由于污染物排放权管控目标函数设定单一,导致大气污染管控达不到理想效果,由此,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中,设计一种新的污染物排放权跨区域弹性管控模型。该模型首先做出三个基本假设,进行污染物排放权配额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权管控路径设定,然后确定环境污染物管控目标函数,包括企业目标函数,公平性函数以及政府目标函数,构建弹性管控模型;将多目标模型转换为单目标模型,最后以约束条件作为指标因素,进行权重计算,求解模型最优解。结果表明:与其他模型相比,利用本模型进行污染物排放权管控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削减量更多,大气污染管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王伟平 《科技通报》2023,(6):102-106
为提升城市大气环境,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城市大气污染存在的煤烟型污染占比过大、多数城市大气污染从工业烟尘污染转型为汽车尾气污染、中小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发现微风天气下风速等级与大气污染物浓度扩散速度成正比,建筑物平均层高与大气污染物扩散速度成反比;晴天无风天气下,早晨与傍晚上下班高峰期间大气污染浓度较高;特殊天气,下雨、下雪、阴天的天气状况具有净化空气功能,有雾天气大气污染浓度上升。为此,本文提出科学规划大气污染治理布局、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改善能源结构、扩大绿化面积、完善各项机制管控、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监管力度等综合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有极强的同源性,且与化石燃料燃烧密切相关。我国东部地区高强度的能源消耗导致这一区域一度成为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气重污染问题集中爆发的热点区域。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执行以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末端治理技术的完善,驱动着我国大气污染关键物种的演替和温室气体时空分布格局的变化。为此,文章分析了2013—2020年我国不同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浓度的演变态势,揭示了大气污染与碳排放从东部向西北地区迁移的现象,厘清了我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时空分布演变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4.
王国庆  崔敏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0):234-237
通过将经济学领域评价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数引用到流域内微观点源间的污染物总量分配中来,构建基于基尼系数的两级梯阶优化分配模型。首先以经济效益最优为目标函数构建第一阶优化分配模型,得到初始分配方案;然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排污单位所属产业类型、税收、解决就业人数三个环境基尼系数指标来对初始分配方案进行评估,最后以经济效益损失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基尼系数、污染物总量和基准排污量为约束,构建第二阶优化分配模型,得出在满足公平性约束下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总量分配方案,并得出不同基尼系数约束下对控制区域的经济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1997~2005年河南省经济发展及大气污染物排放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研究了近10年来,河南省产业结构、能源消费量、大气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投入的年度变化特征,同时与全国平均值及相邻若干省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河南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及烟尘排放量居高不下,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较高的煤炭消费量以及大气污染治理投入比例偏低有一定相关性。文章对此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科院通过实施"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B类先导专项,通过实验模拟、外场观测以及模式模拟等研究对大气灰霾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我国的大气污染由多种排放复合而成,表现为排放源多样,污染物成分复杂、浓度高,不同污染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根据灰霾形成特点,现阶段治理的基本思路应该在继续做好源头减排的同时,集中力量解决冬半年重污染问题,在管控措施上进一步增强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管理》2017,(6):12-16
近年来,山东省平均年霾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2013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大气污染物过量排放是霾出现主因,而出现以水平静风和垂直逆温为特征的不利气象条件是诱因。本文提出了狠抓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落实,调整能源与产业结构;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推进公共交通建设;加大扬尘治理力度,实现清洁施工、生产;加大农村大气污染的治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控;铁腕治霾、铁规治霾;加大绿化力度,建设生态山东;依靠气象科技进步,减少雾霾影响;加强信息公开,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与我国的大气污染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是大气污染预报与控制的核心研究工具之一,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大气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考虑大气污染排放的时空规律,进而再现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演变、清除等过程。模式开发涉及大气动力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生态学、大气探测与遥感、污染控制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诸多学科领域,是一项多学科交叉、复杂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大气污染数值模式在北京奥运空气质量保障中的应用实例,阐述空气质量模式在城市和区域污染控制中的作用,以及未来的模式发展方向与前景。  相似文献   

