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海安县实验小学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薛老师的课堂平实而不失精巧,本真而不含伪饰,让听者如饮一杯清醇的碧螺春,香在嘴里,留在心间。这里,我选几个出现在课堂上的细节,谈谈这些细节带给我的一些启示和思考。“他读对了一半”在《爷爷的芦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薛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闸、踩、眬”三个字,请一位同学读这三个字时,学生将“闸”读成了“jiá”,薛老师并没有简单的“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而是这样做的:“这个字念‘jiá’,为什么这么念呢?”“因为它里面有一个‘字甲’。”“他读对了一半‘,闸’里面这…  相似文献   

2.
通过质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质疑毕竟是手段 ,解疑才是目的。因此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 ,自己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能解疑呢 ?一、引发争论 ,解决疑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争论 ,在学辩中得出结论。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 ,有一位学生提出 :“读了课文 ,我认为 10万支箭应该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 ,为什么题目偏用‘借’字 ?”这个问题挺有见地 ,我趁机引导 :“是啊 ,题目为什么要说‘借’呢 ?题目出错了吗 ?现在老师请同意‘…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听了一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课堂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爽’字,你认为这个字该怎么写呢?”老师的话刚讲完,学生就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查字典,有的翻开语文书,在书中寻找答案,有的用小手比画着,有的用笔在纸上练写着……不一会儿,学生的小手陆续举了起来。“老师,我知道了‘爽’是这样写的。(学生按笔顺书写爽字)”老师进一步问道:“你怎么知道是这样写呢?”“因为,我们书中就是这样写的。”学生十分肯  相似文献   

4.
我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对“他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一句中“他”的用法提出异议,他说:“乌鸦是鸟,应该用‘它’,为什么这里用单人‘他’?”我听后高兴地说:“是啊,为什么这里用‘他’呢?谁能回答?”于是,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有的说:“这里是把乌鸦当作人来写,所以用‘他’.”有的说:“因为书  相似文献   

5.
打小读书,老师就形象地教我们不要把“染”字右上方的“九”写成了“丸”——“好好的一块布,被一点墨给糟蹋了。”直到今天,这印象记忆犹新。几十年后,当我教学生识这个字时,如法炮制,效果虽不错,却总觉得如此“水煮”,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便查找资料,寻求另外的突破方法。原来,“染”字从水,杂声。一说从木、从水、从九。会意。古染料多来源于植物,故从木;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故从水;染须反复进行,故从九。本义:使布帛等物着色。我根据“染”字的来历教学生,学生兴味盎然,不仅没有出现写错的情况,还对汉字的形成规律有了深刻…  相似文献   

6.
赵龙 《师道》2006,(6):38-39
最近,我在海安县实验小学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薛老师的课堂平实而不失精巧,本真而不虚伪,让听者如饮一杯清醇的碧螺春,香在嘴里,留在心间。在此,我选了几个在当时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并谈谈这些细节带给我的启示和思考。“他读对了一半”在《爷爷的芦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薛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闸、踩、”,并请了一位学生来读,学生将“闸”读成了“j iá”,薛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而是这样做的:“这个字念‘j iá’,为什么这么念呢?”“因为它里面有一个字‘甲’。”“他读对了一半,‘闸…  相似文献   

7.
善教者得法     
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教,会给学生留下不同的印象。有的教学使学生觉得如乘轻舟,一路顺风;有的教学使学生感到如入深山,举足艰难。善教者,得法,省时省力,“事半功倍”;不善教者,不得法,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如在识字教学中,“染”字易写错,难理解。  相似文献   

8.
上课铃一响,老师带着四杯“水”(表面上看不出差别),含笑走进教室。一开始,老师宣布:“同学们,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猜谜游戏,像快乐大本营节目一样,先请四位‘嘉宾’上台来尝一尝老师带来的四杯‘水’,大家观察他们的表情,猜一猜他们喝到的是什么水。”同学们兴趣极高,纷纷举手愿做“嘉宾”,老师选取四位积极分子,每人发一杯“水”,示意他们喝一小口,喝后根据味道作出表情。有的学生可能故意夸张,做鬼脸。之后,同学们猜测他们喝的“水”一样吗?不一样的话,水里放了点什么呢?不一样的味道为什么表面上看起来一样呢?学生发表看法后,再让“嘉宾…  相似文献   

9.
就两位教师教学"染"字的情况而言,如果单看这一个字的教学效果,当然是第一位老师更有效一些:好好的一块布,不要被一点墨给糟蹋了,说得简洁明了,也富有童趣. 但是笔者认为,识字教学不能只看一个字的教学效果,也不能只把眼光囿于教孩子记住某个字的字形,而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识字、记字的能力.还是以"染"字为例,孩子为什么容易把这个字写错?主要原因就在于与"染"字结构相似的字如"梁""粱"等,其右上部分的"九"都有点,这对学生的记忆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丸"这个部件也经常出现在一些汉字中,如"熟""执""热"等,这些字中的"九"为什么要加点呢?自然又给孩子的记忆增加了难度."一点墨水"的故事教孩子把"染"字记住了,那以后碰到那些要加点的字该怎么办呢?又该怎么给每一个汉字编上一个有趣又好记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0.
一、问字“老师,‘恐惧’这两个字怎么写?”一位老师在操场上匆匆走过,一位学生追在后面问。“就是‘恐怕’的‘恐’,‘工具’的‘具’加个竖心旁。”“老师,‘恐惧’两个字怎么写?”在另一个场合,又一位学生问。“‘巩固’的‘巩’加个心字底就是‘恐’,‘惧’就是‘具体’的‘具’加个竖心旁……”这是笔者有意安排学生做的一次“问字”游戏。在教师潜意识主导下,“脱口而出”回答学生。从学校领导,教研员,语文、数学等不同专业与岗位的十多位老师的回答,只有两次的答案里有“恐龙”的“恐”。答案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但“‘恐龙’的‘恐’,…  相似文献   

