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冰  吴亦楠 《今传媒》2023,(9):37-41
本文分析了融媒体时代下“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节目内容的叙事特征与叙事策略;采用文本分析法,概括出该节目以圆形场地创造对话叙事空间、三元主体共创叙事文本、明暗双线交错推进叙事的结构特征,探讨了该节目具有的跨平台融合与网感化传播、梦想叙事激发情感共鸣以及柔性传播三重叙事策略,旨在为提高跨文化节目制作水平和国际传播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后真相"的现实特征出发,可以发现当前传播环境中真相供给和真相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亟须一种新的叙事模式进行调适,而非虚构叙事在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主题等方面的诸多特质恰好与后真相传播语境形成了多维度的贴合,这种贴合使得非虚构叙事逐渐成为当下发展强劲的话语模式。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非虚构叙事仍须在防范主观化倾向、借力新媒体提高竞争力和开发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科学纪录片是一种广受公众欢迎的科学传播载体。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以BBC史前系列科学纪录片《与恐龙同行》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结构、听觉叙事语言、视觉叙事语言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该系列使用的科学传播技巧。研究发现,《与恐龙同行》在听觉叙事和视觉叙事效果的双重作用下,从解说、音乐到自然音效,从丰富的镜头语言到电脑动画技术呈现的视觉奇观为观众逼真地重现了恐龙生活的世界。该系列纪录片主要使用了以下三种传播技巧:(1) 对内容进行简化;(2) 使用“讲故事”、戏剧化的叙事手法;(3) 使用模型、CGI等技术进行可视化。这些传播技巧的综合运用,使该系列纪录片实现了科学和大众想象的结合、科学和娱乐的结合,增强了其科学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科学纪录片是一种广受公众欢迎的科学传播载体。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以BBC史前系列科学纪录片《与恐龙同行》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结构、听觉叙事语言、视觉叙事语言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该系列使用的科学传播技巧。研究发现,《与恐龙同行》在听觉叙事和视觉叙事效果的双重作用下,从解说、音乐到自然音效,从丰富的镜头语言到电脑动画技术呈现的视觉奇观为观众逼真地重现了恐龙生活的世界。该系列纪录片主要使用了以下三种传播技巧:(1) 对内容进行简化;(2) 使用“讲故事”、戏剧化的叙事手法;(3) 使用模型、CGI等技术进行可视化。这些传播技巧的综合运用,使该系列纪录片实现了科学和大众想象的结合、科学和娱乐的结合,增强了其科学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孙熙 《传媒》2022,(2):47-49
当传统电视的跨屏和多屏传播成为常态,电视叙事也要完成数字化的转向。这种转向在叙事主体上完成了从电视机构到受众的地位反转,在叙事结构上体现为从线性叙事到非线性叙事为主,叙事话语上呈现出草根叙事、点状叙事和实用性叙事等特征。电视机构要实现传播力、影响力从大屏向各新媒体端口的平移,就要进行媒介的深度融合以适应智能传播时代对电视叙事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石雪 《出版发行研究》2023,(10):70-76+8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大任务。当前,中国出版业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对外传播的中国叙事体系中还存在着叙事主体不够多元、叙事内容不够系统、叙事策略不够有效的现实问题,从而导致对外传播效果不理想。中国出版业要构建和完善对外传播的中国叙事体系,应扩充叙事主体,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战略布局;丰富叙事内容,深入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体系;巧用叙事策略,提升中国叙事的共识与魅力。  相似文献   

7.
罗迎春 《传媒》2021,(15):68-70
叙事主体即讲述人、主持人,是微纪录片中的重要叙事元素,在微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情感基调、话语风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创新叙事主体的讲述方式能够提升微纪录片的传播力.本文以湖南电视台大型微纪录片《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为例,探讨该节目是如何通过阶段化的叙事主体创新、多样化与风格化的叙事主体策略提升节目品质,以期为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叙事性传播符合大众的认知模式,能够有效吸引受众的注意,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文章对档案展览应用叙事性传播的原因进行探究,从结构叙事、文本叙事、空间叙事和互动叙事入手,遴选代表性案例展开分析,进而提出了拓宽叙事性传播的参与主体、丰富档案展览的叙事内容、创新档案展览的叙事形式的优化策略,以增强档案展览中叙事性传播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非遗微纪录片,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事象、传承主体在微纪录片的形式下进行叙事建构的文化影像志。借助于影像人类学对特定社群文化的研究与表述能力,表达出具有丰富文化描述和理论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从叙事策略、传播逻辑、文化传承三个不同侧面出发,以影像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微时代下非遗微纪录片生产、传播、延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关倩 《东南传播》2022,(11):26-28
数据新闻作为以数据联动为主要叙事范式的新闻形态,其日益产业化和流程化使得数据最终能够以可视化的动态作品呈现形式在媒体平台上进行发布与传播。从新闻叙事机制的维度来看,以数据为主要载体的数据新闻拥有一套独特的叙事体系,其形成的全新叙事机制带有鲜明的互联网时代底色。当数据成为新闻叙事和报道的核心环节,数据新闻已从叙事主体、叙事符号和叙事情境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并在聚焦方式、叙事结构和视觉语法层面完成了自我重塑。  相似文献   

