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强薇 《文学教育(上)》2010,(11):150-151
《受戒》是汪曾祺的小说代表作。小说中,作者清新隽永地为我们描述了小明子和小英子朦胧的爱情,表现了人与自然、人性和佛性的通融,同时,也体现了外来佛教与当地民俗风情的文化整合。最后,《受戒》这一文本的产生,其全部用意似乎是在圆作家的一个梦。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在《受戒》中体现了极其深刻的“人性解放”恩想。这一思想在小说的三副对联中也表现得很明显,通过前两副对联,作者提出了“反传统”的思想倾向。而在第三副描写农家生活的对联中,又从“反传统”的思想回溯到了“传统”的“勤劳”、“向善”上来。正是通过这种“传统”与“反传统”的结合,从而升华为超脱于“传统”与“反传统”之上的“人性解放”。作者描写“人性解放”,也深深地体现出作家本人的“受戒哲学”……。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汪曾祺都是淡泊名利的作家,他们都执著地吟唱充满诗意的故乡与美好的人性。而《边城》与《受戒》也都着力于描写质朴、醇厚的民风,从而营造出理想的"桃源世界",传达出淡味人生的意味。《边城》的主人公翠翠和《受戒》的主人公小英子都凝聚着作者传统士大夫的浪漫理想,然而一悲情一纯美,则呈现出不同的心理指向。  相似文献   

4.
聂聃,胡晓青在《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撰文认为,“修善持戒”是中国佛教修行论的主要观点,也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式。佛教修行认为宗教伦理的实践,主要以修持戒律来达到善的要求。立足于道德伦理实践的佛教认为成佛依靠修持,而修持先受戒,由戒生定,依定发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等思想体现了佛教戒律的基本精神,这也是佛教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的小说在中国的当代文坛有其独特的风格,他创造了大量以故乡人事为题材的小说,其中包括最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汪曾祺小说的平淡质朴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性之美”、“和谐之美”、“真实之关”。  相似文献   

6.
韩少功是一个有大慈悲心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受欺压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人性的黑暗有着深刻的洞悉.他认为文学不能改变人性,不能承载沉重的社会使命.他在小说《女女女》中表达了他的人生信仰和社会理想.其小说《女女女》中蕴含有佛教的缘起性空论、因果报应说、顿悟见性、即心即佛等思想.与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和章太炎等社会改革家、政治家一样,韩少功企图将佛教思想作为解决中国人性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想武器.他希望通过佛教“治心”,通过“治心”以达“治世”.  相似文献   

7.
印度佛教,自汉代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斗争、渗透、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铸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起着或正面的渗透融汇或反面的刺激作用。因而任继愈指出:研究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不研究佛教,是不堪设想的(见严北溟著《中国佛教哲学简史》“序”)。佛学作为一份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今天加以研究和批判吸收的是其“心性之学”(这也是其落后思想的核心所在)、“因明学”(逻辑学)和辉煌灿烂的佛教艺术。近年来对佛家美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势头,有的从佛教哲学同佛教艺术的相互关系着眼研究佛家的美学思想,如严北溟《论佛教的美学思想》(见《中国佛学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比汪曾祺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受戒》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经典名篇《婴宁》,发现《受戒》中的英子宛如婴宁。她们均成长于理想的世外桃源,一样的年龄,一样的爱花爱笑、天真烂漫,在意中人面前都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作者在二人身上也都寄托了共同的人生理想。两个艺术形象的不同之处在于:婴宁是一个悲剧,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英子是一个喜剧,体现了作者对人性本真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9.
英子与婴宁     
通过对比汪曾祺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受戒》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经典名篇《婴宁》,发现《受戒》中的英子宛如婴宁。她们均成长于理想的世外桃源,一样的年龄,一样的爱花爱笑,天真烂漫,在意中人面前都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作者在二人身上也都寄托了共同的人生理想。两个艺术形象的不同之处在于:婴宁是一个悲剧,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英子是一个喜剧,体现了作者对人性本真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10.
陈颖 《现代语文》2006,(12):76-76
人性在怎样的环境下才能赤裸裸地真实显露出来,这是西方作家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众多的作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荒岛”,借“荒岛”来表现人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荒岛”提供了一个展现真实人性的平台,在“荒岛”上没有明社会中的种种诸如法律、社会舆论这样的制约因素,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因而能彰显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比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蒂森的《金银岛》等。本则重点谈谈《唐璜》与《蝇王》中的“荒岛与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思茅市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普洱茶故乡。与普洱茶有关系的佛教,在思茅有:汉传大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滇西北迪庆及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佛教修炼“禅定”时,以茶助兴,以茶敬佛祖,僧人受戒前后均饮用“受戒茶”。这些诸多佛事活动都离不开普洱茶。通过茶最终表达出佛家“明心见性”的道德现。  相似文献   