9.
由于大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大气污染能够在区域间进行传输。以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京津冀、珠三角以及长三角地区都是大气污染极其严重地区。很多城市一年内的重度污染天气在200天以上,由此可见大气污染的跨区域协同治理十分必要。文中将对协同治理区域大气污染的意义进行简要分析,然后找到我国开展相关治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协同治理区域大气污染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实施气候友好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友好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常规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要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措施相互协调,不能彼此冲突;第二,要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措施与常规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的优化组合,以最小成本实现控制大气污染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本文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气候友好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重点为:着力抓好黑碳、N2O、CO2与常规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在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排放统计、协同控制政策制定与技术研发等领域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1.
沈阳市人造板行业废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沈阳市人造板制作工业中具有代表性的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细木工板、浸渍纸层压木地板生产企业为调研对象,对生产工序中排放的废气污染物进行监测,确定使用脲醛树脂胶人造板工业产、排污特点,分析行业的特征废气污染因子;对板材单位产品产生的废气污染物定量进行研究,得出各类板材生产过程中甲醛、氨气、木粉尘排放强度,同时,以沈阳市作为一个区域性的人造板制作工业排污受纳体。估算由于人造板工业产生的排污负荷。针对沈阳市人造板企业生产及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提出污染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晓红  张嘉敏  唐湘博 《资源科学》2022,44(12):2387-2398
工业是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的主要部门,也是国家推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主力军。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工业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并行多重调节模型分析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中国工业存在明显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即在大气污染物排放当量减少的同时会显著促进碳排放量的减少;②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规模是影响协同效应的重要调节变量,其中能源效率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呈正向调节效应,而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规模对协同效应呈负向调节效应;③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影响机制差异明显,不同调节因素对协同效应的影响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其中产业结构因素对各地区协同效应均产生较强的调节效果。最后,本文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提升和区域差异化策略等方面提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挖掘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污染治理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全国和30个省份2000-2010年间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并通过构建四象限法评价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方面分析治理投资等因素对SO2去除量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在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五个因素中,大气污染物末端治理措施、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SO2、烟尘的排放量变化率呈现负向效应,尤其是末端治理措施负向效应最大,"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其对SO2排放量变化的贡献度均值由-10.4%变为-49.9%、对烟尘的贡献度由-60.7%变为-73.7%,而经济规模和煤炭污染强度呈现正向效应,经济规模贡献度高达50%以上,但呈下降趋势。针对SO2去除量变化率的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由规模和结构拉动型转为技术和规模拉动型,各省间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差别较大、规模效应差异小。  相似文献   

14.
空气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反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气候中心共同承担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空气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反馈研究”课题有关研究成果。包括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趋势、空气质量模拟及应用、区域气候模拟及应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及对污染物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污染物防控措施和效果的研究进展。主要阶段性成果包括:建立了基准年典型空气污染物和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并分区域和行业综合评估了我国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趋势;利用区域气候模型对全国近十年气候状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开展了典型地区的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典型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3个城市群)空气污染指数(API)与不同气象要素的相关性,揭示了气象因子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机理;对比分析了典型发达国家或组织和典型发展中国家的污染物防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并对未来空气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反馈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吴丹 《软科学》2013,27(4):71-75
在剖析初始排污权交互式分配机制基础上,基于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即第一层次)、以及区域内不同行业之间(即第二层次)的交互协商原则,构建双层诊断优化模型,在严格控制流域允许最大排污权总量的基础上,建立流域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优化函数与诊断准则,将流域初始排污权在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之间进行交互式分配,对流域内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排污量进行削减,兼顾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排污权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优化流域内各区域以及流域整体的经济效益。结合案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冯阳  路正南 《软科学》2016,(11):122-126
基于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矩阵,并采用"垂直距离"替代"欧氏距离"对TOPSIS模型进行改进以衡量方案的理想度,据此构建出包含效率和公平在内的碳排放权区域分配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减排承诺对2020年的碳排放权进行模拟分配,并采用和谐度函数模型对分配结果进行检验,证实了该分配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为落实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积极探索通过依靠法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完善总量减排核定和监管机制、推动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等途径,严格控制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相似文献   

18.
王占刚  师华定 《资源科学》2012,34(8):1416-1421
开展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反馈响应研究对于有效控制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区域气候模型和空气质量模型有机结合,提出模型互馈集成框架结构,描述了集成中空间与时间尺度问题。将互馈集成系统总体逻辑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即数据层、模型层、集成层、应用层和结果层。介绍了区域气候模型与空气质量模型之间的数据集成接口和功能集成接口。设计并开发了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的互馈集成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有效模拟和预估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情况,发现空气污染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杨超  吴立军  李江风  黄天能 《资源科学》2019,41(10):1801-1813
在国际碳博弈中,碳排放权的主流分配原则有10余种之多,应用不同分配原则的分配结果差别迥异,地区对不同原则的偏好或排斥也较为悬殊。为寻求分配协商共识,要求必须建立以公平为基础的分配方案。本文首先基于2017年全球碳浓度变化测算出全球排放空间和中国的排放总额,进而利用等人均、等产出、等空间、历史排放以及地区碳汇5个单一原则实现从全国总额到地方配额的分配。根据单一原则下各地区的分配数据计算各原则对应的相对剥夺系数,并以相对剥夺系数为基础的公平感受评价构建权重,最终形成多原则综合加权的分配方案。通过对2017年为例的碳排放权分配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基于单一原则的配额分配结果表明,历史排放原则是最有利于中国排放权配额获取以及最能体现地区分配公平的原则。②五大原则的综合加权分配结果表明,获得配额最大的3个地区分别为:山东、江苏、广东;获得配额最小的3个地区分别为:海南、宁夏、甘肃。各省配额汇总的全国碳排放权总额为603464.5万t,与当前实际排放存在数200000万~300000万t的差距之差,与中国国际减排责任分担较为一致。③基于个体感受公平的加权分配方案具有良好的操作性、稳健性和兼容性。为切实推动全国碳排放权分配工作实施开展及更好的实现地区生态资源配置公平,主要建议如下:碳排放权配额分配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全国分配总额,使地区和企业形成稳定的配额预期;有效设计分配原则方案,兼顾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地区减排责任分担不搞“一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