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的干预方案。方法:使用Review Manager 5.3对纳入的14篇中文文献,1371名受试者通过设置的5个调节变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影响效应量d=-1.09,锻炼时间(I2=91.3%)及干预周期(I2=84.0%)对运动干预和大学生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有高异质性;干预内容(I2=68.9%)、干预强度(I2=62.9%)对运动干预和大学生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存在中度异质性。结论:(1)运动干预可明显减缓大学生焦虑情绪;(2)相比其他运动,组合训练改善焦虑的效果最佳;(3)每次运动的锻炼30—60min、每周锻炼3次效果达到最优;(4)4—6周锻炼效果最明显;(5)中强度的干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运动处方与锻炼的心理效应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身体锻炼能够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它的心理效应受运动处方的影响。本文探讨了运动处方的4大要素与身体锻炼心理效应的关系,指出了将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焦虑症的运动处方设计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针对焦虑症的运动处方,并评价其疗效.方法: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组成针对焦虑症的运动处方,对37名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有焦虑症的大学生应用此运动处方进行8周练习,每周评价其焦虑程度.结果:8周后,所有37名学生焦虑水平均有下降,其中轻度焦虑的学生改善程度尤为显著.结论:应用减轻焦虑的运动处方能改善心态,减轻焦虑水平,达到对焦虑症的缓解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大众参与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锻炼能够降低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减少抑郁、焦虑症状,缓解认知功能衰退,提高生活质量。对心理障碍患者的运动干预不仅能直接减少抑郁、焦虑、恐怖等症状,促进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还能作为在常规疗法无效时减少症状的选择。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主要有3种途径:锻炼中的社会支持,锻炼中的积极体验以及锻炼导致的生理变化。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既对锻炼行为的坚持有促进作用,也能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支持,辅助个体解决心理与行为问题;锻炼中产生的积极体验如效能感、身体自我与自尊等能有效地帮助个体对抗抑郁、焦虑症状,促进心理健康;锻炼导致的生理变化与抗抑郁药效果类似。锻炼体验概念的整合、锻炼的作用、身心研究的交叉融合以及锻炼方案制定中的群体差异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若在实践中将运动干预作为心理疗法,则还需要对运动干预的作用范围(心理障碍类型)、效果(对患者有哪些方面的改善)及机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改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1.研究目的设计针对焦虑症的运动处方,并评价其疗效。2.研究对象其评价标准为:焦虑总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者为轻度,61~70者为中度,70以上者是重度焦虑。在对554名在校大二女生进行评测后,将焦虑总分大于50分的37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轻度焦虑25人,中度焦虑12人,未发现重度焦虑。3.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组成针对焦虑症的运动处方,对37名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有焦虑症的大学生应用此运动处方进行8周练习,每周评价其焦虑程度。4.讨论和建议A型行为包括“时间紧迫感”以及“过分的竞争和敌意”两个核心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元分析方法综合定量地评价音乐对体能表现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运用音乐辅助体育运动和训练提供更准确的指导。方法 运用R4.0.4软件对70篇中英文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由于国内外研究在研究方法、干预周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英文文献的数目远多于中文文献,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主效应、异质性、发表偏差检验,并仅对英文文献进行调节效应检验和元回归分析。结果 (1)主效应检验显示,音乐对体能表现的影响效应量(g=0.418)达到显著水平,为中等效应。(2)调节效应检验显示,音乐对速度(g=0.343)、耐力(g=0.274)、力量(g=0.192)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对灵敏(g=-0.189)的影响不显著;音乐节奏的调节效应显著,快节奏音乐对体能表现的促进作用显著优于慢节奏音乐;运动类型、音乐选择方式、音乐应用方式、音乐干预周期、运动专业程度的调节效应不显著。(3)元回归分析显示,运动者年龄的回归结果显著,在30岁范围内,随着年龄增加,音乐对体能表现的促进作用呈上升趋势,而女性占比的回归结果不显著。结论 快节奏音乐对速度、耐力和力量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建议在针对力量、耐力、速度的...  相似文献   

7.
