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茂驹、胡兆亮的《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地理学报》1998年第6期)一文所采用的分析样本值得商榷。该文说:“本文一律采用进士殿试第一名为分析样本。隋代文献中有关内容的记载基本缺失,故本文的研究时段始于唐,迄于清,不包括隋代。在这些朝代中又以统一王朝为基本分析对象,分裂时期地方政权所举行的科举考试,参考人员大多来自地方政权所辖范围之内,籍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不具备全国意义。”实际上是排除了辽、金、西夏诸国和五代时期的全部状元。这种思路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有明显的不严密处:北宋并非真正的“统一王朝”,它跟辽…  相似文献   

2.
一真 《成才之路》2011,(21):I0016-I0016
1.童生 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2.院试 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3.
每年的高考一结束,有一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就特别高,因为它寄托着很多家长和考生的愿望,这就是"金榜题名"。现在,只要是考生被大学录取就说是"金榜题  相似文献   

4.
科举考试一甲三名,即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天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到了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  相似文献   

5.
科举考试据说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古代文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出现的逸闻着实不少。  相似文献   

6.
大窘 《初中生》2011,(31):14-15
阅读背景:现在,很多人称高考第一名为状元,如"湖南省文科状元"、"北京市理科状元"等。这些叫法,到底合不合适呢?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它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这份  相似文献   

7.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2011,(11):14-15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它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  相似文献   

9.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第二级是乡试,第三级会试和殿试。当然参加院试考试之前,必须要取得童生资格。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读书观是有快乐的,只是这快乐不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三句很有名的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本本身真有这些东西吗?没有!古代科举考试使读书很苦很苦。但是一般人读出来之后,他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三个东西:“黄金屋”(那现在可能是别墅了);“千钟粟”,那就是吃的东西;还有“颜如玉”。综合起来看就是,  相似文献   

11.
12.
科举考试对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束缚主要表现在:科举考试目的以选拔政治人才为主,忽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始终处于十分不利的社会地位。科举考试导致“官本位”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促使人们纷纷涌向仕途。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和考试功能的局限排斥了职业技术方面的内容,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推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江湖夜雨十年灯,为的就是桃李春风一杯酒,如果能高中状元那是何等的荣誉!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鼎之首,亦别称鼎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不仅论述了贪污导致国家政权覆亡的历史规律,而且论述了贪污腐败怎样危害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论述了贪污败坏政风、政德,毒化社会风气,造成官员身败、名裂、家毁的严重性。这些论述内含丰厚而有益的政治文化底蕴,充满哲理。其中许多精华对我们今天的反贪工作和理论有借鉴作用,对为政者也有警示和自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龙吟:天资聪颖,一生好学,再加上多位名师指点,郑板桥后来终于成为了大师!在本讲中,黄玉峰老师将一一为我们引见多位大儒,他们不仅教给了郑板桥学识,更是在精神气质方面深深地影响了郑板桥。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但因家境贫寒,成才之路充满艰辛。他的读书经历,对我们不无借鉴之处。古人重家教,不过即使是父兄学问渊博,一般都要"延师而教"。但郑家饔飧难继,不得不由父亲立庵先生承担起慈父与严师的双重  相似文献   

16.
丁登花 《文教资料》2012,(19):87-88
作者通过梳理相关专著及论文,将近十年来古代图书分类的研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古代图书分类与古代学术之间的关系;二是研究古代图书分类自身的演进过程;三是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利用《中图法》或改良的四部分类法重新类分古籍。还对这三个方面研究的创新性和准确性作出了客观的评价。近十年古代图书分类研究综述能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界对于古代图书分类的研究现在已经进展到何地步,尚有何不足,仍有哪些领域未曾涉足可以继续发掘,这就是本文目的之所在,也是作者欣慰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个故事,俄国的罗蒙诺索夫小的时候,最希望得到一本书,他是渔民的儿子。白天,他跟父亲打鱼,晚上,躲在板棚里看书。有一天,罗蒙诺索夫和父亲在海上打鱼,忽然,一阵狂风,大海掀起了巨浪,船上的帆篷被吹落了,情况十分紧急。他不顾一切,沿着摇晃的桅杆爬上去,很快把吹落的帆篷扎结实了,渔船恢复了平稳。  相似文献   

18.
怯懦     
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她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  相似文献   

19.
考试源于我国古代选人用人的需要。无论是周代的乡举里选制,还是汉代的察举制,抑或始于隋代的科举制,考试都是选士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考试在选士中的作用经历了由无到有、由演配角到唱主角的过程。作为封建王朝选才任官的根本制度,科举制度兼具工具性和目的性。本研究在梳理考试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中,对科举制度的成功机理以及晚期科举考试丧失效度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年代,很多人都把科举考试当做是转变境遇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