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红河流域彝族传统生态文化有八个方面的特点:生态观念的神圣性、生态认识的系统性、生态实践的多层次性、人与自然的共生性、生态文化的调适性、生态能量的有机循环性、生态基础的小农性、共同体生态自治性。了解这些特点,对认识理解当前彝族地区生态文化变迁和思考生态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红河流域是多民族共生的一个地区,彝族是其中古老的世居民族。与其他彝族地区相比,红河流域彝族的稻作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红河流域彝族的稻作文化,以稻作农业为核心,包括与之相联系和适应的村寨结构、宗族组织、信仰仪式以及生产技术、沟渠文化。建国前,稻作农业推动了当地彝族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红河南岸彝族同其他地区彝族,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实践积累并传承着自己独特的传统道德文化。他们的这些传统道德文化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大都有益于他们后生品德修养、社会安定、家庭和睦、邻里相亲、村社友善,与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和树立时代精神相吻合,是一份值得继承和弘扬的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遗产。与当今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不可分。继承和弘扬红河南岸彝族传统道德文化,在社会主义边疆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4.
《红河彝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将红河彝族传统节日文化置于当地彝族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从其研究看,当地彝族传统节日虽在时间的推移之中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而内容越来越丰富,但祭祀仍是节日的核心。祭祀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文化活动,至今表现出极强的文化力。彝族盛行自然宗教,所祭祀的对象多元化,但对祖先的祭祀最为突出,蕴含了"祭之以礼"的孝道。  相似文献   

5.
红河有地理文化区域下的红河和行政区划下的红河。前者系指红河水系广大区域,后者就是当下行政区划下的红河州所辖的13个市县。纵观目前整理和出版的红河彝族创世史诗,既有口传类创世史诗,也有彝文类创世史诗,其数量相对可观,可谓红河是彝族创世史诗的富矿之地。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红河彝族创世史诗持续保护传承现状令人堪忧。文章以非遗保护视角,在客观阐述红河彝族史诗发掘与抢救、整理与出版现状的同时,分析其保护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其原因,并提出红河彝族创世史诗持续保护传承的对策措施,使红河彝族创世史诗在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大花园大展自身的风姿。  相似文献   

6.
在全媒体时代保护和开发红河彝族文化,要利用先进、便捷的新媒体传播手段,以优秀的彝族传统文化为保护和开发对象,以文化遗产名录为重点传承和保护项目,打造红河彝族文化品牌,实现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对红河彝族民间原生态舞蹈的名称、流派属性、表演形式等进行客观分类,其具有娱乐性、祭祀性、风俗性及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风格和特点,也具有休闲娱乐、艺术欣赏、社会交往、社会教育等功用。研究认为,红河彝族民间原生态舞蹈是复述和再现历代红河彝族先民社会文化生活,是了解研究红河彝族社会生活的历史依据,是红河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遗产之一,对研究有关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美学、艺术学的科学考察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同时将为文艺工作者从事舞蹈创作、表演、教学等多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今日,流行于红河南岸元阳地区彝族尼苏人山歌、情歌类民歌总称的尼苏阿噜,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融合的情况下正逐渐流失。文章从元阳彝族尼苏阿噜的重要价值、主要内容和音乐特征、现状以及在传承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对元阳彝族尼苏阿噜的传承与保护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应坚持尼苏阿噜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9.
彝族体育舞蹈与稻作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围绕着稻作的生产、祭祀,彝族祖先们大多以体育舞蹈的形式来表现。本文从稻作文化中模仿农耕的体育舞蹈和稻作文化中祭祀的体育舞蹈两个方面,来试图让大家了解彝族祖先稻作的昨天,以及从昨天走到今天所经历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而使更多的人来关注彝州,了解楚雄。  相似文献   

