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境内西北段5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系统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函数及综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1)该区域内各城市群间任意两子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空间呈不均衡分布;(2)三系统综合协调度水平整体偏低,以过渡型为主,既有升入协调发展类的基础,又面临跌落至失调衰退类等级的危险;(3)针对三系统综合协调呈现不同特征的城市,如综合协调度水平较高、三大系统发展指数差异明显、三子系统等级均较落后等,各城市应因地制宜加以调整发展;(4)该区域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发展指数是制约城市综合协调度提升的关键性因素,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政策红利和战略机遇提升三系统综合耦合度,预防其割裂、脱节。  相似文献   

2.
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境内西北段5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系统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函数及综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1)该区域内各城市群间任意两子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空间呈不均衡分布;(2)三系统综合协调度水平整体偏低,以过渡型为主,既有升入协调发展类的基础,又面临跌落至失调衰退类等级的危险;(3)针对三系统综合协调呈现不同特征的城市,如综合协调度水平较高、三大系统发展指数差异明显、三子系统等级均较落后等,各城市应因地制宜加以调整发展;(4)该区域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发展指数是制约城市综合协调度提升的关键性因素,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政策红利和战略机遇提升三系统综合耦合度,预防其割裂、脱节.  相似文献   

3.
揭示微观影响因素对城市住宅地价和房价的影响作用关系,是提高城市地价和房价预测水平,有效进行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基础工作。本文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定量测度与分析特殊自然地物湖、江、山体对城市住宅地价和房价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尝试根据影响因素作用的差异解释住宅地价和房价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部分原因。结果表明:(1)住宅地价和房价与各自然地物之间呈现空间非平稳的影响作用关系;(2)湖对住宅地价和房价的平均边际价值分别为0.11元/m2、0.52元/m2,江均为0.15元/m2;在区域分布上,住宅地价和房价高值区受湖和江的影响更显著,面积较大的湖泊(如东湖)因受周边商服繁华程度、供给能力等因素影响对住宅地价和房价的作用存在各向异性;城市的山体或因坡度小、分布零散及周边特殊用地结构如黄鹤楼等保护性建筑限制了区域土地的商业开发,使其对住宅地价和房价影响作用不显著;(3)住宅地价与房价受湖影响的作用变化趋势并未呈现空间一致性,而是切合了区域住宅地价和房价的价格走势,且变化幅度与价格高低呈正相关;住宅地价和房价受江影响的边际作用力大小差别不大,空间上表现为梯度和圈层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理论描述的基础上,建立了中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并计算得到中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系数。研究表明:(1)六个省份横向对比来看,它们之间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相差很大,安徽、湖南、湖北相对较高,而江西省则很低;(2)从各省五年纵向比较来看,各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度都呈现不稳定性,江西省变异系数最大,安徽、湖北两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则相对稳定;(3)从各省五年变化趋势看,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省变动规律很不明显,安徽省五年整体而言呈上升趋势,江西省自2001年之后协调度都很低,总体呈“U”型。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城市群作为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空间载体,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可为城市群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8—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系统发展不同步,科技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但科技创新增长势头强劲;(2)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两系统协同效应初显;(3)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空间分布格局;(4)未来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并发挥区域协同效应,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国际资本冲击、多重套利与异质性房价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多重套利环境下国际资本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冲击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利用SVAR模型实证研究了2000-2010年间国际资本对我国异质性房地产价格的冲击效果。结果发现:FDI的流入对我国各类住宅和商业房地产价格存在不同程度的正向冲击效应;热钱的流入对高档住宅价格和商业用房价格的正向冲击效果十分明显,要强于FDI产生的冲击;总体来看,国际资本流入对我国商业用地价格、高档住宅用地价格、商业房产价格以及高档住宅价格冲击效果依次增强,对普通住宅及其用地价格冲击效果不强。分析认为,房地产调控要注意防范外源资本的结构性冲击影响。  相似文献   

