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除自然产生的音乐外,一切音乐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个爱好音乐的人可以将音乐的主观性发挥到他可以做到的最大限度,甚至无限度的发挥,而在一些不愿意接受主观、力求客观的人眼中,主观仅仅是自由而已,其实无论是力求主观的人还是力求客观的人都逃脱不掉它的对立面,将主观做到极致的人,在音乐的发展上也受到了局限,此时便有了客观的因素;力求客观的人就是力求不需要自由不需要局限,而这恰恰就是他们所要求的自由,所以音乐离不开主观也离不开客观,一切除自然音乐外的音乐都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言论     
<正>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一样,有呼也有吸:灵魂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送回给人家。人与人之间要没有这点美妙的关系,心就没有了生机:它缺少空气,它会受难,枯萎。——[法]巴尔扎克真正酷爱自由的人并不奔赴已有自由的地方,他们要在没有自由或失去自由的地方创造自由,夺回自由。——巴金你可以拥有一切,但不能同  相似文献   

3.
教育并不是让人去出席教育的场合.它必须是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当中,与教育情境发生有机的联系,这种教育才有发展的意义。而这一切能够发生的前提便是。我是自己灵与肉的主人”。自由和谐的心灵才是每个人真正的主宰。外在的钳制都不俄真正主宰一个人,左右一个人的行动,创造出行动的精确与完美。自由,余裕,纯净,恬静,才是进入完美台孽造境界的最佳心境.才有可能在敦育教学中制造“正布克现象”。  相似文献   

4.
卡莉的礼物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神秘世界.这世界既有它最美好的时光,也有它最可怕的瞬间.可是这一切都不会为我们所知悉。——叶甫图申柯[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切职业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师这一职业也不例外,只是它有它的特殊性。因为教师是把学生培养成材,通过学生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的,所以是为他人的。 在旧社会,从形式上看,教师处于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之外,他不剥削人,也不被人剥削,因此,把教师称为自由职业。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总是利用他们掌握的国家机器,垄断知识,垄断教育事业,为教育制定方针和政策,规定教育的目的、制度,选择教育的内容等。因而教师的职业和剥削阶级不能绝对说没有联系,自由何在?自由只是形式上的自由,而内容上是不自由的。因此,一切“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据说在这个或那个地区里,有一些人千方百计地企图摧毁联邦,甚至不异利用一切借口非达此目的不可。对此我不置可否。但若事情果真如此,那么我是不屑于和他们对话的。可是,对于那些真正热爱联邦的人们,我难道能够保持沉默吗?这会毁灭我们的国家组织,连同它的一切利益、全部历史和  相似文献   

7.
记得有位西哲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当一个人诉说着自己不自由的时候,他是自由的;因为一个真正不自由的人,他是连不自由也无法言说的。同样,今天我在这里呼吁多给教师一点人文关怀的时候,我正深深体味着一名教师所得到的较之昔日大为提高了的种种物质待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  相似文献   

8.
记得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当一个人诉说着自己不自由的时候,他是自由的,因为一个真正不自由的人,他是连不自由也无法言说的.同样,今天我们呼吁多给教师一点人文关怀的时候,我正深深体味着一名教师所得到的较之昔日大为提高了的种种物质上的待遇.然而仅仅是经济地位的提高和生活状况的改善还远远不够,他们还有必要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教育并不是让人去出席教育的场合,它必须是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当中,与教育情境发生有机的联系,这种教育才有发展的意义。而这一切能够发生的前提便是"我是自己灵与肉的主人"。自由和谐的心灵才是每个人真正的主宰。外在的钳制都不能真正主宰一个人,左右一个人的行动,创造出行动的精确与完美。自由,余裕,纯净,恬静,才是进入完美创造境界的最佳心境,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制造"正布克现象"。  相似文献   

10.
高校在处分违纪学生时,自由裁量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客观性,但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自由裁量权也容易被滥用,而且自由裁量不能成为任意裁量,因此必须加强对自由裁量权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使自由裁量权得到合理公正的行使。  相似文献   

11.
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也是放风筝的好日子。我兴高采烈地拿着风筝去放,起初还挺顺利的,风筝飞得很高很高。不知怎的,风筝线断了,风筝随风飘走了。风筝会飞到哪去呢?去北方,去大海,去草原都是有可能的,它是多么的自由啊!我多么希望也能这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任何压力,随心所欲。风筝不愿线来牵着它,受人控制,它只想凭着自己的力量来创造一切。我也一样,不希望整日受着作业的束缚,承受着无数的压力。我多么想抛弃作业,进入一个无烦恼、无压力、充满欢乐的世界。可是,如果没有这些作铺垫的话,它能成功吗?风筝如果没有人…  相似文献   

