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广播》2012,(10):94-94
备受诟病的中国电视收视率造假难题终于有了新进展,这一次的解决希望落在了即将出台的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国家标准身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受众研究委员会秘书长说,中广协会正在推动出台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国家标准的制订,2012年6月这一标准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提交给国家标准委员会。业内关心的是,这样一则国标能荡涤当下电视收视率调查行业"乌烟瘴气"的现状吗?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袁方看来,电视收视率造假是收视率调查行业的沉疴痼  相似文献   

2.
早在2010年7月1日,《人民日报》就刊登了《电视收视率发现造假行为》一文,并连续数日报道关于电视收视率造假的黑幕。当时曝光范围还仅限于卫视频道。现如今,以省级频道为代表的地方台却“后来居上”,成为了收视率造假的“急先锋”与“敢死队”,猖狂的欺骗着广大企业的巨额广告费。  相似文献   

3.
《视听界》2010,(5):13-13
事由: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电视收视率发现造假行为》;7月5日,《人民日报》再次刊登文章《收视率调查样本户讲述被电视台收买作假经历》;7月15日,《南方都市报》发表《收视率造假这趟浑水深着呢》;7月16日,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召开“维护收视率数据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座谈会。一时间,收视率问题受到业内外各方热切关注。  相似文献   

4.
摄影"造假"事件近来屡被曝光:先是桑玉柱的长白山组照因有假而被取消获奖资格;再是,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组委会宣布取消创作奖纪录类获奖者杨晓宁和欧阳星凯的获奖资格,理由是"获奖作品因使用电脑软件修改原始影像,有违纪录摄影的真实性原则"(见2010年5月2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5.
去年以来,发生在新闻界的假图片事件不断,先是陕西的“华南虎”事件,随后是在中央电视台获奖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被曝造假,之后是大量的涉假图片被质疑、曝光。假新闻让媒体很是狼狈。实际上,假照片一直是传媒界和新闻纪实摄影圈挥之不去的话题,以前我们讨论最多的是摆拍,现在较为担心的则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2002,(5)
当今的传媒行业,流行着一个 很时髦的名词:曝光。 曝光,本是摄影学的专业术语,后被广泛引伸运用于新闻媒体,一般是指将违法乱纪丑恶现象或隐秘而不光彩的事情进行揭露、批评和公开报道,以引起有关方面和社会公众的关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白宫女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事件,就是被媒体曝光后在全球引起哗然轰动的。 正确地运用曝光手段,揭露、批判、剖析一些社会不法之徒和阴暗  相似文献   

7.
档案行业,作为较为专业化和边缘化的社会分工类别,上台率、出镜率、社会聚焦度等相对较低,媒体对档案事业的关注度也历来不高。但是,仔细分析,与其说媒体热衷于焦点行业、热门行业,不如说媒体追逐的是新闻点,热衷的是能收获收视率、发行量和社会效益的事件本身。换而言之,只要档案工作中有吸引社会关注的事件并把它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8.
收视率造假犹如端给观众的又一笼"纸馅包子",它不仅败坏了观众消化资讯的胃口,更剥蚀了媒体自身固有的社会公信力.据<人民日报>7月1日报道,收视率造假如今已成为某些地方卫视争夺市场份额的"捷径",它以其低廉的代价、隐秘且难以查证的造假方式,以及惩戒机制缺失的行业背景,正成为个别地方卫视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克敌制胜的"幕后法宝".  相似文献   

9.
收视率调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中国,经过最初的酝酿和起步操作阶段后,在世纪之交开始进入迅猛成长期。目前,我国收视率调查在技术上已经接轨国际水准,在数据分析和应用方面,甚至走在世界前列,然而,在行业监管方面却显出明显落差——这个为电视市场提供交易货币的行业,多年来却一直处于监管缺位状态。收视率  相似文献   

10.
进入2008年才几个月,假新闻照片事件就时有发生。CCTV影响2006年度新闻记忆特别节目图片奖《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刘为强摄)被曝光造假。《人民摄影》2007年度新闻摄影比赛刚刚揭晓,获非突发新闻组照金奖的《为什么不回家》(王一摄),因涉嫌有假,被取消获奖资格。2004年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自然与环境保护新闻类单幅金奖《广场鸽接种禽流感  相似文献   

