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洁 《中国科技信息》2009,(16):228-228,230
分光计是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常用仪器,分光计的调节与使用是实验教学中的难点.针对在分光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分光计望远镜的调节和尺读望远镜的调节有着类似的困难:望远镜的视野小,很难迅速找到目标。本文通过激光辅助调节尺读望远镜,激光使实验者看到望远镜视野对应位置,小灯辅助调节分光计望远镜,小灯使实验者看到反射叉丝像的轨迹。所有过程,直观明确。  相似文献   

3.
针对分光计调整的难点在于望远镜的视野小、粗调质量不高、"反射十字像"不容易成像于分划板等问题,提出了利用辅助望远镜调节粗调法,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粗调精度,缩短分光计的调整总时间。  相似文献   

4.
分光计测量折射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光计是大学物理中测量折射率的主要仪器,且测量角度精度较高。本文尝试了在分光计上利用布儒斯特角法测量玻璃砖、四硼酸钠、硫酸铝、冰的折射率,并分别其物体的折射率理论值相对比,结果显示,相对误差不超过8%。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1,(12)
以微课教学在分光计测量棱镜角实验中的创新实践为例,介绍了微课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微课教学在分光计结构、核心操作,望远镜和云台的粗调、细调,数据采集和处理等环节的物理原理和内容设计。  相似文献   

6.
通过理论和实验分析,解释了在利用光栅自准法调整分光计载物台水平时在清晰十字像左右产生光带的特殊实验现象,说明了此现象是由于光栅表面反射光形成的夫琅禾费衍射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就分光计的调节与使用实验中所涉及的常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能为相关实验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余春明  司民真  王祥  鲁秋应 《大众科技》2011,(1):60+36-60,36
文章把实验室所用的透射光栅当反射光栅在分光计上测量光波波长,可观察到清晰的光谱,计数方法新颖,测量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9.
好奇号使用激光束配合分光计对一片土壤目标进行了成分分析,这两张图像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激光照射前后土壤表面留下的烧蚀坑洞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用分光计和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波长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并对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给予了评定,并提出了减小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物理实验原理Flash动画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开发大学物理实验原理Flash动画的目的、意义,并以分光计测量光波波长实验为倒,重点介绍了实验原理动画的设计及制作过程,其中包含了对实验原理的分析、设计动画的思路和原则.  相似文献   

12.
王喜雪 《大众科技》2010,(10):139-139,97
测量薄透镜焦距一般在导轨上进行,方法多种多样,自准法测量是一个重要方法,但是,自准法测量容易出现假象而造成误判;另外,对成像清晰度的判断直接影响测量的准确度。文章推荐用分光计测量薄透镜焦距,不但不会造成假像误判,而且对成像清晰度判断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3.
美国送到火星上的两辆火星漫游车,勇气号和机遇号,现在已经在火星表面活动了两年的时可。它们分别穿越了几公里的路程。在行进途中,它们还要频繁地停下来,用它们的照相机、分光计和其他设备寻找火星远古时期曾含有液态水的证据。它们的努力取得了成效,基本证明了火星上曾经存在水,对美国太空总署来说,这个科研成果算是了不起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美国科学家在火星北半球探测到了甲烷,这意味着火星上可能有活跃的地质活动,甚至可能有生命存在。科学家利用装备在3个陆基望远镜上的高色散红外分光计对约90%的火星表面观测了3个火星年(一个火星年相当于687个地球日),结果在其北半球观测到了缕缕甲烷气柱。研究人员推测,这些甲烷可能是由于火星冻结带上出现裂缝,才得以从地下渗出,进入火星大气中,但要确定其具体源头还需要更多研究。科学家之所以对甲烷感兴趣,  相似文献   

15.
赖昌 《今日科苑》2009,(18):210-210
在实验教学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影响。在虚拟环境中可以使得时间空间场地没有任何限制,同时亲身去经历、亲身去感受比空洞抽象的想象理解更具说服力和实际意义。主动地去交互与被动的观看,有质的差别。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提供初步VR体验的虚拟现实技术,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开发、研制成本低廉,使用过程简单方便,并不需要专用设备,仅需要一台多媒体电脑就可以了。由于这样的特点,使得以往需要复杂昂贵的专门设备支持的虚拟现实技术在现实生活中以及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本文以分光计实验教学为例,介绍了基于静态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作原理、基本特色、开发系统的组成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人类发射的卡西尼号飞船已经到达了土星的附近,并发现土星最大的卫星泰坦星上怪事多多。泰坦星上有一个奇怪的亮点,一个几百公里宽的亮斑点在泰坦星上闪耀着,向外辐射着红外线。这个月牙形的东西到底是一座山脉、一片云朵,还是一个地质上的热点呢?卡西尼号太空船利用自身携带的分光计,考察了泰坦星上这个发射5微米波长射线的亮点。太空船上的仪器发现,这个亮点区域的温度并不比周围区域的温度高。这说明,这个亮点所显示的区域不应是一个地质热点,也不会是一个冰天雪地里的火山。由于亮点区域的温度也不比附近区域的温度低,因此人们猜测,这里…  相似文献   

17.
中国极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为获取昼夜云图,1974年开始研制48转/分可见红外扫瞄辐射计,可见和红外图像地面分辨率分别为4和5.8毫弧度。1977年“FY-1”气象卫星进入工程研制,开始使用辐射致冷器冷却的HgCdTe红外探测器研制120转/分扫瞄辐射计,图像地面分辨率均提高到3.6毫弧度。随着HgCdTe探测器性能的提高和数字化技术的进步,1982年开始研制360转/分5通道扫瞄辐射计,其中2个可见光通道用于海洋水色观测,图像地面分辨率1.2毫弧度。1988年9月“FY-1A”卫星首次发射,在1990年9月发射的“FY-1B”卫星上,扫描辐射计稳定工作了2年,图像清晰,红外辐射定标精度优于1K。为同时满足气象和海洋水色观测的需要,1989年提出研制十通道扫瞄辐射计,它不仅设有NOAA卫星AVHRR/3的6个探测通道,还有4个通道分别用于海洋水色观测和大气校正。该仪器装载在1999年5月和2002年5月入轨的“FY-1C”和“FY-1D”卫星上,运行寿命分别超过4年和9年。为发展新的遥感仪器和提高观测能力,在2002年发射的“SZ-3”和“SZ-4”飞船上进行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太阳紫外光谱探测仪、地球辐射收支仪的遥感试验,并开展了大气红外分光计的研制,为中国极轨气象卫星从二维图像向三维立体观测建立了技术基础。第二代业务气象卫星“FY-3A”和“FY-3B”分别于2008年5月和2010年11月发射,各装载了10台遥感仪器,获取的数据用于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有20个探测通道,可对全球表面状况做较精细的快速重复观测。  相似文献   

18.
越野车的的购买者比较关注汽车的通过性。所谓通过性就是指汽车通过障碍的性能,即汽车通过凹凸不平、泥泞路面、通过、避让各种障碍的能力。在凹凸不平的坏路上行驶,一般汽车开慢一点还可以开过去,但是在野外就会遇到崎岖地面,例如沟渠、土堆等障碍物,这对于一般轿车是根本通不过的,但对于一些具有越野功能的汽车却是能够通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埋地输气管线通过活动断裂带的抗震计算方法,结合某输气管线通过活动断裂带的运动学、几何学参数,对管线通过活动断裂带进行了抗压缩和抗拉伸校核。经计算,管线通过这些断裂带是安全的,也针对埋地管线通过活动断裂带提出了相应的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和对比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我国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完善低碳能源技术政策:通过投资扶植研发、通过政策调节市场、通过统筹实现低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