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章歼 《新闻界》2005,(5):151-151
通常业内人士把广播消息稿的特点归纳为“短、平、快”,其中“平”的二层含义:一是语言必须平实、朴素、通俗;二是报道要求客观叙述事实.平实的广播新闻给人以真实、亲切、自然的感受.如何把广播新闻稿写得平实?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
10年前,童书大家王晓明先生在《幽默大师》开始《石器时代》连载时,用“南瓜大叔”做笔名.几乎与此同时,王先生在上少的《小青蛙报》启动他的《开心菜园》系列.让我们走进“南瓜大叔”经营十余年的“开心菜园”. 在南瓜大叔的开心菜园里,蔬菜水果们(还有蘑菇、甘蔗、灵芝、人参等其他物类)是常住居民.憨态可掬的笨狼住在菜园旁边,却是菜园肥皂剧的重要角色.开心菜园是相对自足的生活空间,菜园居民也到城里去走走(园长就常去开会).如果有一张导游图,可以看到,分布在城市周边和开心菜园有交往的,还有豆腐村、糖果村、铅笔村、橡皮城、铁皮城、玩具城、巧克力城等.小小的开心菜园连接着广袤的宇宙,书中来访过的有虎牙星、混搭星、乱丢东西星等,访问过的有番薯星、钻石星、美丽星、不笑星、畚斗星等.开心菜园的孩子们由此经历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说: “没有节奏的音乐、艺术品、建筑以及园林等,人们足无法欣赏它的。”新闻作品也不例外。一篇新闻佳作,或激昂、或平实、或舒缓、或沉闷、或幽默,总是以它的鲜明的节奏为骨干、为基础的。那么,如何写出新闻作品的节奏呢? 通过特定的情韵来体现 节奏“主要见于声音”。新闻的节奏虽不能象诗歌那样“易唱”和押韵,但是它要好读,读起来必须琅琅上口,如果读起来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报纸为什么平淡现在报社内外普遍反映本报“大报平淡、小报好看”。大报之所以平淡,不如小报《星期刊》那样有生活性、知识性、服务性,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什么是“平”?所谓“平”,就是不突出。什么东西不突出?党和国家的大事不突出。所谓“淡”,就是不浓烈,生活的味道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报纸为什么平淡现在报社内外普遍反映本报“大报平淡、小报好看”。大报之所以平淡,不如小报《星期刊》那样有生活性、知识性、服务性,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什么是“平”?所谓“平”,就是不突出。什么东西不突出?党和国家的大事  相似文献   

6.
张晓坚 《今传媒》2005,(9):31-32
江苏某早报新一轮改版,在“改版宣言”中,有这样一段令人心动不已的、颇具煽情意味的话:“挥刀割断传统‘街头小报’的精神脐带,用‘都市大报’嘹亮的啼哭叫醒六朝古都活力的清晨。它艰难但却是勇敢地扬弃‘街头小报’的习性:浅显却缺乏深度、平实却缺乏权威、通俗却缺乏品位、公众却缺乏公信。它艰难却是决绝地张扬‘都市大报’的品位格调,浸润人文精神,珍视报纸的品位;力戒媚俗、煽情、炒作、虚假、浅薄、浮躁等大众报纸的‘通病’,不迎合低级趣味……”然而就在当天的这份报纸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新闻:“敦煌壁画惊曝飞天变性内幕”、“…  相似文献   

7.
近日,《剑桥科学史》中的第七卷“现代社会科学”,由大象出版社刊行问世了。这自然使人想起前些年翻译出版的《剑桥中国史》,尽管其中的某些观点并不为我们所认同,但它毕竟是当代西方学术界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流行见解。本着兼听则明的平实心态去认真阅读,相信中国的社会科学诸学科当会从“现代社会科学”卷中汲取许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穆青同志的新作《涑水情》(见《瞭望》周刊1990年第35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写的是作者与一位老农业劳模之间的交往,看起来差不多全是些细微、平常的琐事,写作上也主要是平实的记述,没有时下文章常见的那种高八度“强烈的抒情”描写,没有滔滔不绝似乎“饱含哲理的议论”,但通篇充满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甚至催人泪下的力量。那么,这篇作品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呢?我想,大约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一是作者的真情。穆青作为一位老记者,在长期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振聋发聩之作。作者提出的“第三极”,算不得什么发明创造,因为质量平庸、东拼西凑的图书和“广种多收”、“抢编抢印”的倾向已经是有目共睹;文章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针对书评界被遗忘的这个角落呼唤填补空白,确能发人深省。压缩品种、调整结构、优化选题等管理措施固然十分重要,但若没有强大的舆论监督与之相配合,也难以切切实实地落到实处。诚如文章作者所言,写“第三极”书平比一般书平更难。我们竭诚希望书评界的有识之士,以“铁肩担道义”的精神知难而上,奋笔疾书,为广大读者和出版者廓清迷雾,拨正航向。  相似文献   

