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包括教参在内的译文,都译成“(桃花源里的)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教科书给这个“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和好些同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桃花源记》一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的“外人”一词,文下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与此书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将该句翻译为“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原注为“(男女衣着)完全和桃花源外边的人一样。”但从《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中都可以看出,文中有许多线索可以间接证明桃花源内外人们衣着不同;再从陶公对桃花源的幢憬来分析,桃花源内外人们在着也不同。因此可理解为:桃花源内男女的穿着,完全像外地人(外族人)一样稀奇古怪。  相似文献   

4.
《桃花源记》中有一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语文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译为“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象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文言语法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译为“男男女女的装束完全和外边一样。”近年来出版的其它有关著作都作了相同或类似的解释。我认为,上述种种解释,仅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非常正确的,但深入一步,就感到完全不合情理。因为桃花源里的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相似文献   

5.
关于桃花源人衣着服饰之浅见──兼谈《桃花源记》中“外人”的注释苏育初语教材《桃花源记》(以下简称《记》)一文中有三处“外人”,都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若依此注,解释《记》中桃花源人说的;“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哉”这两处“外人”是无可非议的...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的确不失为一篇绝美的文字,从历届中学生对其喜爱有加的表现上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却有个小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为我教了十几年的语文课,中间经历了几次教材的改版,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问题出在《桃花源记》一文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的解释上,按照课文注释的解释,“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解释,此句意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语言简洁凝练,通俗生动,情节曲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社会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成为经久不衰的典范课文。笔者近日查询《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四册语文教学参考书》及新华书店发行的各种版本“文言文全解”教辅周书,发现都把《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为: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相似文献   

8.
八年级《语》上册(人教版)《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本对句①中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即上述三句中的“外人”意思一样。笔以为此种解释值得商榷:句②③中的“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尚可,但在句①中作此解却不尽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中有这样三句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中都有“外人”一词。人民教育出版社语一室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教科书第二册第20课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意思是三句中的“外人”都是同一意思。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之意。《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译也是这样翻译的。  相似文献   

10.
教材中注“外人”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就是说,文中三个“外人”,意思一样。若细读课文,就会发现注释欠妥。据三个“外人”出现的语言环境,应该说三个“外人”的内涵和外延,是各不相同的。第一个“外人”,出现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中。桃花源人是“先世避秦时乱”,经汉、魏至晋已是六百余年,世间沧桑变化,可想而知。况且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此时桃花源中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一文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教材将此句中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按照这种理解,本句诗译为"男女的穿着打扮,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2.
秦晓光 《现代语文》2013,(8):150-151
语文组集体备课时,几个同事坐在一起无意中争论起一个话题:"桃源人"与"渔人"的衣着是否相同。同事争论起来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场面甚是热闹。有的认为"桃源人"与"渔人"衣着相同,理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桃花源记》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教材中采用的解释是"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也有人对这一注释提出了质疑:桃花源的人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收录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教学用书》对“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显然是将句子中的“如”释为动词“像……一样”。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不妥,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4.
一、“悉如外人”的主语是什么?吴奔星同志转引的陈正凯同志的文章与吴同志本人对“外人” 的解释很有启发性.陈正凯同志说:“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尽管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方式也许没有什么改变;但是人们的衣帽穿戴这些随时代风俗而变的东西,决不可能历两汉、三国、两晋的许多朝代而依然不变.……桃花源外人们的服饰怎能和与世隔绝的桃源中人的穿着悉同无异呢?” 吴同志说:“第一个‘外人’是从‘晋太元中’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看  相似文献   

15.
说‘外人’     
《桃花源记》一文中有三个“外人”: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文在注释①句时,说“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其实三个“外人”所指对象并不相同。“外人”一般指某一范围或集团以外的人。②、③中的“外人”指和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收录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用书》(人教版)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显然,将句子中“如”释为动词“像……一样”。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不妥,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用到“外人”的地方有三处: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的注释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其实三个“外人的含义均不一样,这种毫无区别的译文和解释是不确切的。打渔人进桃花源,看到的是为“避秦时乱进入桃花源并且“衣裳无新制”的秦时人的后裔,作为晋时人的打鱼人,看到的是与自己的时代衣着打扮很不一样的一些人,因此,在打鱼人眼中,这些衣着和自己很不同的桃花源人完全像是另外一个国度里的人。因此,“悉如外人”可译为…  相似文献   

18.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一文中的“外人”(这里指“悉如外人”一句中的“外人”)和“何世”两个词,《教学参考书》上把它们分别解释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和“什么朝代”,笔者认为,这两个解释均值得商榷。先来看看“外人”一词。如果按《教参》的说法,那么“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就应该翻译为“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这一句一看就让人无法理解。从秦末到东晋,五百多年过去了,难道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人的衣着装束是与外界同步发展的吗?五百多年来,外部社会的衣着装束肯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渔人”的衣着装束定然与桃花源中人是大不相同的,这从“见渔人,乃大惊”就可以看出来,远远地看到一个衣着迥异的人,桃花源中人才会“大惊”,才会视为异类。而且,在《桃花源诗》中有“衣裳无新制”一句,说明桃花源中人的穿着还是秦末的形式,我们如果还把“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这难道说,桃花源外世人的衣着装束也与五百年前秦末时一样,五百多年来没有任何发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外人”的合理解释应为“天外之人”,渔人看见身着古装的桃花源中人便把他们当成“天外之人”,桃花...  相似文献   

19.
『外人』探析□四川省夹江二中邓登杰初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桃花源记》第二自然段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样一句,课文注释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把这一处的“外人”注成“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宽泛笼统;同时,注释中的“下同”二字,实...  相似文献   

20.
储修德 《学语文》2002,(2):3-23
一、“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外人”课文注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这一注释值得探讨。《桃》文涉及“外人”共有三处: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