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维度,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能自强、懂自尊,讲文明、高素养、有爱心,守诚信、知荣辱、敢创新的中国人,是着力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如何将文化教育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如何拓展辅助性的支持要素。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本研究提出具体的发展路径,希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起到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就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涵盖的内容。从文化自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对坚定文化自信有助推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文化自信视角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贯彻对于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日趋频繁,大学生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突出,如何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其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题。那么,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如何呢?课题组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例展开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总体一般,自觉"很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学生占调查学生总数的9.09%;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比较单一,作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课程开设还是师资都很匮乏;从校园教育情况来看,活动零散,缺乏固定机制。总体而言,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依然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4.
在多元文化和多种思潮的冲击下,帮助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政素养,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可以对提升和巩固思政教育实效起到积极影响。该文首先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角度出发,概述高校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随后概述了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机制的三个关键点,分别是尊重个体差异、整合教育资源、关切实际问题;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出发,提出丰富载体形式增强感性认同、创新传播方式促进理性认同、促进文化交融增强理性认同等可行性路径,为发挥思政育人实效提供了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语言文字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重要的文化形态,而母语更是民族的灵魂。本文主要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完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母语教育路向构建的评价体系。本文围绕学生学习母语、传承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主体策略和过程评价来着手工作,把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母语水平提升两者相结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6.
姚敬  王岚 《科技广场》2007,(10):161-16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深层次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弱势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培养其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优良素质。  相似文献   

7.
创业精神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创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征,作为创业教育的前置因素,通过创业精神培育来促进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前瞻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将其与创业精神培育有效融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对创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研究针对当前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业教育的视角提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新时代,我们在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回望历史、创意激活、融入生活、交流互鉴,从而使其转化成推动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韩莹 《知识窗》2022,(11):117-119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观念,人们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优秀的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活动,并且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在社区教育中可以开展各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文章阐述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与社区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盘活传统文化资源,推进社区教育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优质的思想政治资源,在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的特殊人群,要想促使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就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融合,为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思路.文章主要分析中国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价值,并尝试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和教育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民族之魂,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方法,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和借鉴。本文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以及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方法,旨在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大军 《科教文汇》2008,(6):14-14,18
当前中国教育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能力不足,要想适应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关键是教师本身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对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的探讨,来提高师范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的的教育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呈现出明显弱化的趋势.为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努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模式,以期达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4.
虞玉洁 《科教文汇》2023,(16):16-19
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学生价值观的走向,进而影响着社会发展力量的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璀璨的智慧宝库,是每一位教师立德修身的源头活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既彰显了我国民族特色,也展示了民族文化自信。该文先阐释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一步从社会、教师、学生层面对师德师风提出要求,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经典智慧,与现实中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提出了合理可行的传统文化助力路径,为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提供借鉴性思路。  相似文献   

15.
师范生的职业发展是指师范生在教师职业精神的引领下,在教育教学与教育实践中展开的,不断提升职业素养,走向职业成熟的过程。为此,师范院校要以培育职业精神为核心,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积极建构师范生职后专业发展平台,为师范生终身职业发展提供系统,全方位,可持续的优质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播和传承的意义,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和发展的困境,指出了高校图书馆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定位,以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探析了国内高校图书馆如何通过宣传、教育、推广和创新活动,深入阐发传统文化精髓,营造崇尚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激发青年学生的文化使命担当,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师范生的职业发展是指师范生在教师职业精神的引领下,在教育教学与教育实践中展开的,不断提升职业素养,走向职业成熟的过程。为此,师范院校要以培育职业精神为核心,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积极建构师范生职后专业发展平台,为师范生终身职业发展提供系统,全方位,可持续的优质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8.
李骠 《科技风》2013,(11):223
合格职教师范生的成功培养是工科师范院校的特色目的之一,是职教师范院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并壮大的唯一路径。职教师范生的培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夯实师范基础,提高职教师范生自身师范素质,才能将职教师范生培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胡小剪 《科教文汇》2020,(11):33-34
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人们在生存、生活与劳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劳动成果与智慧结晶,逐渐凝聚成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重要席位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精神息息相关,并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与内容,因此高校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以解决当前爱国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升爱国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在对中华民族历史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真正迸发出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严重挑战.加强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可以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质;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可以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