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话的代表.由于历代移民,尤其是明末清初"奉旨填川"的影响,现代四川方言与明代以前的蜀方言、中上古时期的蜀语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文献出发,对前人所用的"蜀语"、"蜀方言"进行了梳理,提出"蜀语"有蜀人语言、蜀人俗语和方言学著作<蜀语>等含义;而<蜀语>一书又有唐李商隐在明李实之前."蜀方言"一词较为后起.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四川各地先后爆发起义并建立了多个军政府。尽管军政府的人员构成有所不同,但它们在四川革命党人的积极推动下,均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平定了兵变与各种骚乱,巩固了新生革命政权,恢复了社会秩序,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同时,由于军政府在革命中采取了较为正确的对外政策,注意对在川外人生命和财产的保护,从而赢得了各国驻川领事与外人对四川辛亥革命的同情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来自国外对革命的阻力,也改变了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旧有形象。  相似文献   

3.
从石经的刻工、校勘及功用看,蜀石经可谓儒家石经的绝响。蜀石经能在五代离乱之际产生,自有其原因可寻:蜀地重文兴教是其产生的远因,五代乱世推崇儒学特别是前后蜀君王兴学重教是其产生的近因,毋昭裔本人所具有的非常之才际遇孟昶的大力支持则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一个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在施政纲领中,其对外政策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特殊性格,从而决定了辛亥革命必然最终走向失败的命运。且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孙中山对外思想的某些成分。同时,湖北军政府又最大限度地在对外政策中坚持了政权的革命立场,吸取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以及义  相似文献   

5.
清末司法官制改革初步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司法行政不分的格局,初步确立了法官考试任用制度。辛亥革命后,各地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相继制定了《临时约法》,对法官制度赋予了新的内容,确立了法官独立审判原则、严格法官考试制度,并规定了法官的保障措施等。这些规定对后世的法官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在宋代坛其声名与苏轼相埒,在宋代诗坛亦享有盛誊,其词稍逊于诗,但亦有一定的名声。曾因所参予编修的《神宗实录》失实而被贬黔州,后移到戎州。蜀中六年,黄庭坚诗歌创作相对减少,而更多地致力于词作,量词风与前期相比有了较大变化,句法光高,笔势放纵,实天下之奇作。  相似文献   

7.
五代时期先后割据四川的前、后蜀政权,均是外来军事集团建立的非土著割据王朝,其政治命运依靠中央集权化国家机器的维护。前蜀依靠流亡四川的士人试图建立儒家化政治,后蜀则始终致力于中央集权的行政努力。前、后蜀也均面临如何摆脱开国军事贵族集团对王朝延续的威胁问题。前蜀求助于宦官专政,从而走向覆亡。而后蜀则通过中央集权维护了皇权权威。前、后蜀均通过劝农为王朝建立巩固的经济基础。在经济领域,后蜀成就更显著,实现了近二十年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依据《华阳国志》的记载,一般认为秦灭蜀国之后张若即担任了蜀守,蜀地的管理体制是守、相并置。但《华阳国志》的记载并不可靠,据此推导出的张若担任蜀守长达40年说也因任期过长而难以成立。无论从地方管理体制长期演变的过程,还是体制本身的运行要求来看,蜀地守、相同置的体制也没有存在的可能。实际上,蜀地管理体制经历了军事管制、国相负责的分封制、郡县制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张若本人在灭蜀之初的身份很可能是成都令,停止分封蜀侯以后,他因曾在蜀地有突出政绩而被任命为蜀守。  相似文献   

9.
由于缺乏领导核心,在“排满”思想的影响下,革命党让位于黎元洪成为一种历史必然。而黎上台后,不仅改变了起义队伍群龙无首的局面,而且获得了各个阶层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使清廷成为孤家寡人。黎在湖北军政府中开始倾向革命,既声明反清又一度与黄兴合作指挥民军保卫首义成果,尤其是在议和谈判中坚持共和立场,基本上代表了武昌革命党的意愿。  相似文献   

10.
宋代蜀商的产生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从他们的种类、活动、资本流向以及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出,宋代蜀商促进了四川以及其它地区经济发展,加强了四川与外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宋王朝边防的巩固,在货币史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其历史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岑参晚年在蜀中生活了四年。对岑参在蜀中的交游唱和的辨识,可以加深对他在蜀中的经历、诗歌创作和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杜甫去蜀前后,具有三对既矛盾又相联的心态;一是暂酬知已与辞幕归隐;二是东游荆楚与北返故园;三是飘泊无定与随遇而安。了解诗人去蜀前后的复杂心态,有助于研究诗人晚年的思想、生活及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3.
1911年10月29日,继武昌起义后,山西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太原光复,成立军政府,宣布独立。清廷震动,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派遣重兵,攻陷娘子关,形势严峻。都督阎锡山弃城北逃,河东革命党人坚持斗争,成立河东军政分府,挽救危亡,终于保卫住新生政权。  相似文献   

14.
古蜀人的语言与现在的四川话是完全不同的,与古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的语言也是不同的.隋唐以前的巴蜀方言词大部分已经消失,只有少数保存下来,其中有的意义上还起了变化.本文试对<华阳国志>中保存的部分中上古蜀语词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15.
岑参蜀中诗歌“主景”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岑参晚年在蜀中生活四年,其诗歌创作延续了他一贯的“主景”特点,但却又表现出与其边塞诗不一样的风格特征。他的蜀中写景诗清幽奇险、感情深沉,显示出作者晚年的落寞处境和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6.
关于曹爽伐蜀之动机及其失败之原因, 过去史学界的一些看法都失之肤浅。曹爽兴师伐蜀, 意在建功立业, 为政治专权创造条件。曹爽伐蜀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司马懿及其党羽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陆游的蜀中词入手,揭示了他在四川九年的具体心境,以求凸现出一个比较真实的陆游形象。  相似文献   

18.
卢延让、冯涓、张道古、欧阳彬、僧可朋、王仁裕是前后蜀时期的重要作家。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进行研究考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对于前后蜀文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要尽量做到“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三荧”之间既有主次之分,又有相互交叠的关系。本文从讨论“三美”的关系着手,从音美与意芙,形美与意美,意美等三个方面比较杜甫《蜀相》的三个英文译本,从中可以看出,译文能够体现出原诗之美,才能使读者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进而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传播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名人与春联     
周赞 《现代语文》2006,(11):28-28
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亲自写下这样副对联:“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语对偶工整,含义明白,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适合春节的气氛。据考证,这是我国第一副春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