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使用锻炼感觉量表(ETI)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等研究工具,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旨在研究个体参与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为了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强的运动愉快感,应合理安排与选择运动强度,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锻炼感觉量表 (EFI)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研究工具 ,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 ,旨在研究中、小学生参与不同项目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年龄、性别的中小学生参与不同项目锻炼的心理效应和运动愉快感存在差异。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学生身心矛盾 ,增强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步行锻炼对更年期焦虑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观察步行锻炼对更年期焦虑症患者焦虑水平的影响和步行锻炼对更年期焦虑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对41例更年期焦虑症患者每天进行30 min以上的匀速步行锻炼,持续2个月,同时给予药物治疗。40例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于开始步行锻炼和药物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1周内,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水平评定分析,采用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评定其生活质量。结果表明:两组HAMA评分均下降,但步行锻炼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后步行锻炼组SF-36大部分项目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MH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BP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短期步行锻炼能显著改善更年期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运动锻炼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干预效果,探索可能产生较大干预效应的运动方案。结果表明:(1)运动锻炼对产妇抑郁呈大效应量干预效果;(2)运动内容对产妇抑郁的干预效应量依次为有氧运动、组合练习、抗阻练习;(3)单次干预时长对产妇抑郁的干预效应量分别为30~40 min亚组、60 min亚组;(4)4-5次/周的干预频率对产妇抑郁的干预效应量最大,且干预效应随干预频率减少而减少;(5)持续3-4周至24周的运动锻炼均对产后抑郁产生了良好干预效应,12周左右运动锻炼的干预效应最好;(6)练习形式对产妇抑郁的干预效应量依次为集体练习、个人练习。结论:(1)运动锻炼能有效改善产后抑郁症状,产后运动可能优于产前运动干预效果;集体锻炼可能优于个人锻炼干预效果;(2)每周锻炼4-5次、每次锻炼持续30~40 min左右、共持续12周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更有可能获得改善产后抑郁的理想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使用锻炼感觉量表(EFI),研究中、小学生参与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小学生适宜参与中、小强度锻炼,且性别差异不大;中学生参与大、中强度锻炼更能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大的运动愉快感,且男生相对于女生更喜爱参与大强度锻炼.研究指出:就大众健身锻炼而言,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为了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强的运动愉快感,应合理安排与选择运动强度,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情绪稳定性量表(ESSV3.0)等研究工具,对山西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2)锻炼人群和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3)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体育锻炼;4)不同项群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体育锻炼是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有氧锻炼负荷强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吕晓昌 《体育学刊》2003,10(1):43-46
选取年龄在10.15岁儿童,共计320人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儿童参与不同强度的有氧锻炼,对照组儿童在实验中以常规教学或自习课为主。实验前、后分别用MHT测量儿童的心理健康,并用EFI测量儿童的锻炼感觉和运动愉快感。结果表明:(1)实验组儿童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显性差异(除低年级儿童大强度组外);对照组儿童则没有显性变化。(2)低年级儿童参与中、小强度的有氧锻炼与参与大强度的有氧锻炼存在锻炼心理效应和运动愉快感的显性差异;高年级儿童参与大、中强度的有氧锻炼与小强度的有氧锻炼存在锻炼心理效应和运动愉快感的显性差异。(3)低年级儿童参与不同强度的有氧锻炼没有性别差异;高年级儿童参与不同强度的有氧锻炼存在锻炼心理效应的显性的性别差异。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参与适宜强度的有氧锻炼有助于增强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科学》2017,(5):96-108
目的:了解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周期对不同年龄人群Pz点P300潜伏期以及波幅的总体影响趋势及差异。方法:根据国际共识性指南(Prisma原则),运用Review5.3对符合标准的中文文献12篇,外文文献9篇,共34组数据进行元分析,自变量为体育锻炼,因变量为Pz点P300潜伏期以及波幅,分析指标包括效果量、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发表偏倚等,并进行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周期及不同年龄人群的亚组分析。结果:(1)P300的波幅效应值d=0.93,潜伏期效应值d=-0.94,都达到了大效应值,且P值均小于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通过亚组分析发现,老年人P300的波幅效应值d=1.87,潜伏期效应值d=-1.40,P值均小于0.01;青年人P300的波幅效应值d=0.50,潜伏期效应值d=-0.72,P值均小于0.01,效应量独立样本T检验P值分别为0.001、0.038,均有统计学意义,波幅Qb值为1.41,P<0.01。(3)7周以上锻炼P300的波幅效应值d=1.25,潜伏期效应值d=-1.35,P值均小于0.01;7周及7周以下P300的波幅效应值d=0.76,潜伏期效应值d=-0.67,P值均小于0.01,效应量独立样本T检验P值分别为0.039、0.034,均有统计学意义。(4)休闲体育类项目P300的波幅效应值d=0.59,潜伏期效应值d=-1.02,P值均小于0.01;体能类项目P300的波幅效应值d=1.22,潜伏期效应值d=-0.88,P值均小于0.01。结论:(1)体育锻炼对P300影响较大,对认知功能的改善起到较好的作用.(2)相比于青年人,体育锻炼对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效果更加明显。(3)无论年龄或者运动方式,坚持七周以上的锻炼周期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七周以下的锻炼周期。(4)无论采取体能类运动项目还是休闲体育类项目,对改善认知功能均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休闲类项目对潜伏期改善效果较好,在波幅上体能类项目的改善效果优于休闲类项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运动认知、情绪及竞技水平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79名国家现役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运动认知和情绪对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且具有典型的预测效应,其中,运动认知对竞技水平还存在显著的间接性影响(0.241),情绪成为一个重要的调节变量。同时,在对运动认知和情绪对竞技水平的各路径分析中,仅社会期待焦虑未呈现显著性,其他各维度均表现出显著性的作用。为此,建议重视竞技运动中运动认知和情绪的作用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将认知和情绪作为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预测和控制变量。  相似文献   

16.