10.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云南两大彝族聚居地之一。历史、地理和民族的多种原因,造就了红河彝族纷繁多彩的服饰类型与图纹样式,其传统服饰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和石屏式,图纹类型有图腾式、几何型、花卉、蝴蝶及自然图纹样式等,形成红河型彝族服饰整体色调鲜艳,明朗夺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杨甫旺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1):29-32,46
火是彝族一个重要的自然崇拜对象。自从火在生活中产生非凡的作用,人们对火更加深了神奇之感。特别是对于已产生各种巫术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人类来说,火不仅仅是一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离不开的自然力,而且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神异的灵物。火神也随之登上神坛,并产生了很多敬火、祭火及祭火神、送火鬼习俗。  相似文献   

12.
"五色"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它来自于彝族的天文学和人类的起源学说,在彝族古老的医学、文学和天文学著作中有较多体现,并充分体现在彝族的祭祀活动、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以及彝族人民的审美意识等日常生活中。彝族"五色"是相生相合共生繁荣,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  相似文献   

13.
毕节彝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根据毕节彝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可以大体分为先秦、秦至西汉、东汉至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等几个时期。关于毕节彝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的格局,因此,应进一步拓宽视野,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继续深入探究其中的重要问题,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彝族“死呢比”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原因初探,勾勒了彝族“死呢比”文化的大概形态和轮廓。旨在通过“死呢比”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的解读,为人们了解彝族文化,了解彝族人对生命的特殊关怀方式,同时也便于各民族间更好的交往提供一点文化向导。  相似文献   

15.
"尔比尔吉"作为彝族交际中的一种语体,相当于汉语中的俗语,在四川彝族及云南部分彝族中的运用最为突出,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蕴含的文化信息十分的丰富。从文学的角度看,尔比尔吉以诗体韵文的形式表现,表现出彝族文学中特有的修辞手法。特别是在尔比尔吉的"韵律"上,表现出"押音节"的民族特色。其实,这种在四川彝族中称为尔比尔吉的语体,在云南、贵州等彝区也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省的西部,从商周到秦汉时期,活动着一个起源于什勺氏,而彝文献称之为“蒙确舍”彝族先民的集团,称作“格沓部”的哀牢九夷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什勺、米靡、武僰氏祖的加入“,六祖”系各支的汇入,使这一族群集团愈发壮大,为后来的南诏统一祖国的西南边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毕节是全国彝族聚居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毕节彝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了主人,为推动毕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彝族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弘扬,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彰显了独特的个性。对该时期毕节彝族历史文化进行简单的梳理,对于打造地方民族旅游文化品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等省和自治区,全国的彝族人口有800多万,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彝族聚居区域,这里传承和延续了彝族最为古老的生活习俗,保存了彝族最为完整的文化传统,这些与彝族的谱系文化有着重要的关联。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彝族的谱系文化进行了展示和揭秘,认为谱系不但是维系彝族原始血缘的纽带,而且是记载彝族历史的珍贵档案,最后谱系还是维护彝族社会制度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澜沧江流域的彝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他们对水、日、月等自然万物形成自然现象崇拜;对虎、蛙等动物形成动物崇拜;对毕摩、苏尼等形成人物崇拜;对灶君、仓笼神、火神、赶鬼寨等形成多神崇拜。这些都是其宗教信仰的基础,报告通过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为调研地点,通过查阅当地珍贵的资料、欣赏传统节目,采访彝族老人来探寻其宗教信仰的种类及根源,以便更好的从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信仰中寻找与其他宗教的异同点,期望为建设和谐、稳定的边疆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支嘎阿鲁是彝族最具广泛认同的始祖之一,他的身世和经历充满神奇与神话色彩.支嘎阿鲁因历史贡献与突出影响而被彝族神化,彝族原始信仰意义上的图腾崇拜化内涵、代表着象征等级与权威的徽号等,无一不集中到他的身上.从保护利用彝族历史文化资源的角度,研究支嘎阿鲁对该文化的影响因素和由此形成的精神财富,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