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代理学家的骈文观是宋代文学研究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课题。大多数北宋理学家对骈文持批判态度,并与宋代古文正宗地位确立和骈文风格转变有直接关系。南宋时期理学家的骈文观出现了分化,并在骈文的创作态度、审美风貌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观念里,宋代理学家对佛教一直采取势不两立的反对态度。出于一种笼统的、通盘的考虑,这种论断完全正确。然而,观察宋代各个时期理学家对待佛教的态度,便可知事实上宋代理学家对佛教的态度有一个曲折的转变过程。而且,在两宋之交,理学家们对佛教的态度出现了与传统印象截然不同的趋向。理学家的这种态度转变是伴随着理学自身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的,考察这一转变过程亦可考量理学自身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面对晚清动乱的社会现实,关陇著名理学家牛树梅认为,挽救国家民族危难的关键在于挽救风俗,而挽救风俗的关键又在有理学信仰的儒士身上。儒士关系重大,上要辅助治国,下须表正风俗,是连接官民之枢纽。因而必须要整顿士风,加大对士之志的培养,重视士行,并在日常人伦现实生活实践中检验士行的真伪高低。以改良士风实现对社会风俗的改良,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挽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间。  相似文献   

4.
面对晚清动乱的社会现实,关陇著名理学家牛树梅认为,挽救国家民族危难的关键在于挽救风俗,而挽救风俗的关键又在有理学信仰的儒士身上。儒士关系重大,上要辅助治国,下须表正风俗,是连接官民之枢纽。因而必须要整顿士风,加大对士之志的培养,重视士行,并在日常人伦现实生活实践中检验士行的真伪高低。以改良士风实现对社会风俗的改良,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挽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间。  相似文献   

5.
薛瑄是我国明代前期朱学思想的主要代表,在理气关系问题上他对朱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批判改造,是一位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理学家。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理”、“气”的概念有过一个演变的过程。自宋以后,理、气关系问题实际被看作精神与物质或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因而成了每个理学家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与中国警政近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进行了具有自救意义的新政改革。编练巡警是其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准军事力量。清政府警政改革的措施客观上也推进了中国警政的近代化,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在灾难和机遇并存的中世纪晚期,英国贵族阶层作为社会财富和权力的拥有者,是时尚型饮食消费的先锋。他们经常举办各种时尚且规模宏大的宴会,其消费行为具有较丰富的社会功能。首先,英国贵族宴会消费有利于强化封建等级制度,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功能;其次,贵族宴会消费在炫耀和展示英国贵族的经济实力及社会政治地位的同时,刺激了社会消费的扩张,有利于英国社会职业的专业化,因而某种程度上具有推动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功能;再次,贵族宴会消费还具有继承和发展英国饮食文化的功能,从而为中世纪晚期英国的饮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相似文献   

8.
家学传统是在新安理学家中普遍具有的一种学术文化现象,新安理学家的家学传承方式多样;传承内容多为朱子“论定”之经学;其家学传统对新安理学和徽州社会具有一定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晚宋文坛呈现出“各家喧腾、大家缺席”的局面,成为文学史上一段徘徊犹豫、又具有沉淀和反思性质的特殊时期,其文学成就虽不高,但特点鲜明。晚宋文体新动向的出现,与当时国家政事、国家格局和国家学术所引起的文人心态、文士分布和文道互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外部因素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一道,促成了晚宋文坛总体的分化和革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和力量:一种是官制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但是,由于缺乏行政隶属关系,实际上前者的这种垂直权力结构在乡村社会是根本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垂直与平行相交的权力结构,即包括街头官僚、乡村精英、权威人物、能人等几种权力主体的模式。在这种权力结构模式下,虽然他们处于中国权力体系的最末端,但是却在基层政府与民众之间搭起了一座通向信任的"桥梁"。因为他们掌握了其他政府组织或群体所不具备的获取村民信任的特殊资源———能力、威信和依附。在这种权力结构与信任资源获取方式共同影响下,中国乡村社会中"权力-信任"关系也表现出"强权力-强信任"、"强权力-弱信任"、"弱权力-强信任"和"弱权力-弱信任"四种特征。  相似文献   

