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活与作文     
“看,这作文简直是乱七八糟。”“唉,老师今天又布置作文。”从老师这焦虑中,从学生这叹息中,不难看出教师作文难教,学生作文难写的通病仍是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不外乎这样两种:第一,学生缺乏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写作材料,学生当然写起作文来抓头皱眉。  相似文献   

2.
学生作文难,中年级学生起步作文更难。如何指导学生起步作文,多年来成为语文教师最棘手的课题。 许多老师借鉴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写作经验,认为作文没有什么决窍,只要学生多读  相似文献   

3.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然而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在作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遭遇这样的窘境: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即使经过了写作辅导,但独立写作时仍然不是思如泉涌,而是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直到要交作文时,才搜刮肠肚、东拼西奏草草了事来应付老师,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怕写作文,  相似文献   

4.
“星期三,馍馍好吃作文难”,反映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作文到底难在什么地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重点要写清楚哪些内容等,恐怕有些老师也心中无数。如果老师能亲自动手、亲身体验一下写作过程,那么,指导学生写作时,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5.
陈明耀 《中学教育》2003,(11):45-46,42
海明威说 :“作品有如冰山 ,露在水上的只有八分之一 ,其余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这“冰山论”还可作另一种理解 ,即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总认为作文难写 ,老师常认为作文难教 ,其实显现的作文难只是“冰山”的“八分之一” ,隐藏在作文难下面的是学生的写作心理 ,也可说“冰山”的“八分之七”。为了在平时观察基础上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写作心理 ,我对我校初一年级五个教学班学生作了一次写作心理的调查 ,调查由问卷和座谈两种形式组成。回收有效问卷后 ,归类汇总并作如下研究与探索 :一、写作心理现状分析1、畏难心理 :这是现在初中生中较…  相似文献   

6.
范淑平 《新疆教育》2012,(11):170-17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但是,“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作文教学,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作文教学由语文教学的重点成为既重又难的“焦点”。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在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写作文难,老师改作文难,到头来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传统作文教学无论是老师命题、学生写,还是学生写、老师改,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要改变现状,实施作文教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关键,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8.
作文交流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给学生成就感,让学生每写一篇文章,都感到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从而燃起作文热情,激发作文兴趣,养成写作爱好。不待老师讲,自觉写出文章;不待老师改,自能改好文章。逐步改变过去那种“学生怕写,老师难教,功夫花了不少,成就微不足道”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冯齐林 《教育文汇》2014,(21):38-39
“作文难,难作文”,这几乎成了大多数中学生的通病。每当语文老师把“文题”写在黑板上时,大多数学生都免不了抓耳挠腮,皱额锁眉,甚至过了几十分钟还是望题兴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阅历太浅,知识面太窄,尤其缺乏细致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为了解除学生写作的痛苦,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写作一定要从平时的积累开始。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作文教学中“积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文,是“言志”“缘情”之物,真实的写作应该“我手写我口”,绝不是无病呻吟。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即使是老师教授的所谓“作文之法”,也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才能内化成自己的技能。难就难在被称为顿悟思维的“感悟”和“体验”必须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由此,要改变作文难的局面,作为语文老师第一要紧的是应该想尽办法先放开、搞活,让学生主动地学、主动地悟。教育家巴士卡里亚有这样的话:“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学生有实践和尝试的自由,也有犯错误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可以这样说,有了写作的…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是长期以来制约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瓶颈,老师难教,学生难写。单纯依靠每学期七八篇的课堂作文训练效果总不理想,学生的作文依然呈现出肚子空空“无话说”,不知所云的“胡乱说”,千篇一律“平淡说”的现象。面对分值占语文总分40%的中考作文,什么样的写作训练才更有效?如何改变学生的作文现状,使他们有话说,说得好呢?  相似文献   

12.
学期初,班上学生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针对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我在班上作了一次学生写作兴趣专项调查,并特设了一间学生作文“急诊室”,专为学生习作“咨询”、“把脉”、“诊治”,几经尝试,效果颇佳,学生的写作兴趣愈来愈浓。  相似文献   

