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先秦儒家治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思想为孔子所创立 ,中经孟子的发展 ,荀况集大成。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 ;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 ;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他们治国思想之间的承继关系基本反映了先秦儒家治国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对秦汉以后封建正统治国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道”是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怛“道”的含义在儒道哲学中有很大的差异。从“道”的明晰性与模糊性、主体性与本体性、人文性与超越性等方面对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进行比较辨析,以便准确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哲学问题、深刻把握整个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3.
整体又谓之"统体"、"一体",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中的一个重点,儒、道两家对于整体思维的应用可谓淋漓尽致,各有千秋,从儒家的"三才之道"到道家的"道"这个核心概念,无处不渗透着整体思维方式;儒道两家之间在整体思维方式上也有相互借鉴、发展乃至继承的关系,同时儒道两家各自的整体观对于现今的集体观、天命观等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学术空气最宽松、最活跃的时期,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也极为丰富,提出了许多音乐美学范畴的重要命题。音乐美学思想最为丰富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是以礼为本,以“中和”为准则,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审美准则。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儒家维护"礼治",提倡"德治";法家强调用法来规范和衡量人们的行为,即"法治"。儒家和法家所代表的政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治国方略的两个方向,并形成了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两个传统。德治与法治虽然不同,但两者绝非对立,在经过历代儒家和法家学者的补充和发展后,礼法结合成为西汉的治国之道,并被后世王朝所沿用。离开了儒法两者的互补,就无法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社会治国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化史上,刘勰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但从他的艺理论作中又明显地显示出道家的思想,却又与道家思想有着一家的差异性,因而他的美学思想是儒道美学思想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法两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思想根源不同,在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和历史观的差异,是其"礼治"、"德治"、"人治"与"法治"治国方略之争的理论前提.剖析儒法两家不同的治国方略和法律思想,对于我们贯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现代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思想是绵亘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先秦儒道两家都讲天人合一,且都把天与人的和谐统一看作二者关系的最高境界.而两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理解的不同之处大致在以下四个方面:1.“天“与“人“的看法;2.“天“与“人“的结合点;3.“天人合一“的途径;4.“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略论儒道两家境界哲学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两家都以提升人的心灵境界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都是境界哲学。但两家的具体观点既有差异,又有相通之处,后者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国语》记载了楚人关于治国的各种思想,这些思想都是楚人针对具体的人与事而阐述出来的。根据《国语》的相关记载,文章探讨了楚人的治国思想相关问题,包括与君权神授密切相关的天人相通思想、如何培养和教育君主以及太子成为合格治国者的思想、君主个人素质好坏与治理国家好坏之关系的思想、治理国家对高级官员的严格要求的思想、治理国家的人才应如何辨析的思想,以及在发动战争时国家应做怎样的准备的思想。这些丰富的治国思想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陈迹,但在今天对于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仍是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儒道文化长期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道文化的和谐美好的社会理想、多重维度的人文关怀、牺牲奉献的群本位意识三大契合点,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道文化的现代化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升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引领力和对人民群众的感召力,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被中国人民所认同、接受和信仰。  相似文献   

12.
废名以其佛缘禅趣知名于现代文坛。然而,深入考察他一生的生活和创作后不难发现,废名的思想其实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过程。废名早期的思想相对简单,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较为明显,既积极投身社会、热心社会改革.也怀恋小国寡民中的古朴生活。他早期的思想中透露了后来思想转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道两家均从自身的哲学观点出发,对水作了精微的阐释。儒家以水喻君子之德,道家以水喻道。道家认为水的本质特性是"柔弱",道家主张柔弱胜刚强,因此对于水的形态则偏重于静态。儒家则崇尚水之流动,从水的流动中来展示君子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4.
仔细考察魏晋时期道教重要人物葛洪的思想体系,我们既可看到其以道为本的坚定倾向,又可看到其内心深处解不开的儒家情结。本通过葛洪道本儒末、尊道贵儒、孔、老皆圣、评道扬儒、成仙之途等思想主张及其理论活动,对葛洪思想体系中的道儒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儒道思想廉洁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服务现阶段廉洁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出发,侧重于挖掘儒道思想中与廉洁密切相关的观点、内容,研究分析其廉洁价值。在介绍儒道思想廉洁观的基础上,运用其观点透析当前廉洁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弊病、困惑,并重点从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分析了儒道廉洁思想的现实启示;结合梅州市近年来开展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6.
早期全真教的基本教理教义中,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在自我修持上,全真宗师有着德识双馨的克己追求,注重学识与德行的提升与内省;在积行累功中,有着普济众生的行为践行,展现出兼济天下的仁者情怀;在伦理参悟上,倡导忠孝人伦,主张忠孝亦是修行的修持观,体现了全真对儒家伦理纲常的深层认同与吸纳。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让位于玄、佛、道,退居次位,而一直在民间流传的道教流向社会上层,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表面上看儒学丧失“独尊”地位,实际上,道教之所以能够得以登上政治舞台,是借助引儒入道的方式进行改革才得以实现的。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儒学在神仙思想、戒规戒律、道教改革和道士心态等方面影响着道教,而其原因主要在于原始道教发展出现危机、道教信徒构成的转变以及夷夏之争的促使。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演义》是在儒道互补发展到宋明道学阶段完成的,大致可将其中的儒道互补思想分为天人关系、人生哲学和人格建构、社会风尚、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它所体现的文化意蕴不是没有思想基础的,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儒、道和佛分别形成的自然生态观,恰好构成一种相异而互补的格局:就有机世界整体的具体关联方式而言,儒家依靠伦理学上的“亲亲仁民而爱物”,道家立足于宇宙论角度的“道通为一”,佛教则基于宗教学上的“缘起”理论和佛性观。就“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位置而言,人的地位在儒家思想中最高,相比于其他物种“最为天下贵”,在道家思想中则与其他物种完全平等,不具有任何优越性,在佛教思想中最为低下,人的肉身已不具现实价值。就具体的生态实践而言,儒家从“贵人贱物”的角度出发,主张有节制的利用自然,道家立足于“道法自然”的宗旨,要求完全无为的纯任自然,佛教则出于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和对“业报轮回”的敬畏,主张积极的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