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汉置东武阳县。北魏改为武阳县。北周曾于乐平县置武阳郡,武阳县属之。唐代改武阳县为武圣县、朝城县。北宋将其治所东迁四十里至社婆村。明代迁至今山东莘县朝城镇。两千年间,该县数更其名、四移其治,致使学界将故东武阳县城与武阳郡城混为一谈,引发故东武阳县城址在今河南南乐县韩张镇和今山东莘县东南十里之争。本文试就故东武阳县设置年代及城址进行考证,以求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2.
西汉置东武阳县。北魏改为武阳县。北周曾于乐平县置武阳郡,武阳县属之。唐代改武阳县为武圣县、朝城县。北宋将其治所东迁四十里至社婆村。明代迁至今山东莘县朝城镇。两千年间,该县数更其名、四移其治,致使学界将故东武阳县城与武阳郡城混为一谈,引发故东武阳县城址在今河南南乐县韩张镇和今山东莘县东南十里之争。本文试就故东武阳县设置年代及城址进行考证,以求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3.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但并未在越地普遍建县。菰城县为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封吴后所建。春申君以什么身份置县,为何在此地置县,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淮阳国,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县)。西汉时期,淮阳国辖九个县,981423人口,根据劳干之估算,西汉淮阳国面积为110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9.2人。《续汉书·地理志》载,东汉时淮阳国仍为九县,431283人口,在洛阳东南850里。东汉时淮阳国面积为1098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0.9人。西汉惠帝后,淮阳时为郡时为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陈国。  相似文献   

5.
西汉时期的京兆尹是京师长安的所在地,也是一个特殊的政治概念,它既是行政区域的名称,又是该区域行政长官的名称,同时也是西汉三辅的中心区域。该区域承袭秦汉内史,是西汉王朝的京畿重地,自西汉王朝建立以来,就不断地对其区域及其属县进行调整,以加强对该区域的控制和管理,再加之西汉所特有的陵邑制度,这就造成了京兆尹属县的不断变化,直至汉元帝时期才最终确定,共有十二属县。其属县格局为除蓝田在南边外,其余都在京师长安的东边,自长安至函谷关,呈一字排开之势。对于京兆尹属县的探讨,有助于对西汉三辅制度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黄州老城区北郊有一座被人们呼为禹王城的古城遗址,据搜集出的有关该遗址的史料研判,可确定它是秦汉时的衡山郡治、衡山国都、西汉中期至东晋时的邾县故城即邾城,禹王城之讹称不过始于清末民初。用一览表的形式,清晰、简明地展现出自战国末年至东晋咸康时该城址的历史变迁,以澄清人们长期存在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7册第3课《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酂、酂、苦、柘、谯,皆下之。”其中的“酂”字,注释为“zan.在现在河南省。”经查阅辞海.发现这个注音有问题。《辞海》1043页注.“酂”字有两个读音,为zan、cuo,分别是这样注释的:酂(zan)秦置。治所在今湖北光化西北。西魏废。西晋时,先后为南乡郡及顺阳郡治所;南朝梁,为酂城郡治所。酂县(cuo)秦置。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酂县。元至元八年(1271)废。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部将葛婴攻酂下…  相似文献   

8.
菰城置县考     
文章以《史记》、嘉泰《吴兴志》、乾隆《湖州府志》和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等原始和权威史著为依据,重新考证菰城县置县的时间和主体,提出了与当下多数学者所持观点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侯灿 《家教指南》2001,(4):105-111
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出土有大批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曹魏西晋时期西域长史的治所,史籍缺载,本文从考古学的角度,利用考古文物、文献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论证了楼兰城址即为史书上所说的西域长史的治所.同时也解决了海头与楼兰城址之争,认为海头实为斯坦因1914年编号的LK城址.  相似文献   

10.
“西固”,原名“西固城”,其名源于南宋高宗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元二十六年(1289年)立西固城军民千户所。明、清时期西固设千户所或州同。民国二年(1913年)以西固分州改置西固县,县址在今舟曲城关。1954年6月西固县治所移迁到今宕昌城关,同年11月13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西固县更名为宕昌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