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波斯彼洛夫超越了类型论思潮观,准确地把握了文学思潮的历史性、群体性特征,但他以"共同纲领流派创作论"对文学思潮进行了偏颇的性质定位,仅把文学思潮视为流派的集团创作,既混淆了观念与实践的区别,又抹煞了文学思潮在理论、批评、接受等层面的存在,还以17世纪古典主义为绝对化的文学思潮理想模式,扼杀了文学思潮在不同历史时空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形态丰富性。这种流派思潮等同论的文学思潮观有违文学史事实,乃文学研究"泛思潮化"现象主要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严月霞 《海外英语》2012,(14):112-113,124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在线处理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强调利用整合不同的输入信息,形成新的信息结构,从而达到对当下语言现象的理解。二语词汇的表征是一个静态现象,但二语词汇的表征形成过程却是母语词汇知识与二语词汇知识互动的动态过程。因此,二语词汇的形成过程可看做由无数个概念整合形成的连续体。此文尝试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对JiangNan提出的二语词汇习得过程进行动态解释,并对二语词汇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外国文学创作思潮及关于小说的约定 文学思潮,是创作群体造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群体性精神结构,是一个观念系统.创作思潮是文学思潮的一个部分,而创作方法则是创作思潮这个部分中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它的创作方法是不同的.欣赏外国小说,尤其是欣赏外国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必须了解不同文学创作思潮有关小说、特别是关于人物的界定.  相似文献   

4.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散文创作空前繁荣而散文批评相当薄弱。造成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散文的无限多样性,使得理论批评相当困难。这与散文在整个现代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有关。散文创作本身无须批评的指导,但散文批评却需要相应的审美标准,没有这个标准,批评就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无法对社会文化生活发生影响。针对当前散文创作的现状,文章提出四项散文批评的基本标准:理性之域、文化之镜、个性之维,辞章之美。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的艺术思潮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学思潮领域。直接的理论研究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接着在某些思潮史、思潮批评著作或某些文学研究论文中也有程度与范围不同的有关思潮理论的直接论述。这些思潮观有:社会思潮反映论、创作类型论、特殊类型论,此外还出现了文学思潮理论体系的初步建构。  相似文献   

7.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论述“整体性”作为文学思潮研究一个基础性的理论命题,其性质与形态需要通过对结构因素与运动方式的抽绎和分析方能清晰显现。具体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剖析文学思潮整体性所对应的四个结构因素及四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它们在相互作用之中形成“文学场”,二是将“场”的态势放在文学思潮“新潮———奔流———奔流之后”的过程中进行描述,以凸显在文学场中起到整合其他的“力”的作用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对“文学思潮”的研究非常薄弱。“文学思潮”是文学的社会批评的产物,在社会批评不太流行的现代西方理论界,对“文学流派”研究多,“文学思潮”很少涉及。苏联和我国理论界对“文学思潮”有所阐释,但一些根本性问题却研究不够。理论研究的贫乏,导致批评实践中对文学史上一些文学现象的纷乱理解。对十八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批评就是一例。本文力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  相似文献   

10.
“讽劝”说是伴随汉赋创作实践而产生的理论阐述,从汉赋创作主体、文本特征及阅读接受多个层面,均能窥见汉赋“讽劝”矛盾的形成因由与理论内涵。汉代赋家政治理想与现实追求的背离、赋体特征与儒家审美取向的冲突、创作动机与潜在读者接受效果的违逆,皆促成了汉赋“讽劝”批评观的形成。“讽劝”说体现了汉赋创作实践与批评理论同向度掘进的文学史演变,对理解两汉文论话语的经学转换、早期文学接受审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品格,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特定时代文学的“现代性”。文学的“现代性”的存在是以特定的社会之“现代性”为前提,两者维系着一致或相悖的联系。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文学的“现代性”是替特定的“社会制度”编制意识形态的话语;它与特定社会的产生具有“同源性”和“同谋性,”以及抵制和消解等多层关系;而且文学的“现代性”本身就内含其特有的二重特性,其起落消涨又是一个相互“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决定了不同时代文学多彩纷呈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久居京城的旗人小额靠巧取聚财,春风得意,十分骄横。手下人狗仗人势,辱打年长的领催。领催的儿子在某王府教书,为父亲的冤屈向王爷申诉,小额为此下狱。小额家人千方百计托人营救,小额的亲友趁机蒙骗钱财。小额出狱后,又窝出一场大病,狐朋狗友再次敲诈。小额通过此劫,翻然猛醒,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作品旨在通过小额的劫难,警醒世人,劝善惩恶。作品再现了清末京师的市井风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澜的风俗画卷,使人们感到了京师文化的厚重与深邃;也使人们对京味语言有了一次全新的享受。作品为人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民俗、地理历史、文化史及语言学(京味语言)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卡西尔的"符号学美学"理论是建立在他的人类文化哲学的体系之上的。他认为美是人类审美经验的符号,是人类心灵知觉的观照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逐步兴起的一个哲学与美学概念,随着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与后现代主义美学和文论思潮,它越来越引起文学理论家的关注,并且发展出“文本间性”(或“互文性”)。这样“主体间性”就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概念;它可以比较合乎逻辑地解决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的关系,是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主体间性”也有其适用的场域和限度,过分地运用它势必产生文学本体的混乱。  相似文献   

15.
表意体是各类社会组织或个人以自身名义制发并承担责任,通过特定的程序与渠道,向确定的受对象,表达具有现实执行性的主观意志的一类普通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解决“表达各体+应用”的普通体分类方法所引起的“尴尬与疑惑”。  相似文献   

16.
"笔记"作为我国古代众多文体之一,以其内容包罗万象而具有较高的史料及文学价值,为历代学者所重视。然而对于笔记的研究,却存在很多歧义,特别是笔记概念的不确定性,给相关学术研究带来很多不便。文章试时笔记文体作一探索性界义,希望对笔记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较为单纯的作品和作品局部的比兴、象征之义,往往是“一义”的。不宜用“多义性”原理调和各种歧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指的是较为复杂作品的整体意义之丰富性。它为批评一度颇为盛行的单一“主题”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多义性”潜在于作品之中.并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阅读中得以展开,呈现出或显或隐、或被接受或被拒斥的复杂情况。它也是优秀文学作品历久弥新、具有“永久的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章学”与“文学批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学、古代文学理论方面考察,现代"文学批评"与古代"文章学"歧异分明。郭绍虞等囿于所处时代环境,以"文章"非"文学"的先行观念为主导,试图在"文章"中清理出一种纯粹的"文学"概念,实则是不能完全成立的。实事求是地还"文章学"、"文学批评"以本来面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重建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独立评论》中刊载了一些文艺作品,既响应了读者的要求,也传达出了编者的观察角度。实际上,编者是将之作为有一定思想含量的材料来看待,体现出了编者的现代眼光和关注社会问题的取向。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与"东方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的叙事话语里,东方被塑造成了一个相对西方而存在的神秘落后的可供驯服的异国他乡.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一方面要受制于这一虚构的神话,另一方面又强化了不平等的东西方文化关系,这为后殖民时代的文学翻译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