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现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日趋受到重视,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是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高中生成长成才的要求。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健康的情绪管理,完善人格的培养,学习心理与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感心理的发展,心理疾病的预防与调试等。  相似文献   

2.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健康功能。本文依据目前已有的调查研究,从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角度,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人际关系、应对方式、情绪健康、学习适应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心理健康极其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包括:热爱学习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评价自我、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真切而实际地感受各种情绪等。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则表现为厌学心理、人际关系紧张、自卑、偏执等。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当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4.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贫困,进入大学后,会产生各方面的不适应,表现出自卑、消极、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特点,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高校应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贫困大学生更要进行“心理脱贫”,积极调整心态,消除贫困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让人格朝着有益于身心、适应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红英 《教育探索》2006,(11):100-101
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自我评价、情绪健康、学习适应等人格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建立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策略是积极实践,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术;加强自我教育,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会欣赏他人,克服社会偏差;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发挥团体优势,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总体是良好的,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变迁、就业压力以及生活压力加大等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产生了理想与现实、主动与被动、自尊与自卑、学习与创造、人际关系、情绪心理与挫折心理、择业心理等矛盾。因此,应针对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探讨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00后”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恋爱心理、抗挫抗压、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给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科学分析“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原因,通过社会、高校、家庭、个人等形成合力,不断创新“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乐于学习、生活;情绪乐观、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人格完整;智力正常;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具体分为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和自我方面。  相似文献   

9.
QQ 空间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 QQ 空间折射出了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诸如自我认识失调、考试焦虑、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爱情困扰、孤独寂寞等.这与大学生自身所处的心理阶段、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社会应营造健康的QQ 空间氛围,学校应承担起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大学生自身应正确地认识自我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心里健康教育的含义。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心里健康的认识,我们综述如下:一是认识正常,二是情绪健康,三是意志健全,四是行为适度,五是人际关系和谐,六是社会适应良好,七是自我观正确,八是人格发展健全。心里健康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作为我们学校的心里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心里冲击的适应力,促进其健康发育的过程。简言之,就是认知、情绪、意志、个性、人际关系等心理内容教育的有机结合。它是以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现如今社会环境不断地变化,快节奏和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也使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表现出了多种形式的心理问题。文章明确地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和所要遵循的理论基础,揭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具备更强的心理应变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最终帮助大学生培育积极、和谐的良好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有:改善环境应激问题;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及人格;改善大学生情绪问题;改善挫折心理;改善大学生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心理健康极其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包括热爱学习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评价自我、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真切而实际地感受各种情绪等.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则表现为厌学心理、人际关系紧张、自卑、偏执等.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当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4.
任鹏飞 《文教资料》2009,(25):230-23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探讨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运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人际关系、情绪健康方面有影响。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构建良好家庭和学校环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师和同学要积极关注、有效劝说。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变革的社会背景下,从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看,又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够。当面临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选择与竞争时,常会因遇到挫折困扰而引起情绪波动,心绪纷乱,这是正常的现象。其中大多数学生在面临冲突时通过朋友帮助,书籍影响,老师指导,自我调整可以得到及时调节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能愉快地学习、交往、生活。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调节改善,久而久之发展为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到:三个"一"、四"结合",即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促进学生工作一体化,师生身心健康一起关注;心理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心理模式与社工模式、教育模式相结合,团体活动与党团支部建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心理辅导机构的工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马天芳 《职教通讯》2012,(35):76-80
在对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发现女校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人际关系紧张、自卑、适应能力以及压抑等心理问题。为了培养女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提出三点干预措施:提高女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提升女生对女校教育优势的认可度、引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女校学生工作。学校应加强学生辅导工作的效率与实效性,更好地为女校大学生服务。  相似文献   

19.
情感、意志、态度以及对社会的认识等等,都属于心理范畴。就像人的身体会得病一样,人的心理也会产生很多毛病。军队院校管理一切“严”字当头,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竞争愈来愈激烈,以及生活节奏加快,近年来,一些学员因种种原因常常处于焦虑、烦燥、恐惧等情绪之中,有的因心理不平衡要求退学,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后果。这些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学员不健康的心理所致。因此,对于军校大学生来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健康情绪、坚强意志和预防心理疾患,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确保完成学习任务;为今后更好地适…  相似文献   

20.
一、从简单“德育化”向“德育和心理辅导相结合”转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依据心理学及其相关科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成果 ,为了使学生达到智能发育正常、人际关系调适、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同一、具有统一协调的行为 ,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等目标 ,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它的目标是让人们学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自我 ,而不是以社会道德标准作为心理是否健康的诊断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在重视社会化的同时 ,更强调人的主体性。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思想品德。它要求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