12.
后秦鸠摩罗什翻译《大智度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典籍.其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大乘佛教的各个方面.被喻为“佛教百科全书”。对中国佛教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是历来中国佛教各宗派所依用援引的重要论典。然而由于历代辗转翻刻.传世本《大智度论》亦颇有讹误脱衍之处.本文将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智度论》写本与《大正藏》本相对勘.订正了《大正藏》本的部分讹误,同时指出了敦煌本的巨大学术价值。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谭嗣同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提出的平等思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他的代表作《仁学》中,谭嗣同构建了“仁-通-平等”的人性平等与人权平等关系模式,主张消除人我之利害冲突,实现人人平等。谭嗣同的平等思想,受佛教平等观的影响至深:一方面,佛教的平等观为谭嗣同的平等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中国平等伦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但另一方面,借用佛教的“众生平等”的思想来论证其平等观,也使他的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带上很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超 《现代语文》2006,(7):65-66
《受戒》最初发表于《北京学》1980年第10期的小说专号,随后获《北京学》年度优秀作品奖。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少女小英子之间青梅竹马的爱情故事,从他门的相识到渐渐地情窦初开,小说处处洋溢着清新、含蓄而又质朴天然的美感。《受戒》之美依笔看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性的解放、风俗美和纯净的语言。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诞生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之晚期,此期间佛教文化也已穿越了它的成熟期。佛教文化与汉文化长期交融、渗透和不断撞击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国一些文学常常笼罩着佛教思想的迷雾;另一方面,也无疑地开拓了中国文人的创作思维,从而造成了异常的艺术之灿烂。《红楼梦》可谓是其中之代表。但由于作者曹雪芹本人并非一个禅宗信徒,所以作品中虽同名为“色空”,究其实质,作品中所体现的与佛家真正意义上宣传的“色空”观又并非完全相同。本文所论述的正是《红楼梦》中“色空”观与佛教中“色空”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蛙》的主人公姑姑以妇科医生的身份经历了中国乡村几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发展史.在强大的国家政策和政治体制下,姑姑的人性被异化和扭曲。她从令人尊敬的“送子娘娘”变成追杀超生妇女的“女魔头”,深感罪孽深重,企图以捏泥娃娃来赎罪,却又不可饶恕地走上了卖假药、非法接生的罪恶之路。《蛙》深刻地批判了现实的残酷与荒诞、人性的变异与扭曲,呼吁人们在充满污秽的现实中保持人性本真的善良和正直。  相似文献   

17.
佛教"地狱巡游"故事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来有“冥界”说,而无“地狱”说。佛教地狱观念与中国传统冥界思想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佛教地狱观念中的道德审判、罪恶惩罚的观念。地狱信仰与中国家庭宗教、祖先崇拜相结合,是佛教融人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六朝志怪小说中大量反映地狱观念的“入冥”故事,是在佛教地狱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对最集中地收录“入冥”故事的《冥祥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佛教地狱观念为中国冥界思想增添的新内容,以及佛教地狱观与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任何文本都是一个召唤结构,爱好留白手法的汪曾祺提倡小说要留有余地,允许主题具有相对的模糊性和未完成性。从三个维度解读,《受戒》是由古远传统文化的弘扬之梦、三十年代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梦、新时期人性回归之梦叠合而成的复合梦想。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是以短篇小说《受戒》而名声大震的.《受戒》承续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诗化传统,表达了人们对一种久违的和谐、纯净境界的理想诉求.可惜小说没有进行现代性意义的转换,表现了其小说理想实现的脆弱.  相似文献   

20.
孝亲思想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孝经》、《丰L记》等儒家经典著作当中。儒家尊亲重孝。“孝”不仅是指孝顺父母,还包括敬爱兄长,并且扩大到行孝于天下,爱天下之众人,达到儒家“仁”的境界。这些孝亲思想在S.5588残卷也普遍有所反映。佛教为赢得信徒与减少传教阻力积极调和儒释之争,主动吸纳儒家孝亲思想,再加上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一地区的佛教俗文学中存在大量的孝亲思想,这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