多维焦虑理论认为认知和躯体焦虑对运动成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这个理论,运动员在赛前具有较高的认知焦虑水平或躯体焦虑水平出现极端值(过高或过低)或自信心较低时,他们将取得较差的运动成绩.先前的研究还认为焦虑与运动成绩间的关系还取决于所要完成动作的特点.不同的运动技能有各自最佳的焦虑水平.总的来说,焦虑水平较高有利于完成体力消耗较大的运动项目.而焦虑水平较低时,则有利于完成精确类项目.就乒乓球项目而言,它既需要体力又需要精确性,因此,本研究调查分析了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与运动成绩间的关系.研究对象3 6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男、女运动员各1 8名,平均年龄为12.28±0.74岁.研究方法采用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I-2C).让运动员在参加地区赛第一场比赛的赛前30分填写问卷.研究结果认知状态焦虑水平不能用来预测运动员的成绩.获胜运动员和失利运动员赛前的躯体状态焦虑和自信心没有差异.这表明本研究没有支持多维焦虑理论的假设,或许是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比运动员的焦虑水平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更大.因此,如果运动员的个人特点与他们的技术风格相适应,不同焦虑水平的运动员都可能取得好成绩.  相似文献   

17.
选取大一、大二两年级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参加8周每周2次的有氧健身操锻炼。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通过自制情感体验量表,对实验过程中主试的情感体验进行测查;来研究有氧健身操锻炼的心理效应。结果表明,大学生心境状态在“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偏执、敌对和精神病性”6项中得分明显优于实验前,有氧健身操锻炼对临沂师范学院大一、大二年级女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效应,对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竞技运动比赛中的观众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众效应作为一种现象,早就引起注意并且给予研究。但是涉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复杂性,以及引起这种复杂性的因素的研究不多,本文就这些方面展开论述。认为观众效应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它的性质受运动项目的性质、主场和客场因素、观众的专业水平、观众与运动员的关系、观众的数量、观众的性别、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技能水平、比赛经验、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水平、内外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相对年龄效应对运动员选材与发展影响的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元分析法,运用比值比和随机效应模型确定相对年龄效应对运动员选材与发展的总体影响和调节变量。结果显示: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相对年龄效应盛行,其强度是以较小的效应量明显存在运动选材与发展的结构制度中,并伴随相对年龄差异的增加,危险度呈线性增长。年龄分类、技术水平、运动项目是风险度的主要调节变量,具体表现在高度流行的集体球类运动项目、半职业水平和青少年男性中存在相对年龄效应不平等最大强度的危险性。研究者应深入理解放大和缩小相对年龄效应的机制,对实践过程进行调控和评估,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平等的运动现象。  相似文献   

20.
考察职校学生抑郁、焦虑情绪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的状况。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和体育锻炼调查问卷,对大一、大二、大三以及五年一贯制的3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10.0 FOR WINDOWS系统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抑郁或有焦虑或既有抑郁又有焦虑情绪的高职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和活动。存在抑郁或焦虑症状或两者皆有学生的体育锻炼总分明显低于不存在这些症状的学生,这一趋势不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提示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而且体育锻炼高分的学生具有低的抑郁、焦虑分,体育锻炼低分的学生具有高的抑郁、焦虑分。这说明学生的体育锻炼状况影响着情绪问题的发生,同时情绪问题也影响着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和态度。而且,抑郁和焦虑情绪与体育锻炼有显著的负相关,这种相关在职高生中不受性别倾向和年级的影响。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体育锻炼对抑郁(F=19.210,P=0.000)和焦虑(F=12.078,P=0.000)都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一周锻炼天数、锻炼持续时间、运动意愿均进入了焦虑的回归方程;一周锻炼天数、锻炼持续时间、运动目的、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