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始玄学是魏晋玄学的第一个时期,主要发生在曹魏正始年间(240-249),何晏、王弼都有对于《老子》的解读,并分别于这一时期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但是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以及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总体来说,何晏的"以无为本"思想更为精密,但是王弼则将"无"与具体联系起来运用到现实当中。  相似文献   

2.
道家的"道"既是"无",也是"有":"无"就其体言,谓体虚不实;"有"就其"在"言,谓确有"道""在"。但"道"或"无"作为一形而上的"存在",恰恰"在"于并且仅"在"于形而下的有形有名的物象之中。故"道"之"体"乃"无体之体",其"体"之显恰在于使万物通过"无"而成体;"道"之"用"乃"无用之用",其"用"之征亦在于使一切用成其为用。  相似文献   

3.
汤用彤、冯友兰皆认为王弼之学来自老子,此说已成为魏晋玄学的一个定论。然而,究其实质,王弼的本无论乃是从庄子"自本自根"演化而来。庄子的"自本自根"从纵、横两向消解了老子独立之道,为王弼之说开辟新途。王弼实乃用庄学来注解《老》《易》,正因此,王注却能独立于《老子》而自成一统,而非仅类汉人的章句,由此王学与汉学划清疆界。  相似文献   

4.
王弼玄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论。王弼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为最高理想,强调无为之治,反对名法之治,但他并不绝对地排斥有为。王弼认为,君主应"躬于道","重积德",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居安思危,其思想境界与德行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弼哲学的基本范畴是“无”和“有”。“有”必须“由乎”“无”,此之谓“崇本”;“无”则应“因乎”“有”,此之谓“举末”,合起来即是“崇本举末”。“本”与“末”、“无”和“有”如何贯通联结,其关键在于“自然”这一范畴。王弼的“自然”哲学观念对于魏晋玄学、魏晋时代的思想文化均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现代学人对王阳明的"无善无恶"说及其"四句教"诠释依然有所不同。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一体说,以唐君毅先生为代表;一类是两层说,以牟宗三先生为代表;一类为境界说,以陈来先生为代表。通过对这三类诠释进行述评,可以增进我们对阳明学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以本为本”刍议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论述了“以本为本”现象及其在科学性、数学观念、数学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构建高效的地理复习课堂,教师不仅要做好常规的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训练、反思等基本工作,还应该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能动作用: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复习课的主人翁意识;系统梳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归纳能力;以问导思,以疑激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自我修正能力;诱导错误,暴露问题的症结——提高学生思维的细致性。  相似文献   

9.
从宏观的视角来考察,古典诗歌创作"以无为有"的审美内涵并不局限于言、意关系上的"无辞有意",其审美范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无言而妙"、"无迹而神"和"无理愈佳"。  相似文献   

10.
认为老子的无为是消极倒退的和搞阴谋权诈是误解老子思想的两个极端。其实,在古人的注书中有很多是一语中的的,比如认为自然是“自然而然”之意,无为是“不妄为”,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至少包含两层意思:无为即无违,无为即无伪。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物教学》2019,(24):78-79
通过研究近十年高考真题可以发现,高考题常以书本为依托,重点考查学生对生物学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于此提出新授课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学生如何学好教材两个方面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人类所面临的是同一个客观世界,需要解决和遇到的问题大体相似,这就决定了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感受、评价有相似之处,也使中西哲学具有可比性,这体现了哲学的超时空性和无国界性。王弼与巴门尼德两位哲学家,虽然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但他们深近的哲学思想却具有一致性:客观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各个事物、现象和系统都有自身的个性,它们之间又存在某种共性(一般),共性(一般)存在于个性之中。这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思维方法论,对后人的思维定势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中西哲学的比较,使中西哲学互为参考系,以…  相似文献   

13.
对王弼“自然”内涵的辨析,历来限于本体论的角度,这自然难以还王弼思想的原貌。释义学意义上的“自然”,在本质上,同于“道”、“无”,构成物的本根;在存在论上,它表现为物性自然,指物生存的自然状态;在方法论上,它显示的是自然而然,指应对、成就物的方法。从三维的角度分辨“自然”的意义,对深化王弼的思想研究和拓展以自然与名教为中心议题的整个玄学都是一个新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4.
教育评价价值观决定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领域之一。新时期.我国存在两种鲜明的学生评价价值观:“以分为本”的学生评价价值观和“以生为本”的学生评价价值观。本文在深入分析“以分为本”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评价价值观.并提出了学生评价如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15.
卫宁 《广西教育》2007,(9A):33-34
过去是满堂灌,现在是满堂说,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说,说完感悟说质疑,说完质疑说体会,或老师问学生说,或学生问老师说,或学生问学生说,总之是一说到底,以说为本。让学生说,本来是好事,是学生话语权、主体地位的体现,比过去一潭死水的课堂教学是一大进步。然而,当形式超过了内容,舍弃了“以读为本”,这“说”就失却了它本来的意义,只剩下一个徒具形式的空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需要以"本"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安排"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读"、"想"、"试"、"做"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让那些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对于老子"无为"概念的诠释主要有君主无为而臣下有为和顺万物之理而不主观妄为两种代表性观点。郭象则提出,君主的"无为"是顺任万物的"自为",而万物的"自为"以"性分"为依据,也是"无为"。因此,他并不认同君主无为而臣下有为的观点,所以提出"上下皆无为"的主张。郭象认为,万物"自为"则能逍遥,"无为"与"逍遥"意义一致这一点同于庄子。"性分"的主要表现是能力,万物适性的"自为"就是各当其能,这一点受到韩非的影响,也延续了"才性之辩"的思路。老子的"无为"与"自然"具有不同主体,郭象认为万物的"自然"也是"无为",这是顺着王充和河上公的思路。郭象对"无为"概念的诠释综合和发展了之前学者的思想并有创新,突破了老子对"无为"主体的限定,赋予了"无为"概念以新的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当今幼教改革非常重视“以儿童发展为本”.作为教育管理者则应具备“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宏观规范下。允许并鼓励教师主动探索.创造出一种富有使用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构想。只有当教育理念在教师心中渗透、深入到师幼的互动中时才会实现真谛。当我园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教育行为方面提出“创造现代教育的艺术”的目标时.教师们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为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糅合赋予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管理目标与管理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采取“以生为本”的管理模式,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管理,它强调了人的个性释放与对人的关注,致力于实现人的内在需求,以及激发人内在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因此,“以生为本”的高校管理不仅要求学生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教育、改造、引导学生,同时还要尝试去理解学生,从而实现学生身心健全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如何解决魏晋士人现实生存悲剧性的核心问题,也是魏晋玄学的核心问题。王弼在把老庄的“无”提升为更纯粹的本体论基础上,赋予“自然”以超越的境界旨趣,并论述自然与“无”“性”“理”的关系,扩大了道家的“自然”概念,赋予“自然”人的情感和社会文化的新内涵,使得现实的“名教”有了合理根据,为弥合悲剧意识的魏晋士人诗化人生境界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