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元在执政期间,在内政方面积极帮助文公驱除政敌、并力平定桓氏族叛乱.稳定国内政治秩序;对外奉行事晋、和鲁与楚对立的外交政策,有力阻挡了楚对中原的进攻,避免了对中原小国的蹂躏。在晋、楚争霸双方趋于疲惫之时,积极发起弭兵运动,使晋、楚双方尽早实现休战.为春秋时期出现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做出巨大贡献,也为第二次弭兵之盟的成功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课标版必修《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中对“贰于楚”是这样注释的:“[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相似文献   

3.
1.第6页《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图》 ①齐、鲁分封在山东,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晋分封在山西,今天山西省简称晋。②长江流域的诸侯国有:吴、楚(今天湖北秭归)、巴、蜀。  相似文献   

4.
多难兴邦     
朱启新 《考试》2008,(12):27-28
(楚)使椒举~①如晋求~②诸侯,……晋侯~③欲勿许。司马侯~④曰:"不可。……"公曰:"晋有三不殆~⑤,其何敌之有?国险~⑥而多马,齐、楚多难~⑦,有是三者,何乡而不济~⑧?"对曰:"恃险与马,而虞~⑨邻国之难,是三殆也。四岳、三涂、阳城、大  相似文献   

5.
陈国是西周十二诸侯国之一,建国者是有虞氏帝舜之后。周武王灭商,封虞氏之裔妫满于古陈部落的故地,所以也叫陈。东周初年,陈与蔡、郑、宋同为中原大国,后因楚、齐、晋的兴起,交争于中原,陈国居于四战地域,兵戈不休,国势日趋衰弱;再加上陈国君臣荒淫无度,相继发生了三次内乱和残杀(陈佗之乱、夏征舒之乱、二庆之乱),便一蹶不振,只得朝齐暮楚,依附于楚、齐、晋之间以求生存,后被楚国所灭。虽然不久又在楚国的扶植下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宋国与列国的盟誓关系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幻和宋国国力的强弱而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宋穆公到宋阔公为第一个时期,此时宋国国力还比较强大,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与不同的国家结盟;从宋桓公到宋平公初期为第二个时期,此时由于齐、晋的崛起以及晋、楚的长期争霸,为谋求生存,宋主要是追随齐、晋而与列国结盟;第三个时期为宋平公后期,由于晋、楚相继衰微,宋国力有所恢复,宋虽然仍追随晋国参与其组织的结盟.但对晋已是貌合神离。宋与列国的盟誓关系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填图内容1.填出周王城的位置。2.填出春秋五霸的国名(齐、宋、晋、秦、楚)。3.填出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地点(葵丘)。  相似文献   

8.
经常在报刊上看到这样三副对联:其一,“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其二,“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其三,“有志者,事竟成,济河焚舟,十万秦师终入晋;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  相似文献   

9.
楚骚之多咏“兰”,既因兰为南楚所习见,又因兰乃健身之良药,并进而升华为楚人所崇拜的植物图腾及王族之象征;而兰的外美、内美兼具的品格及与之相关的多重化蕴涵.更启迪了楚人的诗思,唤起了骚人的创作欲望,从而成为楚骚抒情的理想载体。直到三国两晋,兰仍是人们心目中美好事物的象征。南北朝以后.随着咏梅之风的兴起,咏兰才渐为咏梅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伐齐而开挖"邗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一背景涉及春秋吴国国家战略从"联晋抗楚"到"兴霸成王"再到"北进争霸"的历史演变。正是吴王夫差时"北进争霸"国家战略指导下的伐齐战争准备,催生并导致了邗沟的开掘。后世,"邗沟"既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之一段,更成为"中国大运河"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11.
《左传》中,楚国的扩张进程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在南方的拓疆灭国,采用德抚与征伐并用的策略,对拒不服楚、持国无德或与楚有仇怨者予以军事打击,对能改事楚国者则存其国而安抚之;另一类是在北方的争霸会盟,比起实质性的灭国占地,更注重对势力范围的争夺与拓展,意在达成"以属诸夏"的政治目标。《左传》对楚国扩张进程的叙写彰显了楚人的诸夏情结,即对自身理应享有与诸夏平等的政治地位乃至超越诸夏的霸主身份的体认。通过第二次晋楚弭兵,楚人的政治地位由"非我族类"晋升至"晋、楚匹也",在实现自我政治认同的同时获取了中原诸夏对他们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2.
筚路蓝缕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庄王领兵攻打郑国。郑国派大夫皇戍(shù)到晋军中求援。皇戍对晋军将领们说:“现在,楚军轻而易  相似文献   

13.
研究者多认为《九歌》中的《河伯》因祀河而产生。但其是否源于楚人祀河,却历来有争论。考订文献,楚人至少三次至河或涉河,并由楚"以祀代战"之宗教习惯,结合《左传》"楚人祀河"的记载而推定,楚人每至河必祀河神而求佑护,祀河神时必歌舞以娱之,因而产生了《河伯》。而切盼楚国强盛的屈原,对楚庄王为"问鼎中原"而胜晋祀河,与对蓝田大战楚惨败而失去"问鼎中原"能力之事件,同样刻骨铭心,故在整理《九歌》时特意将胜晋祀河产生的《河伯》,与祭祀蓝田大战楚军士亡灵而产生的《国殇》一同收录。  相似文献   

14.
<正>【古文小故事】楚庄王欲伐越韩非子请你像我这样读: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相似文献   

15.
“国语”一词最早使用于战国初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的名字,主要用于记言,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国家大事言论的记录。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认为,《国语》是左丘明写的。其实该书作于战国初年.作不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诸候并立,各有史书,以记其时国内及国与国之间的大事.周的史书叫志,郑的史书叫书,鲁的史书叫春秋,晋的史书叫乘,楚的史书叫梼杌.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集中体现在政治性杀戮上。据初步统计,较大规模的政治性杀戮事件共有27例,主要发生在晋、楚、齐、秦四国,这表明当时四国内外所面临的变革因素较多,变革的幅度较大。政治性杀戮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虽各异,但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应是反映为权力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8.
十五年春 ① ,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 ② 。宋人使乐婴齐 ③ 告急于晋 ,晋侯 ④ 欲救之。伯宗 ⑤ 曰 :“不可。古人有言曰 :‘虽鞭之长 ,不及马腹。’天方授楚 ⑥ ,未可与争。虽晋之强 ,能违天乎 ?谚曰 :‘高下在心 ⑦ ,川泽纳污 ,山薮藏疾 ,瑾瑜匿瑕⑧ 。’国君含垢 ⑨ ,天之道也  相似文献   

19.
山西是个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为了开发晋文化宝库,在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专家学者们进行着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果。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李元庆先生的新著——《晋学初集》,就是一部晋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佳作。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与晋国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周游列国14年,所到之国有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却从未入晋。有一次试图入晋,却中途而返,原因何在?本文不仅揭示了直接的浅层原因,而且通过孔子对晋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中,探析了其思想文化不同的深层原因。晋国是法家的策源地,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差异之大不言而喻,因此,孔子周游列国不入晋就不是偶然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