13.
学生语文学得怎样,作文无疑是衡量的重要尺度。但至今为止,“作文难”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始终未曾得到解决。教师反映命题、批改难;学生则为作文而作文,为老师而作文的畏难情绪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恐怕和我们只注重作文的知识因素,而忽视了学生作文的心理因素不无关系。事实上,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个体心理特点为中介,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倘若要寻求解决“作文难”的科学途径,必然要研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本文就作文教学中的命题难和立意难等问题,结合心理学有关知识,略抒己见,以求方家。教师在命题时总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诸  相似文献   

14.
一、现状“作文难”可以说是一个世纪难题,是不同文化层次的入所遇到的共同难题.中学生如此,小学生如此,大学生、甚至教师也如此.现今语文教育往往没有把写作当作基本能力去认识,导致师生对写作都心存恐惧;因而,学生作文难情有可原.1984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便瞄准了中学师生“作文难”心理;大学生呢?虽然喜欢写作课,但约有50%的学生害怕写文章.可悲的是,有的老师,甚至是高三语文把关教师,要评职称了,没有论文,绞尽脑汁,却无从下笔,竟然请人代劳;但是,他却要指导学生作文!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没有负担,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他们是“初生牛犊”,不懂得害怕,只要我们指导得法,这“世纪难题”应该不难解决.  相似文献   

15.
“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无言难成文;头儿空,肚儿空,空来空去空对空。”这就是中学生作文的现状。虚情矫饰、瞎编滥造、无病呻吟,是学生写作的通病。为老师作文,为应试作文,唯独将主角——“我”,排斥于作文之外。“我”的思想、感情和个性都在这种编造作文中枯萎了。“我”没了,作文的魂也就丢了。学生完全陷入了迷乱之中,不知不觉间走上了编造作文的歧途。  相似文献   

16.
<正>“这些娃娃,一说写作文就垂头丧气,唉声一片。”“作文真的是难教,无论我怎么讲,交上来的作文都是三两句话。”“看到有的娃娃的作文,我真是要抓狂了。”……每到教学单元作文时,办公室便是如是情景。作文,学生痛苦写,老师抓狂改。语文教育专家韩军老师认为,表达本是人的天性,写作是表达的一种形式,按理说写作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快乐轻松的倾吐。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不喜欢写作,甚至“谈写作而色变”呢?我也一直尝试改变自己教学的方式,通过努力,效果甚佳。那么,我是怎么做的呢?  相似文献   

17.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倾诉的过程。它是思维的外化,作文能力不仅体现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着学生分析、认识事物的成果。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认为作文“难教”,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有些老师甚至不教作文,认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所谓“功夫在诗外”。  相似文献   

18.
学期初,班上学生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针对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我在班上作了一次学生写作兴趣专项调查。并特设了一间学生作文“急诊室”.专为学生习作“咨询”、“把脉”、“诊治”,几经尝试,效果颇佳,学生的写作兴趣愈来愈浓。  相似文献   

19.
学生提起作文就会感到非常的难写,不知道写啥,这种现象在初中的作文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并不是初中的语文老师不重视作文教学,而是因为在“应试”背景下,语文老师都是围绕应试作文的要求开展作文教学的,作文教学以应试为主,学生的写作思维被限制在了条条框框之内,从而造成了写作难的现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对作文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写作文的方法都提出了新要求,使得作文教学不再局限于应试要求,而是为了学生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话题不觉扯到了作文教学。“孩子们最怕写的就是作文,老师们最怕教的也是作文。”朋友的太太许老师在小学任教,她叹了口气说。“作文以形象为基础,课堂还可以做游戏,怎么会难教呢?”我迷惑不解。因为我在大学教授的写作课,那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教新闻写作,可以开模拟“新闻发布会”;教议论文,可以组织“课堂辩论”;写散文的时候,带学生到校园去“写生”;教应用文,组织“智力大冲浪”……真是趣味盎然啊!“小学的情况不一样,你那套未必能用。”许老师说。“我来试试,行吗?”我说。许老师笑了笑,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