11.
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无穷之路》从香港媒体人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扶贫工作,以第一视角真实记录了脱贫攻坚征程中的中国奇迹。从叙事主体来看,纪录片呈现出扶贫主体的多元化,脱贫攻坚成为当代中国人关注的共同主题。从叙事视角来看,借助微观叙事“以小见大”,将镜头对准因脱贫受益的普通人,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展现精准扶贫的意义和价值,促进了微观叙事与宏大意义的连接。从叙事主题来看,将中国故事升华为全球故事,强化了互通性和共享性。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需要从中国的脱贫攻坚实践出发,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让世界主动探寻中国经验和模式,从而提升国际传播场域的引导力。  相似文献   

12.
岳文文 《新闻知识》2020,(12):79-82
作为新型传播生态建构的话语实践方式,在话语实践博弈中,非虚构新闻叙事以介入性"在场"叙事等为特点,获得概念化建构的一席之地。非虚构新闻的介入性"在场"叙事以"共情化"叙事、"双重主体"在场以及"深描"事实价值为表征,建构出非虚构新闻叙事与交互主体性的匹配性关系和叙事逻辑。非虚构新闻叙事的"介入性"在场叙事,也从传播生态格局变更中实现主体性的"蜕化"。  相似文献   

13.
王强 《编辑之友》2022,(6):60-65
在叙事传播实践中,故事就像传染病一样扩散,二者的发生和运作机制十分相似。透过“病毒感染”这一隐喻,可以很好地探究叙事传播的现实表征与理论逻辑。情绪连带与认同是故事病毒式传播的关键。叙事传播扎实地立足于人的身体与感性的基座上,凸显了叙事传播机制的身体性。伴随着巨大情感能量的叙事行为,满足了人类表达意义、建构自我认同、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增强社群团结的需要。故事在重述和流传过程中像病毒一样不断发生变异,叙事参与成为主体赋权的过程,个体以此获得意义表达、情感连带和叙事抗争的权力。  相似文献   

14.
曹昂 《东南传播》2014,(3):9-12
电影《天生一对》讲述了一个乳腺癌病人的故事,是我国娱乐教育节目中将电影叙事与健康传播联系起来的有益探索。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对《天生一对》进行叙事结构分析,可从情节、角色和健康信息入手。该电影在情节上扩展了死亡五阶段理论,但存在着对家人和医生、社会支持理论叙事的不足,同时在传播乳腺癌防治信息的医学准确性上有明显模糊。通过探索该电影的在乳腺癌议题上叙事结构的特点和不足,可为健康传播叙事结构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破西方国家的话语垄断,在世界发展新态势和多样性发展格局中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和话语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从和平叙事、发展叙事、国情叙事、文化叙事等方面着手,并通过广泛传播最终形成共识,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且融通中外的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叙事过程三个角度对叙事理念于档案文化传播中的运用进行价值阐释,并提出相应的档案叙事运行机理,包括平分析公众需求,明确叙事主题建构叙事场景,善用媒体技术,评论反馈以优化档案叙事服务等.建议通过树立叙事理念、多媒体并行发挥多方联动效应、多元合作增强文化凝聚力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索档案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王米洁  徐莹 《东南传播》2021,(6):135-137
战疫微纪录片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型纪录片形式.从创作主体可分为官方、民间以及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形式.本文从拉热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出发,从叙述者、叙事手法的层面对官方和民间两种战疫微纪录片的创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从创作主体的风格和叙事的视角、群像叙事手法以及叙事推进方面都有不同特征.在媒...  相似文献   

18.
从档案资源叙事性开发要素理论探讨出发,对以《国家记忆》栏目为代表的档案资源叙事性开发实践进行综合考察,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叙事媒介、叙事受众以及叙事目的五个方面总结《国家记忆》栏目开发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加强专业合作、调整内容结构等相应优化策略,旨在为我国档案资源叙事性开发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涛 《新闻世界》2010,(4):108-109
"灾难是人类的影子"。不管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上走了多远,灾难总如影随形,"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叙事作为我们了解、建构世界,剖析、定义、诠释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重要方法。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为例,从新闻报道的时间、视角等出发,探讨灾难报道如何通过叙事策略来优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赵光怀 《编辑之友》2016,(10):71-75
“中国梦”是一个综合性传播符号,包含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三个层面的话语主体,国家梦和民族梦属于集体话语,人民梦兼具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的双重属性.不同话语主体具有不同的内涵,共同构成一个话语整体.在叙事模式上, “中国梦”具有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双重属性,国家话语和民族话语偏向宏大叙事模式,人民话语偏向日常叙事.不同叙事模式具有表达同一话语主体内涵的适应性,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话语主体、不同的传播语境和不同的受众群体,灵活运用不同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