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诗歌讲究情致和韵味。情致和韵味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对辞趣(即语言文字本身的情趣)的有效利用。恰当地利用辞趣,就能使一个普通的词语成为一个富含韵味的诗歌化的词语。要恰当地利用辞趣,必须考虑到辞趣与题旨情境的关系问题。只有当词语所带有的特殊情味与作品的情感氛围或一定的语言环境相协调的时候,它才会显现出应有的韵味来。如果词语所带有的特殊情味与作品的整体情感氛围  相似文献   

2.
浅谈辞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望道先生曾指出:选用不同的词语,可以获得由该词表现出来的不同辞趣。笔者则进一步认为,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获得由语段表现出来的辞趣,而且是更丰富多彩的辞趣,即情趣、意趣、理趣、谐趣、和机趣。  相似文献   

3.
辞趣新说     
陈望道先生曾指出:选用不同的词语,可以获得由该词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辞趣。本文则进一步认为,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获得由语段表现出来的辞趣,而且是更丰富多彩的辞趣,即情趣、意趣、理趣、谐趣和机趣  相似文献   

4.
辞趣三论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有关辞趣的学说,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近30年,虽有少数学者对辞趣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对辞趣的有关问题,研究还较薄弱,认识也较模糊,甚至出现偏差。针对这一点,文章着重论述辞趣的界限、产生基础及辞趣中的音趣等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辞趣三论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有关辞趣的学说,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近30年,虽有少数学者对辞趣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对辞趣的有关问题,研究还较薄弱,认识也较模糊,甚至出现偏差。针对这一点,文章着重论述辞趣的界限、产生基础及辞趣中的音趣等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语言的辞趣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但是对于网络语言的修辞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辞趣方面较少涉及。本文主要从意趣、音趣、形趣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辞趣进行考察,以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运用网络语言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7.
8.
1以式代数例1计算:(37)10047322000088 315522000088.解令31004=a,51004=b,71004=c.原式=acac22 ((abcb))22=acac22((11 bb22))=ac·ac=1.例2计算:200920092200920082-200920102-2.解析观察到原式中的三个平方数的连续自然数,从而想到设参换元.设a=20092009,则原式=a2(a-1)2  相似文献   

9.
辞趣 ,是指语言在运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意义 ,它大致可以分为指称意义、描述意义、联想意义、形象意义和美学意义等五类 ,而每种辞格都会有自身侧重的辞趣。准确地掌握好辞格本身所体现出来的辞趣 ,并善于运用好各种辞格 ,将会极大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更好地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辞达说”是苏轼后期所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文论。“辞达”的说法源自孔子,但苏轼却做出了独特的发挥。他认为“辞”之“达”决非易事。一难难在时“物理”、“物之妙”和“已意”认识不易;二难难在已认识到,表达更为不易,非有高超的语言技巧不可。苏轼这一观点是针对王安石科举改革给文坛造成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有力地纠正了当时“千人一腔”的粗陋文风,有效地保证了宋代散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论述了孔子的“辞达”与“辞巧”观,认为“辞达”与“辞巧”具有辩证统一性,“达”与“巧”的对应关系是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之间的关系,最后文章还指出“修辞立其诚”是“辞达”与“辞巧”的大前提。  相似文献   

12.
13.
1.请在下式中的“·”处填上适当数字,使除式成立: 2.请你把1、9、8、3这四个数字分别填入下式的四个方框内。怎样填乘积最大?怎样填乘积最小? □□×□□=? 3.将1—9九个数码分成1、9、8、3与2、4、5,6、7、两组,并把它们分别填入下式两边,使等式成立: □□/□□=(○+○+○)/(○+○)。  相似文献   

14.
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因其景美、辞美、情真、趣浓而千古传诵,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青山翠谷之间赏其景秀。放眼望去,有全景,群山环绕滁州古城,诸峰青翠幽深,草丰树茂;有特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模糊到清晰,读书的人就与写文的人融合到一起去了。有声,山道盘旋,耳边水声潺潺作伴,哪儿还有疲劳?一个北“渐”字写尽水声由隐约到澎湃的变化和游客急欲一睹芳容的渴望;有形,一个“泻”字,赋予了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暗喻了游客“山行六七里”之后见到如烟似雨、如龙似蛟的山瀑时的…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诞生后,国内修辞学界做出不少从认知心理角度解释修辞现象的努力。主要以辞格研究为中心,对于积极修辞的另一版块——辞趣的认知心理机制较少有学者涉及。本文尝试用图形——背景理论解释辞趣的认知心理机制,认为辞趣同辞格一样也是把图形和背景调试到最佳角度的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辞的形貌”是陈望道在《修辞学发见》中提出来的,指的是利用书面语言的形貌特征进行修辞的问题,系修辞学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本文拟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研究。关于“辞的形貌”对作品的影响,至少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已经有了阐述,甚至专门阐述了如何注意字形的问题,其“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①,指注重形体、有选择地使用文字的手段,充分反映了刘勰对诉诸视觉的“辞的形貌”的重视,对后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早在本世纪40年代陈望道的《修辞学发见》就引用了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辞“学”     
~~辞“学”@蔡子君~~  相似文献   

18.
说“辞”     
《殽之战》一文中“使皇武子辞焉”的“辞”,课文释为“致辞”不妥.所谓致辞是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哀悼等的话.这与文中情节相抵牾.查“辞”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词解释有三:一、推辞,不接受;二、讲话,告诉;三、告别,文中的情节是:公元前630年郑国派烛之武说(?)秦军退兵,当时秦穆公不仅答应了郑的要求,而且又留下杞子等人带秦兵两千驻守郑国北  相似文献   

19.
“高四”辞     
唧唧复唧唧,岁岁徒苦辛。不闻欢笑声,惟闻吾叹息。问我何所思,问我何所忆。吾亦无所思,吾亦无所忆。昨日见张榜,吾已细搜寻。红榜千百张,张张无我名。心头如山压,泪水比黄莲。愿为它再战,重熬三百天。爬书山,涉题海,不上红榜不松弦。  相似文献   

20.
“一ぱなし”作为日语中的接尾辞,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本文中,以其所接的先行动词为调查对象,力图找出哪类动词常和“一ぱなし”连用,以期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