7.
庞路静  张目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5):209-216
基于大数据产业发展与金融集聚的现状和特点,选取2013—2017年中国31个省域的指标原始数据,运用犹豫模糊语言TOPSIS灰色关联投影法对31个省域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和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大数据产业-金融集聚的耦合协调度。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31个省域的大数据产业-金融集聚的耦合协调类型跨越了初级协调发展、勉强协调发展、濒临失衡衰退、轻度失衡衰退和中级失衡衰退等5个等级;空间上,大数据产业-金融集聚的协调发展程度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总体特征;时间上,2013—2017年广东、安徽、湖北、湖南的耦合协调类型上升一个等级,而辽宁则下降一个等级,31个省域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升多降少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8.
摘戛以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7年互联网与区域创新相关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引力模型、重心迁移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探讨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创新效应.结果 表明:(1)中国互联网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平衡性,时空分异特征较为明显,具有自东向西呈阶梯状分布特点,同时冷热点呈现出极核化的发展趋势,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江浙沪及其相邻的中部地区;(2)互联网产业空间联系强度不断增强,内部联系结构发生变化,由简单双核心结构变为更为复杂的多核心空间网络结构,重心坐标呈现出自北向南、由东到西的"W"型漂移特征;(3)互联网产业是推进区域创新的重要引擎,同时人力资源投入、政府支持力度均对区域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承载力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从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能源系统以及环境系统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7年大湾区经济带综合承载力未达到临界超载或可载状态,且整体呈下降趋势;(2)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大湾区内部各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上空间分化逐渐减弱,综合承载力指数呈下降趋势,但2014年之后大部分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广州、深圳、澳门、珠海的提升幅度最大;(3)进一步利用变异系数分析发现,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能源系统的变异系数与综合承载力变异系数走向相吻合,空间分异特征减弱,但环境系统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金融发展的内涵包括金融规模、银行业结构、金融生态环境3个主要方面,从这3个角度剖析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基于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衡量各省份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不同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差异;基于因子分析结果,建立全国范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静态面板模型,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且发展水平为东部中部西部;(2)发展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促进技术创新;(3)股票市场的发展相比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更有利于技术创新;(4)银行业竞争程度越低越不利于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5)信用环境的改善能够显著推动技术创新;(6)外资投入带来的技术外溢未能被当地企业"消化吸收",且这种作用在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采用不平衡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以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为例,分析了ICT产业空间分异。结论表明:ICT产业对美直接投资主体是私有企业。2014年之前进入方式均以新建为主,2014年并购项目数首次超过新建项目数,这与投资产业、投资主体的敏感性有密切关系;ICT产业对美直接投资呈现不平衡分布,投资金额、项目数总体呈现离散状态,全局分异明显;总体上对美直接投资集中分布于西海岸地区、五大湖区、开发历史较早的东部地区,广阔的中部地区投资较少,大体分布与美国主要的ICT产业聚集区一致。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究我国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从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民生福祉及对外开放5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对2010—2019年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发展态势良好,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距,呈现“北低、中高、南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湖北的耦合协调水平较高且成为唯一良好协调型地区;山西的耦合协调水平最低,一直处于过渡阶段;河南、安徽、江西和湖南的耦合协调类型逐渐演变为中级协调。根据研究发现,提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增加科技创新要素投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等促进中部地区提升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金融发展的内涵包括金融规模、银行业结构、金融生态环境3个主要方面,从这3个角度剖析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基于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衡量各省份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不同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差异;基于因子分析结果,建立全国范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静态面板模型,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且发展水平为东部>中部>西部;(2)发展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促进技术创新;(3)股票市场的发展相比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更有利于技术创新;(4)银行业竞争程度越低越不利于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5)信用环境的改善能够显著推动技术创新;(6)外资投入带来的技术外溢未能被当地企业"消化吸收",且这种作用在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从时空两个维度对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承载力4个要素系统的耦合协调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上,2006-2017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整体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由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转变,发展态势日趋良好;(2)空间上,各市耦合协调度呈现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空间差异特征,且逐渐呈现出四个等级协调发展类型,其特征与各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相吻合。提出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提升城市人居住环境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提高耦合协调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地关系的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涛  沈镭  高天明  薛静静 《资源科学》2012,34(7):1192-1199
自20世纪90年代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的全面启动以来,澜沧江流域(即湄公河上游)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澜沧江流域作为研究区,以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内容,在明晰人居环境概念,建立基于人地关系的人居环境分析框架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澜沧江流域56个县(区、市),借助因子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对2000年-2009年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时空演进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空间格局上看,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由南至北等级递减;从时序演进上看,2000年-2009年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②近10年来,基础设施在人居环境中的重要性逐步被经济发展因素所超越,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鹰  李艳梅 《软科学》2010,24(1):80-84
根据湖南省区域发展状况,参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出发,确定了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状态空间法对该区主体功能区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除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散布在各地市外,优化开发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重点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限制开发区则集中在西部地区。研究结论为:优化湖南省空间开发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分析和识别石漠化的关键影响因子,有助于有效治理和恢复石漠化。以往研究对影响因子的空间局部差异关注较少,本文以黔桂喀斯特山地为研究区,选取自然及社会经济等12个影响因子,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在普通线性回归的基础上嵌入空间因素,分析石漠化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黔桂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Moran’s I大于正态函数在99%显著水平,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现象;(2)GWR模型R~2(0.508)明显高于传统统计模型的R~2(0.156),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显著提高;(3)12个影响因子与石漠化关系呈现不同数值大小、正负效应和线性组合关系的空间分布差异;(4)人类活动叠加在喀斯特特殊的岩性、土壤和植被组合上,显著影响石漠化分布;同时,局部区域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石漠化的急剧变化。GWR模型可揭示石漠化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异规律和局部的关键影响因子,刻画多因子组合作用对石漠化的影响,有助于差别化的小流域石漠化治理。  相似文献   