10.
只有当我们不被自由、平等、人权、尊严这些具有争议性的大词蛊或惑,而是深入到问题的脉络机理,探究其中浅白平实的道理,才不会被“磕头”这一“触目惊心”的表象轻易迷惑  相似文献   

11.
知识园地     
“一代书痴”钱钟书钱钟书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曾声言“横扫清华图书馆”。文革期间,钱钟书夫妇被下放到河南息县农村劳动,过的是集中营式的男女宿舍的日子。一次,钱钟书夫妇在菜园见面,杨绛指着看菜园的窝棚问:“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是菜园哲人?伊壁鸠鲁(Epicurus)有这样的训言——“过遁世的生活”(lathe biosas),也就是“不为人知地活着”,远离利禄、功名,以及世事的纷扰、权势的逼迫。伊壁鸠鲁相信,只要不卷入这些给人带来无穷烦恼的麻烦事,  相似文献   

13.
宽厚会     
“杂家”,虽然平了反,但对它的评价还是“一分为二”.持否定的一方,问题出在对“杂”字的理解上。有人以为“杂”就是“杂七杂八”不成体系,不成序列。“放到篮里就是菜”,鸡毛、肉骨头只有进废品收购站的资格,怎么能称得上是“菜”?“杂七杂  相似文献   

14.
要写出好文章,固然依赖于作者的刻苦和细心,但更与编辑耐心、及时、得当的引导分不开。一篇好文章、一位好作者,往往正是在编辑的循循善诱下完成和培养出来的。即使作者“心有灵犀”,也需要编辑巧手“点”。 我平时很注意阅读《浙江日报》的“三味书屋”专版,几乎每期不漏。但是每当我也想为它写点东西的时候,却总是感到题材难抓,难于落笔,尝试着写了几篇都很不理想,不敢拿出来。去年5月,我与“三味书屋”专栏的编辑朱国良同志在临安巧遇,晚  相似文献   

15.
刘畅 《记者摇篮》2005,(9):46-47
作者送来两篇稿子,一篇“大”的。一篇“小”的,编者留下了这篇“小”的,“忍痛”把那篇“大”的退了回去——提了修改意见,请作者重新写来。很显然,编者退稿之所以“忍痛”,是深感作者为了那篇洋洋几千字的“大”稿肯定费了不少心血——为作者的“吃力”而“痛”。但在编者看来,写这样的“大”稿虽“吃力”却“不讨好”,原因是编者认为它有些“言之无物”。相比之下,这篇《提倡写“羊尾巴”新闻》的“一得”,却很新颖实在,绝无“无病呻吟”之嫌,读来有些味道。由此看来,写论文虽不是“纪实”,但要求文章“实在”却是“通例”。我们在本刊改版时特意设了一个“编采一得”的栏目。就是想让编辑记者把在新闻实践中的“一得”记下来,从实践的“一得”中悟出“多得”来。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以极为平实的语言,回忆了他在20世纪中国不平凡的人生、爱情、家庭经历。本书写出了人生的深义及人在历史中的无奈与众多的风趣琐事,记录了中国知识界的动荡沧桑。  相似文献   

17.
富人动物园     
将“物种起源说”与“富人私生活”捆绑在一起说三道四,是本书作者的一个“阴谋”。我甚至愿意相信,在开始这个新奇观察的最初瞬间,康尼夫还多少还有点儿胆怯。但当他花钱租下一辆价值不菲的法拉利跑车,一头钻进了富人堆时,“怀疑”的快意战胜了一切。在作者耳边回响着的,是下面这段话——它原本是某富翁疯狂掠财时的座右铭:“我好像一只飞进了夏令营帐篷的蚊子,眼前的一切看起来都这么美好,我简直不知道该先下口咬哪一个。”  相似文献   

18.
书籍装帧设计属视觉传达范畴,它的特点之一是无法计算时间和劳动成本,要求作者“无限的投入”。它又是一个既浅显又深奥的学科,说浅显是因为一看就明白,说深奥是因为装帧语言容量大,可将无限的意蕴寓于有限的形象之中。本学科既不缺乏理论也不缺乏实践,但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  相似文献   

19.
“社区新闻”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成文的界定,但近年来国内众多媒体对社区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它与社会新闻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新闻源或新闻现场是在居民小区里,大多是普通人眼皮子底下的日常琐事,或每日生活中新鲜的、不平凡的经历。它是发生在社区里的社会新闻,是社会新闻不断发展、报道领域进一步延伸的体现。从报道内涵上来看,是用平民视...  相似文献   

20.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新闻事实像王昭君一样“美艳动人”,但它往往淹没在群山万壑之中。作者、编者的工作就是劈开“群山万壑”,将动人的事实呈现到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