12.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他主义道德虽然坚持了无私利他 ,鼓舞了人们无私奉献的至善热忱 ,却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抛弃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原则 ,而以无私利他要求人的一切行为。这样 ,一方面 ,它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便最为严重 :它侵犯、否定每个人的一切目的利己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最为缓慢 ,因为它否定目的利己、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堵塞了人们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利他主义道德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最小的道德 ,因而也就是最为恶劣的道德。反之 ,利己主义道德否定、反对无私利他、自我牺牲 ,而把利己不损人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因此 ,一方面 ,利己主义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较为轻微 :它仅仅侵犯、否定每个人的损人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又颇为迅速 ,因为它肯定为己利他 ,肯定一切利己不损人的行为 ,鼓励一切有利社会和他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开放了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利己主义道德便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较大的道德 ,因而也就是较为优良的道德  相似文献   

13.
构建开放性探究式综合化的有效德育课程,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德性基础、学力基础、心智基础。多年来如东中学倡导和组织、实践与运行的各项德育活动,形成了传承久远、与时俱进、坚持不懈的开放式、探究性、综合性德育课程,使同学得到应有的自由、自信、自爱,人也真正成为人,成为真正的人,有效德育也成为真正的理想教育。  相似文献   

14.
构建开放性探究式综合化的有效德育课程,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德性基础、学力基础、心智基础。多年来如东中学倡导和组织、实践与运行的各项德育活动,形成了传承久远、与时俱进、坚持不懈的开放式、探究性、综合性德育课程,使同学得到应有的自由、自信、自爱,人也真正成为人,成为真正的人,有效德育也成为真正的理想教育。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常常把每周一称作"黑色星期一",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相对于双休日两天吃、玩都很自由,周一上班后的生活自然便是"黑色"了。是的,上班有上班的规则,须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规章制度,还有国家的法律法规(如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也得遵守,自然感受到的是不自由。于是,同事之间会诉说自己的"不自由"。其实,自由与否还真不是绝对的。有哲人说:"当一个人诉说着自己不自由的时候,他是自由的,因为一个真正不自由的人,他是连不自由也无法言说的。"  相似文献   

16.
老电话     
现在回忆起来对我而言那仍然是件不可能的事,说出来甚至连我都无法相信那是真正发生过的,然而那又确确实实发生在我身边。这一切的一切还要从我家那部电话说起。 我从没见过那么难看的电话,又破又旧,似乎一位毫无生气的老人,沉闷而又慵懒的躺在那里。可是不知为什么爸爸却对它“情有独钟”,或许是它很便宜  相似文献   

17.
我喜欢雪花纷飞的季节,洋洋洒洒的雪花从天而落,使你急躁的心情得到平静,使你贪婪的心灵得到满足。雪天的宁静有日寸使人窒息,因为它太静了,使人害怕听到声音,哪怕是自己的心眺。但是我爱独自站在雪地里,就如一人独自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因为此时此刻一切的一切都属于你……许久后才发现其实橘花的飞落也能使急躁的心情得到平静, 使贪婪的心灵得到满足,也同样使人窒息,于是我慢慢地爱上了它。如果说它美丽,那它远不如玫瑰那样艳丽夺人;如果说它纯洁,那它远不如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如果说它高贵,那它远不如菊花那样端庄典雅;如果说它有个性,那它又远不如腊梅那样凌寒独自开。它是那样的平凡,但正是因为它的平凡而又不平凡才吸引了我。  相似文献   

18.
陈贵洲  徐斌 《辅导员》2010,(14):50-50,55
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理论根据是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的基础;人是教育的始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因此,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就是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联系起来,和人的自由联系起来,和人的尊严联系起来,和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使教育不只是人获得生存技能的一种途径,而且还能成为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课程是什么     
课程一词,大家都很熟悉。很多我们熟悉的东西,若问问这东西究竟是什么,还未必能明白地回答。例如,我们常说教育,可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就不是都能说清楚的。又例如,我们一辈子做人,可是人是什么的问题真的不容易回答。现在,我们问课程是什么。显然,课程是每个教师、每个学生、每位校长都耳熟能详的,并且它又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某小丫 《成长》2005,(8):14-15
人大抵都有那种时候,仓皇,狼狈,无助,就像刚刚遭遇了大雨的猴子。可是一切都将会过去,世上的事也都可以原谅。因为,一切都行将成为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