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新 《百科知识》2023,(6):84-86
<正>同伴是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最重要、最频繁的接触者,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与社会性发展。但笔者发现在幼儿园里,总有一些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被排斥、被拒绝。如果不对被拒绝幼儿进行正确引导,会使其在与同伴交往时经常被拒绝,长此以往,对其心理健康及社会性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所以,研究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的实际状况、为什么同伴会对受欢迎幼儿和被拒绝幼儿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中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儿童青少年短期或长期的社会适应困难。有效提高幼儿同伴关系中混龄交往的互动性,有利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做好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扩大混龄交往范围,并充分发挥混龄交往的优势,为幼儿建立良好的早期同伴关系,也为儿童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皮亚杰曾经提出:儿童能在同伴冲突中习得社会性发展相关的能力,习得社会性交往的技能,换而言之,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本领,和儿童在同伴中的同伴冲突有十分紧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幼儿期是培养儿童同伴关系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儿童间形成相互协助意识及其人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本文试图对通辽市A幼儿园中班幼儿同伴关系现状调查,呈现中班幼儿同伴关系的脉络特点,找出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各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1,(28)
3~6岁独生儿童与非独生儿童在同伴交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同伴交往能力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提高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家长应为儿童创造交往机会,扩大儿童交往范围,也应针对儿童不同特点,适时进行重点引导;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提升自身交往意识与能力,也应适当提高对儿童生活自理与同伴交往的要求;家长需调整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同伴冲突,并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提升亲子交往质量,从而为儿童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背景.是满足儿童社会化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源泉,影响着小学生心理发展与社会化成长.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否被同伴接纳、被所属群体所接受.对小学生能否适应学校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其社会性发展中,同伴关系更是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永明 《科教文汇》2014,(17):206-207
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同伴交往能力可以促进幼儿获得良好个性发展。本文通过调查分析,获得农村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特点,据此提出通过活动发展幼儿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内江科技》2019,(12):85-86
为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同伴交往和自尊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家庭富足量表、同伴关系量表和自尊量表调查杭州市某高中642名高中生的家庭SES、同伴交往和自尊情况。结果发现:(1)高中生整体同伴交往水平与家庭SES和自尊的相关均为显著正相关(P0.01),交往恐惧与交往自卑与家庭SES、自尊和整体同伴交往水平以及同伴接受分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2)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自尊在家庭SES和同伴交往间发挥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同伴关系影响着儿童认知、情绪情感、社会性、自我概念和人格以及行为的方方面面,在儿童发展中具有极大的作用。留守儿童对同伴有更强的依赖性。所以,帮助他们建立起稳定、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指南提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需要为幼儿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因而从幼儿园教育目标出发,研究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提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1.
郭腾飞 《科教文汇》2011,(2):43-43,69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适应价值。在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介绍了同伴关系最新研究领域的有关成果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孙临美 《科教文汇》2008,(18):44-45
本文通过对在园幼儿(3、4岁-6、7岁)采用情境故事法来获得幼儿与同伴交往所采用的不同策略,研究表明:不同阶段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呈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幼儿交往策略无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运用交换与协商等合适的交往策略的幼儿占多数:但教师与家长仍需重视指导那些常采用等待、回避、冲突等不当交往策略的幼儿。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幼儿与外界交往的最初场所,幼儿早期经验的获得来自子家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与同伴交往同时家庭影响着幼儿的同伴关系。为此,本文论述家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对教师同伴互助定义的介绍,主要介绍了同伴互助的多种实施形式,最后阐述了教师同伴互助在专业成长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旨在鼓励教师积极探讨同伴互助,共同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且它对双方学生都是有好处的。这里的同伴互助,不仅体现在平时优生对差生的指导,更应关注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之间的交往对学生无论是智力还是个性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运用同伴互助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科学课堂变得不再是老师的"一人堂",而是学生们的"众人堂"。相信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加喜爱科学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香港学者修订的同伴互动游戏量表引进到中国大陆地区,调查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互动水平现状以及游戏交互、游戏干扰和游戏淡漠与相关人口学变量的关系。方法:首先使用同伴互动游戏量表中文版对333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考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结构效度,然后再对517名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互动水平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同伴互动游戏量表的游戏互动、游戏干扰和游戏淡漠各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74、0.836和0.821。验证性因素分析各拟合指数为:X2/df=2.99,GFI=0.9,IFI=0.95,CFI=0.95,RMSEA=0.07,均符合测量学要求,支持该量表三因素模型的理论构想。学龄前儿童的同伴互动游戏水平与父母文化水平和生源地有关,与主要照料者、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和是否独生子女无关。结论:同伴互动游戏量表中文版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学龄前儿童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相关人口学因素对幼儿的同伴互动游戏水平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教育中,儿童常常因其年龄与认知的局限性而成为老师眼里被质疑、被否定的对象,"教育应当平等、尊重……"师生交往中,教师应确立儿童立场,让儿童真正拥有主体地位,拥有独立的人格,真正享有说话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  相似文献   

19.
宗尽炎 《科教文汇》2009,(35):76-77
为探索同伴参与性策略的运用对孤独症儿童幼儿园适应行为的影响,对1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训练。干预训练后,在活动课时,当同学拉S参加游戏,S不再抗拒,而是高兴地跟着同学走,甚至能够在4~5个人的团体游戏中,跟着同学做游戏。研究结果表明,同伴参与性策略的运用能够有效地促进S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  相似文献   

20.
德育视野下的班级同伴调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互相协助解决两人之间或小组成员之间的冲突,这一做法在以澳大利亚为主的西方国家的学校中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同伴调解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客观上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和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