11.
一、念顺口溜。如教“左、右”时,教学生念“小朋友,靠右走,右字下边是个‘口’”;“小朋友,要记清,左字下边是个‘工’”。教“处”字时,教学生念“半个多,腿伸长,一竖一点坐腿上”。教“高”字时,编出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教“蒜”字时,教学生念“二小二小,头上长草”。教“碧”字时,教学生念“王大娘,白衣裳,坐在石头上”。学生念顺口溜学生字,记住了字音、字形,有的连同字义也理解了。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上,老师教大家学习“翠”字。“小朋友,怎样记住‘翠’这个字呢?”翟小平站  相似文献   

13.
开心QQ糖     
为什么魏同学打电话给何同学,何同学不在家。于是,他妈妈接电话:“喂!他不在家,请问你贵姓呀?”魏同学:“我姓魏。”何妈妈:“魏什么?”魏同学:“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因为我爸爸姓魏,所以我就跟着姓魏了。” 一根鱼骨头老师:“我们人体中共有大小206根骨头。”学生:“我有207根。”老师:“你怎么会多一根呢?”学生:“今天早晨我吃下一根鱼骨头。” 靠山学生:“老师,你把我的名字写错了。”老师:“没错啊!”学生:“我是‘峰’,你写成‘峯’了。”老师:“这俩字可通用。”学生:“可我爷爷说,那样我才会有靠山。” 做好事课堂上,老师正在表扬做…  相似文献   

14.
有位实习生在进行二年级归类识字教学时,学生提问:“老师说‘胜’字是形声字,那么这个‘月’旁与‘胜’有什么关系呢?”实习生一时给难住了。他先提问了几个学生,请他们回答,自己则稳定了情绪,思考了一下,然后说:“这个‘胜’字是说古代的人角斗时取得了胜利。角斗时人与人要接触,所以就用‘月’字旁,因为‘月’就是指的‘肉’。”同学们似乎懂了,都点着头。但这答案正确吗? “胜”字作为“胜利”的“胜”,实际上是汉字简化的结果。“胜”原写作“勝”,确实是个形声字,但它的形旁不是“月”,而是“力”;它的声旁不是“生”,而是“朕”。“(?)”的本义是“(?)任”,“凡能举之,能克之,皆曰勝。”要“勝”,当然要用“力”,所以用“力”做形旁。  相似文献   

15.
说因动     
一次,有几个学生就“恢复疲劳”一词问我:“老师,既然是‘疲劳’了,就应该消除,可为什么还要‘恢复’呢?”其实,有这种疑问的人又何止这几个呢?究其原因,在于不懂“因动”这一语法现象。关于因动,中学语文课本和教参都没有介绍,其他的文字资料也很少提到,有的即使提到,也未作详细的研究,致使一些人,特别是有的学生,对它不甚了了。  相似文献   

16.
听一位教师教《鸬鹚》(六年制九册)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作者写渔人赶鸬鹚下水的动作,用的是“抹”字,为什么不用“赶”呢?  相似文献   

17.
审题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领会题意,作起文章来能围绕中心,选材恰当。第一篇作文命题是《大雨中》。这个题目的是根据暑假期间本地区连降大雨的实际情况拟定的。出题后,我就问:“对这个题目要特别注意哪个字?”开始有个学生回答:“要特别注意‘大’字。”我又问“有不同意见吗?”第二个学生回答:“我以为要抓紧‘中’字。”“为什么要抓紧‘中’字呢?”我立刻追问。“这个题目指明要我们写的是下大雨的时候发生的事。不写大雨以前,也不写大雨之后,才符合‘中’字的意思。”学生回答得很好,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于是我又问:“大雨中的事很多,写哪一些才有意义呢?”学生稍加思索后,相继发言了。有的说:“要着重写大雨中干部帮助社员克服困难。”有的说:“要写社员和大雨作斗  相似文献   

18.
一天,山羊老师把小熊叫到办公室,指着句子“西瓜像蜜一样甜”对它说:“这里的‘象’字你写错了,应该写成‘像’字。”“为什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小熊摸摸脑袋,满脸不解地问。山羊老师说:“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都念‘xiànɡ’,可是不一样的地方多着呢。你再看看,哪儿不一样?”小熊仔细一瞧说:“字形不一样,‘像’字多了一个单人旁。”山羊老师说:“对!可是最重要的是使用方法不一样。我教你一首儿歌吧:‘像’和‘像’,都念‘xiànɡ’,使用方法不一样。形态样子要写‘象’,景象、气象和印象;相似比喻要写‘像’,眉毛弯弯像月亮。”小熊…  相似文献   

19.
吊死鬼     
妹妹不认识“槐”字,便去问哥哥。妹妹:“哥哥,这个念什么?”哥哥:“这念‘鬼’。”妹妹:“老师教我的‘鬼’字没有‘木’字旁。”哥哥:“这是树上的吊死鬼。”吊死鬼@黄秋薇!530318广西横县峦城镇西亭街20号  相似文献   

20.
标点符号能辅助语言文字来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实践中,教师如重视标点符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于无字处见深浅”。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瀑布》最后一句“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了句子意思,然后指导朗读,问道:“大家看看,‘烟’和‘雾’字后面用了什么标点符号?”学生齐答:“逗号。”“能不能把逗号换成顿号?为什么?”这一问,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的说,能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