11.
《新闻记者》2004年第1期评出了2003年度十大假新闻。假新闻人人痛恨,曝光以警示,这很好。但问题是,从来就不曾听到媒体对发生这类事件的“善后处理”。由此不免让笔者想到《纽纽时报》的“造假风波”。同样是面对造假,“时报”的做法显得成熟而理性,值得我们新闻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刘勇 《青年记者》2008,(1):70-71
2007年10月5日,一则新闻让世界瞩目.BBC因有关伊丽莎白二世纪录片剪辑错误遭遇"王冠门".前不久,它还被曝光在包括"蓝彼得"、"危机中的儿童"、"喜剧娱乐"等多个节目中涉嫌造假.因为"女王事件"中的错误,BBC电视1台台长彼得·芬彻姆引咎辞职.  相似文献   

13.
利益驱动下,当前收视率造假现象层出不穷,给电视传播生态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电视传播生态样貌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态势,这给电视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笔者通过对收视率乱象影响下的电视传播生态样貌特征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收视率乱象的应对之策,以促进电视传播生态系统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14.
档案动态     
科技部将为学术造假者建立“污点”档案上海档案信息网:据《北京晨报》报道,针对近期国内外接连出现的学术造假现象,科技部部长徐冠华2006年3月14日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将对学术造假事件逐一调查,调查结果将考虑向社会公布。他还透露,科技部计划为造假者建立"污点"档案。继韩国黄禹锡“造假事件”曝光之后,如何防范学术造假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争相为遏制学术腐败支招献策,全国人大代表、北大校长许智宏表示,今后北大如发现学生造假,导师将承担连带责任,严重者将限制招生。而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春在本次人代会记者招…  相似文献   

15.
许琴 《视听》2012,(5):42-4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一种宣传手段。那么,时至今日,影响电视广告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收视率。收视率结果对于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体都非常重要,是一些重要决策的依据。一、收视率是电视广告投放的重要指标1998年后,中国政府不再对电视行业提供资金支持,电视行业走入"自负盈亏"的新局面,这种情况下,广告收入成为媒体行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16.
电视节目收视率成为整个产业运转的通用货币之后,为电视机构真正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交易尺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视事业和产业的进步。但是,一些电视机构过度追求收视率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日渐显现,有识之士开始追问:收视率尺度真的那么有效吗?如果出现收视率数据造假的情形,该由谁来调查和追惩?收视率数据造假现象的存在,究竟什么力量才是其真正的推手?怎样才能保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们对收视率的质疑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质疑许多人过分依赖收视率,把它作为评价节目的唯一标准;二是质疑收视率数据的准确性.面对第一种质疑,现在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已逐渐扩展,对电视节目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而面对第二种质疑,引入竞争并落实第三方监管是将是很好的形式.只有引入竞争,市场的推动力才会重新体现.只有落实第三方认证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收视率造假的现象,让收视率行业在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监管下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电视媒体     
《视听界》2010,(5):6-7
收视率遭污染电视台有话要说 电视台如何看待收视率造假“被污染”?《综艺报》今年第14期采访了部分电视台的相关负责人。央视总编室副主任王建宏表示,央视承担的播放主旋律题材的节目任务较多.收视率因此会受一些影响,加上其他因素,因此在央视的节目评估体系中,收视率这一指标的权重仅约为40%;  相似文献   

19.
写在前面     
本期刘燕南的《再谈收视率造假:缘起、技术与监管》对收视率造假现象发生的背景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对现阶段新技术之于传统收视率调查的影响以及能否替代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并着重探讨了如何加强法规和市场监管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社会,人人都知道“让媒体曝光”这句话总是带有一种威慑力。但是,在一次次的事件报道中,一些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置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与正确的方向背道而驰,使得自身的正义初衷发生了扭曲,严重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2007年7月,北京一家电视台爆出“纸馅包子”事件。对这样一起骇人听闻的新闻造假事件,新闻界深感震撼,社会反响强烈。通过此事,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新闻媒体如果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将舆论导向置之脑后,罔顾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和综合效应,那就难免出现类似这样的造假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