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鹏生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2):33-37,69,F0003
通过对119名大学生的访谈调查,探讨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动机类型及期望。结果表明,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动机呈现多元化,内部动机占主要地位,还存在单纯外部力量的推动、由外而内的动机和由内而外的动机等方面。大学生对设置和自行创办高校社团的期待有所差异。大学生期待设置的社团层次化、社团内涵丰富化,并期待社团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而对于自行创办社团,期待的是兴趣至上、快乐至上和需要至上原则,有的则崇尚无纪律的自由,因此需要调研大学生加入社团的动因,准确把握大学生对社团及其活动的期待,引导大学生既要满足需求,也要追求真善美。  相似文献   

2.
程世全 《科教导刊》2024,(10):133-135
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专业拓展的实践平台,更是深化协同育人的重要场域。然而,当前社团协同育人工作还面临部分高校对社团协同育人不重视、社团自身协同育人意识有待提升、社团协同发展还需进一步强化、部分学生社团欠缺专业教师指导的问题。对此,高校必须采取促进社团协同育人、提升协同育人意识,全面落实社团育人、优化社团管理体系,推动社团协同发展、强化社团队伍建设,凝聚社团育人力量等多种方式来完善社团管理。  相似文献   

3.
理工科学院文学类社团作为传承和创新高校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支重要力量。面对社会多元化和市场经济冲击,理工科学院文学类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课题,有着重要研究意义。因此,理工科学院文学类社团应从转变发展思路,加强社团内部组织建设与管理,注重社团活动的创新,增加社团活力等方面努力,实现社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起到传承文化、促进学生发展及凝聚师生力量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工作存在制度不完善、活动缺乏创新、运作资金和场地不足、社团指导教师配备形同虚设等问题,需要健全社团规章制度,鼓励社团开展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各种资源支持,提升社团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教育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高校研究生群体。近年来,我国高校研究生社团建设呈现多数量、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成为了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有力推动工具。该文从加强高校研究生社团建设的价值出发,分析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社团建设的现状,并对研究生社团建设的前景进行分析,以期推动高校研究生社团建设朝着科学化、创新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生活规律的凝练。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对于促进公民认同的形成、社会认同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考察,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为根本途径的价值观教育存在必然性,有利于公民合理的价值共识的形成,进而推动人生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一个礼团若想成为众多学生社团中的佼佼者,仅凭"招新"是远远不够的. 毋庸置疑,社团在高校中有着重要作用,譬如,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推动学生的兴趣发展等.所以,在社团发展过程中,优秀的社团负责人和精干的干部是一个社团健康成长、创新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可以让社团成员默契配合、共同努力,以打造独特的社团风格.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完善大学生个性培养,拓展大学生知识技能,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等具有显著作用,是不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在分析整理大量研究文献、实地调查高校社团实践情况的基础上,选取差异性的研究视角,对中美两国的高校社团发展历史、高校社团文化、高校社团管理制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据此分析了对于中国高校社团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当今网络文化信息综合化、互动建构性及虚拟体验性等特点带来当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多元化、审美品位世俗化、审美体验感官化的多种挑战。审美价值本身的综合价值本质,决定了审美价值观处于所有价值观相互渗透的中心地带。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建构正确高尚的审美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灵魂和境界,优化人格体系,推动价值观建构走向高级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位情况,组织发展重兴趣缺精神、活动开展重娱乐缺内涵、社团成员重个体价值缺社会价值遵循等。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为主线,分析探索如何在学生社团发展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价值引领的缺失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论公民社会与国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国家与市场经济领域之间的第三域,随着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的主导经济形式。以及国家的民主化改革,我国应当培育公民社会。促进公民性的发展。国家的治理需要一个讲道德、愿守法的公民社会。依法治国要依靠有良好公民性的公民社会,才能节约治理的成本。以德治国仅以国家权利自上而下地推行难以奏效。通过培育社区公民和社团成员的道德和价值观。由国家予以分层整合。则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成为构建公民社会的重要平台,对公民社会的建设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为了进一步提升其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从技术、制度等方面入手,推动公民社会正确网络价值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近代报刊的大量创办成为传播外来学术思想的重要渠道 ,并在西化的整体文化氛围中促使文学观念变革和创作的多元化。借助报刊的力量结成不同文学社团 ,形成不同文学流派 ,从而各呈己见 ,有力地推动 2 0世纪前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心理社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不仅满足了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更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渠道,具有宣传教育、心理辅导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在心理社团建设方面,可以通过明确心理社团主体、规范心理社团的制度管理、加强心理社团师资力量等方法和途径促进心理社团综合实力的提升,使心理社团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相似文献   

15.
袁秋菊  王博 《科教导刊》2022,(18):80-82
志愿精神是一种主动自觉、不以求利为目的的利他精神,一种追求世界更加美好的人生理想与态度,是基于自身价值判断与认同后的行为选择,以及引领道德、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它可以促进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凝聚公民集体价值追求、引导公民自我教育与成长。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日常交往、社团实践与共情传递等渠道培育学生的志愿精神,同时统筹设计,通过搭建志愿服务与精神培育平台、创新志愿服务与精神培育内容、构建志愿服务与精神培育机制予以系统实施。  相似文献   

16.
公共治理视阈下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基于公共治理的理论内涵,着重从公共治理及公民个体层面分析了公共治理的价值诉求——公民参与,即从公共治理层面而言,公民参与是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客观要求,有助于增强政府的合法性,有助于公共治理目标的实现;从公民个体层面而言,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的基本保障,有助于提升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公民自身利益的实现。进而提出促进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治理的路径选择: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提升公民的政治素质,构建公共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17.
高校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容忽视。而高校红色社团以其在注重理论学习、拥有高素养社团成员、追求价值共识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特点,成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依托红色社团,可以促进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自觉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试论学生社团发展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强 《考试周刊》2007,(10):4-5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它的发展有利于弥补传统学生组织功能的弱化,促进校园稳定有序;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学生社会化步伐,融洽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因此高校党团组织应注意整合校园学生社团力量,加强管理和积极引导,让学生社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公民伦理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基础性构成,它形成并作用于公民的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呈现了个人以公民身份与其他公民进行交往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作为公民德性核心要素的民主、平等、责任、信任等价值观念,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主导元素.现代公民教育通过创设有意义的公民生活情境,以交往、对话和协商为主要方式,促进了公民道德理性水平的提升,是公民社会构建伦理生态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善治"是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平等地分配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保证,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笔者认为,我国公民社会还处于起步阶段,培育民众政策参与的行为应从培育大学生社团政策参与入手,在党和政府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下,政府及高校等公共组织应掌握现阶段大学生社团参与行为的特点,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大学生社团有序的政策参与行为,推动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善治"的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