18.
基于栅格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唐焰  封志明  杨艳昭 《资源科学》2008,30(5):648-653
运用GIS技术,基于1km×1km栅格尺度,计算了中国的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并系统分析了二者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价了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期与适宜性。结果表明:①中国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空间分布大势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整体呈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由高原、山地向丘陵、平原递减的趋势;②基于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期地域差异显著,最高值分布在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东南部,舒适期长达12个月,青藏高原和天山山地等高寒地区为全年气候不舒适区;气候舒适期超过半年(6个月)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3强;气候舒适期为12个月的地区,面积不足全国的1%;③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评价表明,气候适宜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3.14%,相应人口占98.22%,临界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各占14.06%和22.77%,而相应人口仅占1.62%和0.16%,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气候适宜地区。  相似文献   

19.
游珍  封志明  杨艳昭  施慧  李鹏 《资源科学》2020,42(2):394-406
人居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科学评价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则是解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基于已有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完成了西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表明:①基于条件规则的综合评价法更适合进行西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②西藏超过3/4的区域为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大部分分布在藏西北地区;临界适宜地区面积占比为16.78%,主要分布在一江两河地区、昌都市澜沧江上游以及山南和林芝北部地区;适宜地区面积占比仅为5.83%,集中分布在藏东南、一江两河和澜沧江上游的河谷绿洲地带;③西藏不同类型乡村居民点的分布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有很强的一致性,反映人类生活的乡镇驻地及村庄居民点分布占比随着人居环境适宜程度的增强而增加,代表高原牧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放牧点和古塔庙宇及文物古迹两类乡村居民点则反之,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西藏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和分区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系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张燕  徐建华  曾刚  胡青 《资源科学》2009,31(8):1328-1334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2000年和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栽力的空间关联性规律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皆整体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再到西部的阶梯递减的趋势;②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均表现出全局性显著的相似省区间"趋同"的集聚特征,即发展潜力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发展潜力较低地区则集聚于西部;东北、东部沿海,中部和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提高且趋于集聚,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省区集聚于西北;③结合迭代聚类结果与空间聚类结果将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为5种类型区域,划分结果发现各个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栽力的空间联系测度上表现并不十分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低发展潜力地区所起的制约效应比高发展潜力地区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