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南档案》2005,(3):17-17
北京大学孙远志教授介绍,目前在东南亚各国,较为名的郑和寺庙有14座,相关传说有几十个。此外,与郑和有关的地名无数。传说中谈到郑和在海外的影响时,都突出,甚至夸大了郑和个人的作用。实际上,它反映了郑和船队,特别是数百年来中国移民将当时中国先进的化介绍给南洋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公元1405年,明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一支由200余艘船舶、2万多名官兵组成的庞大舰队,开始了七下西洋的壮举。可惜的是,关于郑和的公务档案已在明朝万历年间毁于兵部尚书刘大夏之手,郑和所乘“宝船”的真实面目后来变得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3.
张会超 《档案与建设》2005,(4):47-49,40
郑和原名马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世称“三保(宝)太监”,是举世闻名的大航海家。他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与副使王景弘等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这一盛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辉煌壮举。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各界纷纷开展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其中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是郑和航海图的问题。笔者不揣孤陋,试对郑和航海图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迎接“风凰”号单桅帆船胜利到达蒙巴萨,探寻郑和航海足迹,近日太仓市人民政府率团前往肯尼亚,参加“凤凰”号下西洋成功到达终点庆祝活动,档案局也积极参与到此次活动中,并征集到一些宝贵资料和照片。该局在肯尼亚不仅征集到“凤凰”号到达终点、海滩欢迎仪式、文艺晚会、勇士访谈等珍贵资料和照片,还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目睹了郑和航海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一、郑和下西洋的 起因和动机明朝初期以婆罗、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郑和七次出使航海都是走的西洋航线,到达的国家大都是西洋国家,所以人们称他的航行为"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成祖永乐皇帝信任的太监,人称"三保太监",佛家语音转为"三宝太监",因此"郑和下西洋"在史书上又称"三宝太监下西洋".  相似文献   

6.
太仓近举行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第三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各项活动。太仓档案人不辱使命,积极投身到航海节活动中做好档案业务指导,拍摄各类珍贵照片,征集整个活动的全部资料,提前介入.为筹办工作当好助手参谋。  相似文献   

7.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中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标志性事件。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而且也是世界航海史上气势恢弘的创举。随着海洋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的崛起,郑和下西洋引起世人极大关注。在2000年美国《生活周刊》举办的一次评选千年全球百位名人活动中,郑和在入选的6位中国人中居于首位。但令人惋惜的是,如今详细记载当年郑和七下西洋全过程的航海档案资  相似文献   

8.
“在波涛万顷之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之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一光耀灿烂之景象,就是郑和下西洋”(李约瑟语)。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舟师”2.8万余人七下西洋,完成了前所未有的海上壮举,开辟了一条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悔上丝绸之路”。然而,由于朝廷中出现了一帮“海禁派”,他们视功勋为弊政,销毁下西洋的文书档案,致使这一“明初盛事”被历史的迷雾蒙蔽。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到来之际,本文拟对关于郑和的金石档案及其价值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郑和航海图》的研究,对于填补中国古代档案史海图档案内容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对中外关于《郑和航海图》的研究,尤其是近几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概要阐释了《郑和航海图》的产生、特点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群 《档案与建设》2005,(2):24-25,50
2005年,是世界级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为了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这项纪念活动,作出“开展郑和下西洋纪念活动”的决定,并确定“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活动主题。2004年5月,“郑和文化论坛”在南京举行。中央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领导小组有关领导,江苏省、南京市有关领导,与郑和相关的地方云南晋宁、江苏太仓、福建长乐的代表,海军“郑和”舰代表,  相似文献   

11.
于民 《兰台世界》2011,(7):47-48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但这与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征服、航海的结果是开辟了新的商业航路的地理大发现有着本质区别。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是目的、结果和性质迥异的航海活动。  相似文献   

12.
郑和使东洋     
郑和是闻名世界的中国明代大航海家,他率领规模庞大的舟师船队不远万里,创造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如今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事了。在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前一年,这位伟大航海家还有过一次出使东洋日本的经历。“东洋”和“西洋”是中国古代的地理概念。根据香港学者陈存仁的研究,明朝以京城为中心,在京城之东的海洋为东洋,京城之西的海洋称西洋。日本属东洋,所以此次郑和出使日本没有被列入下西洋的范围,从而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3.
<正>(上接第9期第45页)郑和七下西洋扬国威名垂青史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人数众多,组织严密,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以军事组织形式进行编队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就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相似文献   

14.
王磊 《兰台世界》2017,(17):111-113
明朝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呈现衰落的趋势,而处于世界中心地位的中国,其影响力也有所动摇。明成祖为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宣扬本国国威,便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之长及规模之大在中国以往的航海中是空前的。郑和及其航海活动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对中国与亚洲、非洲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但这与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征服、航海的结果是开辟了新的商业航路的地理大发现有着本质区别。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是目的、结果和性质迥异的航海活动。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05,(8):46-46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范春歌重走郑和航线摄影展”6月29日至7月14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以及新闻界、文化界同仁和大批热心观众参加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启航驶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引起了海内外民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我国的权威媒体对此进行了高调的宣传报道。在长达几个月的众多护航报道中,涉及明代航海家郑和的内容普遍地、持续地、高频率地出现,郑和航海及与其有关的文化因素(以下简称郑和文化因素)成为护航报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正>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还读小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起过,感到无限自豪,郑和是个了不起的民族英雄!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位赫赫有名、至今令西方航海家赞叹不已的世界级大冒险家,与我们南华这块土地扯上了关系。在郑和年幼的时候,很有可能是被其父、也就是滇阳侯米里金寄养在我们镇南(今南华)一个郑姓的回族家庭,成为南华郑姓回族的养子,从4岁多到11岁这段时间里,有五  相似文献   

19.
《航海》1983年第5期载志诚同志的《郑和九下东西洋》,较详细地概述了郑和一生的远洋航行事迹,然而该文没把郑和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的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一带)之行统计进去。此次航行见于正史记载的就有三处: 《明成祖实录》卷一百二十八。二十二年正月甲辰,旧港故宣慰使施进卿之子济孙遣使丘彦成请袭父职,并言旧印为火所毁。上命济孙袭宣慰使,赐纱帽给花命带金织文绮袭衣银印,令中官郑和赉往给之。《明史·列传一百九十二·郑和传》: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郑)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  相似文献   

20.
王培 《传媒观察》2006,(6):47-48
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荣获2005年度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十佳”长片奖,今年五月又送评中国“金鹰奖”。南京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获得2006年度江苏省“金凤凰奖”一等奖。这两部反映同一题材的纪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