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邢福义先生的"大三角"理论为指导,从语表、语里、语值三个方面,对"V+不过+NP"句式进行探究。从语表来看,这一结构在整体上是一个动宾结构,这个结构中的动词以单音节动词为主。"N/NP"的不同会影响"V"的语义特征,从"N"的类型划分,"V"主要分为自主性动词和非自主性动词。从语里来看,"V"与"N"的关系主要有三种:"V"与"N"可以直接搭配;句子补充完整后,"V"与"N"可以搭配;"V"与"N"无法搭配。这主要与"V+不过+NP"中的省略以及V的虚化有关。从语值来看,由于"V+不过+NP"常常发生省略,所以使表达更为简练,有以简驭繁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DP框架下探讨了英语中"NP1+’s+NP2"结构和汉语中"NP1+的+NP2"结构的歧义现象,并成功地用一种模型解释了"NP1+’s/的+NP2"结构的歧义,指出产生歧义的根源在于DP内部有两个位置和功能都不相同的投射可供"’s/的"选择,处于高位的表示领属关系,处于低位的表示描述和限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关于"(NP)+V+起来+AP"结构,学术界有较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所独有的中动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普通的话题句.本文运用主述位理论,从篇章功能学的角度,考察了"(NP)+V+起来+AP"结构出现的典型语用环境,分析了"(NP)+V+起来+AP"的复项主位模式,认为"NP"是话题主位,"V+起来"是人际主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中动句研究现状,从形式和底层结构两个方面对"NP+V起来+AP"格式和英语中动句作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之间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异远大于同。我们认为,"NP+V起来+AP"是汉语中的话题句。用英语研究中的中动句理论来分析汉语"NP+V起来+AP"格式不太恰当。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的"玩+名词"结构因其在汉语中的意思千差万别,所以将其译成俄语时的形式也大不相同。通过对"玩+名词"结构的俄译进行对比,总结出一些"玩+名词"结构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有一种"NP+就是NP"的修饰结构,其中"就是NP"是后置型非限制关系小句。其表达动因是,话主开始所用词语受话不熟悉,故需用另一事物帮助识别,这种表达方式后来固化为一种普通修饰结构。该结构具有对话性,表现在:话主向受话对"就是NP"之NP作为共享知识的确证,对话双方共同构建一个核心词和关系小句的修饰结构。  相似文献   

7.
"把"是一个可以计量人的个体量词。通过对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分析发现,由于与量词"把"搭配的表人NP语法、语义和语用上的限制,"把"是一个非典型的计量表人NP的个体量词。与此同时,"把"又是一个计量"X手"类表人NP的典型量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外来词"秀"字在LIVAC语料库中的类连接模式进行描写,归纳其修辞和搭配的特点所在,试图对这种特点的成因做出解释。结果显示,"秀"的类连接用法是沿用了汉语的范式:其典型用法是作为名词使用于三字词中,典型类连接为名词+名词。文章认为,外来词修辞搭配特点反映出汉民族语言修辞心理共性,即外来词进入了本民族语言词汇系统之后,词义规范和语法功能向汉语模式靠拢,逐渐定型。  相似文献   

9.
"Noun+Noun"结构是英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搭配,在CLEC(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学习者使用"Noun+Noun"出现的错误在所有词语搭配错误中占11.8%,因此,对中国学习者"Noun+Noun"使用情况进行深入探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CLEC,并参考本族语语料库LOB和BROWN,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学习者使用"名词+名词"结构错误类型及原因,从而为学习者及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当中,"吃"除了可以搭配食物类的常规宾语论元语义结构以外,还可以搭配非食物类的非常规宾语论元语义结构。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结构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则基于认知语义学视角对"吃+NP"结构的语义进行研究,以明晰这一结构语义。  相似文献   

12.
"到+NP+VP"中"到"的词性有动词说和介词说,目前趋于介词说。但是,大家并没有很好地从方法上证明。同时"到"作为动词,相关结构的处理没有弄清楚。本文从动词的特征入手,通过比较,论证了"到"的动词性质,"到+NP+VP"结构中"NP"主要有时间和处所两种类型,"到+NPc+VP"是连动结构,"到+NPs+VP"是紧缩结构。  相似文献   

13.
张帆 《海外英语》2011,(13):329-330
提要:"很+NP"这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它频繁地出现在汉语报刊杂志及日常生活的口语中。该文在简单介绍了典型性理论,归纳了"很+NP"结构中NP的类别,在其基础上,主要从语用、语境、语体等方面的因素分析它们对这一结构中名词的典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运用构式-词汇双重压制和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中"很+NP"这一特殊结构的运作机制进行考察和解释。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压制整合观",认为"很+NP"结构是人们在概念化过程中,运用"压制整合理论"创造出来的。"很+NP"结构中名词"NP"在构式和词汇的双重压制下,其与名词有关的表属性的、抽象的、描述性的内涵语义得到凸显。再经过人们在心理空间中对概念元素进行识别、整合,该构式具有了特定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的动构式到底有怎样的句法表现?这个问题学界尚未有定论。本文对汉语中的动构式进行界定。通过和英语中动构式的比较,发现汉语中的"NP+V起来+AP"和英语中动构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众多共同点,又通过与汉语主动构式、被动构式、话题句的比较,得出"NP+V起来+AP"结构就是汉语中动构式,并指出"NP+V起来+AP"有内部分化,不是所有符合的句子都是中动句。  相似文献   

16.
构式"NP+V起来+AP"是现代汉语口语以及书面语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表达格式,也逐渐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某人、某事物的主观评价。本文综述前人研究,罗列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从句法结构、语义特点、语用功能、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以及教学建议等角度进行总结,从而达到对构式"NP+V起来+AP"进一步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这/那+名词"结构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定冠词产生影响。"这/那+名词"结构可以通过语义、句法语篇、音韵层面的迁移实现汉语母语者对英语"the NP"结构的习得。本文对指示词"这""那"弱化用法进行描述,并对"这/那+名词"结构向"the NP"结构迁移的途径进行详细梳理。二语习得研究者要充分注意功能词习得的复杂性,即习得"the NP"表层结构并不能表示学习者已完全习得该功能词的深层结构及其全部用法,与本族语者在认知层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临汾方言中,趋向动词"来""去""走"表位移时,主要用于"来/去/走+NP处+来/去/走""NP处+来/去/走""来/去/走+NP处",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层次。"来/去/走+NP处+来/去/走"中,NP处后的"来""去"仍表示位移,即向目标终点位置的方向移动。它仍保留着运动趋向的意义,但是语音已经弱化,意义也发生了虚化。临汾方言中"来"和"走"趋向用法形成的外因可能是民族语言接触的结果,特别是受到蒙古语族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秦川 《现代语文》2015,(2):62-64
"NUM+大+NP"的结构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指称名词上非常普遍。其结构中的"大"在权威的工具书中并未提及其可以用作量词,但在该结构中却位于量词的位置。有研究认为此结构只是名词与数词搭配的特例,但实际语料分析,会发现意义有差异。而"大"作为一类较为特殊的形容词,使此结构的存在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数词+大+NP"结构运用得非常普遍,能表示几种不同的语义内容,相比之下,"数词+小+NP"结构则极为少见。"大"和"小"数名结构中的不对称性体现得极为明显。探讨这种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