11.
摘要:儒商精神体现了儒商的基本特色和本质规定,科学地界定儒商精神是准确把握“儒商”概念的前提。文章从归纳学术界关于“儒商精神”的界定入手,在综合考察儒商精神演变的基础上,对儒商精神进行了重新界定,以期进一步深化儒商精神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马班二人学识渊博,皆为“通儒”。他们二人都论述了自孔子以来的经学发展历史,尤其是叙述了汉初以来经学的传授与继承,但是司马迁和班固二人对待经学的态度是并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3.
自汉武帝"春秋大一统"后,儒家经典开始在最大范围内成为知识分子共同的经典。或为立功受禄,或为立德立言,总之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对象的统一的经学。然而由于社会政治需要和治学方法的不同,经学截然分化为相互对立的今古文经学,并在以后的几百年岁月里不断因为政治利禄或道统因素发生激烈争斗,最后以东汉末的今古文经学之融合暂告一段落。通过对经学在两汉的四次纷争,尤其是在东汉的三次纷争的梳理,勾勒出经学在两汉的发展轨迹,进而分析东汉末今古文经学走向融合的根本缘由。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儒学在其强劲复兴的过程中,呈现出从心性儒学不断走向政治儒学的明显趋向。面对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公民社会等现代性政治理论,儒家开始根植传统,立足中国现实,重新建构出儒家新王道论、儒家社会主义和儒家民主政治论等系统而多元的政治儒学。如果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够从政治儒学之中取长补短,切实增强自己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活力,那么将不仅可以促进政治儒学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可以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的中国皈信者杨廷筠遵循其传教士教师的耶儒综合途径,在其著述中表达了一个被称为儒家一神论的神哲学体系。儒家一神论在宇宙观及价值观的根本点上背离了新儒家道统,它与传教士输入的西方神哲学体系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思想统绪,但这个新的思想统绪在中国哲学史上至今未得到恰当的定位。究其原因,在于人们总是在儒家道统的视野里估价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所谓文庙从祀制度是指以孔门弟子及后世儒家圣贤附祭文庙,从而彰显国家对孔子、儒学的尊崇.依照与孔子关系的远近和对儒学发展贡献的大小,文庙从祀可分为"配享"、"配祀"、"从祀"三个位阶.这一制度的形成,既有上古礼制作为依据,又有后代统治者及士人阶层的大力推动.从本质上讲,从祀制度代表了儒家道统的衍续,但政治势力特别是皇权的介入,使得这一制度本身体现出道统与治统的争斗与交融.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思想对古代大商巨贾与当代儒商都有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当代儒商必须具有高尚的商业道德和爱国思想,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高强的办事能力。时代呼唤儒商,社会需要儒商。企业家必须在国内国际法规的许可下进行生产与经营,要以高、新、优的商品去竞争,从而达到既给国家作贡献,自己又获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儒家德育与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并不总是形成共谋、共存的关系。从儒家德育与封建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来分析,至少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儒家德育:一是前权力型的儒家德育,它没有成为封建专制权力的意识形态工具,它与专制权力保持着距离;二是权力型的儒家德育,它与封建专制权力形成了共谋关系,最终成为了封建专制权力的意识形态工具;三是后权力型的儒家德育,它从封建专制权力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成为一种更为纯粹的品德教育形式。这三种类型的儒家德育对于现代道德精神和现代教育的适应能力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它们也将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现代命运。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周代的礼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周礼的基本内容和周礼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以及周代礼文化的精神本质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秦王朝时期,虽然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但儒家思想也对秦王朝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儒生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积极参与了秦王朝的许多重大的政治活动。儒家的伦理思想已渗透到秦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焚书”、“坑儒”事件的再认识,更有助于全面、客观地看待儒家思想对秦王朝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