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登山》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险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教学本课,引导学生去充分认识、感受列宁两次走过的小路的险,是理解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关键.学生对小路的“险”认识得越是深刻,就越能深刻地理解列宁对待困难的态度和锻炼意志的自觉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首先抓住小路的“险”,引导学生去充分地感受、认识,在此基础上理解列宁锻炼意志的自觉性,并在引导学生理解感受的过程中,扎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人.  相似文献   

2.
小学课文,一般说来,内容较简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容易理解中心思想.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些课文,中心思想并不很明显,而是隐含在文章之中的。《雕凤凰》(第九册24课)这篇新选入的神话故事就是如此。象这样的课文,就需要深钻教材,寻找恰当的教法。下面试就《雕凤凰》谈谈教学设想。  相似文献   

3.
《登山》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以中心为线索,逐句开展教学,以点带面返顾全文,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引出中心感知全文教学时,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概貌。①课文写列宁什么事?②列宁几次走小路?每次走有什么不同?(为分段作铺垫)③列宁对两次走小路有什么感受?(引出中心)学生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并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列宁隐居普罗宁——列宁第一次走小路——第二次走小路)。  相似文献   

4.
《丰碑》一课的末尾以“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 ,要紧紧抓住这一中心 ,逐步展开 ,把读贯穿阅读分析的始末 ,引导学生领悟教法 ,运用学法 ,紧扣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一、预习导评 ,感知课文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按先整体预习再部分预习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进行预习。整体预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思考“预习提示”及“思考·练习”的题目 ,提出疑难问题。部分预习即教师给予预习内容。如 :1分段 ,写段意 ;2说说“丰碑”的意思 ,理解“丰碑”在课文中指什么 ,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 ;3画出全文中心句 …  相似文献   

5.
《登山》记叙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隐居普罗宁时,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道登山的故事,文章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如何教学这篇课文?我们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紧扣“险”字,了解故事内容。列宁与巴果茨基登山观日出,侧重叙写的是如何“登山”,作者突出了哪几点?  相似文献   

6.
《登山》是六年制小语第九册新选课文,记叙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隐居普罗宁时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道登山的故事。在登山过程中,列宁镇定自若,迎险直上,履险而下,意志顽强,气魄非凡,确实令人钦佩。其实,课文这样写只是借题发挥,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这就是通过记叙列宁不畏  相似文献   

7.
《登山》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靠近深渊的小路 ,自觉地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教学重点是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 ,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根据教材的特点 ,我抓住课文中表情达意的词句、段落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 ,读中感悟 ,鼓励学生展开争议 ,在比较、讨论辩解中对课文产生多元理解。一、读读议议 ,悟其情在教学《登山》时 ,就有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登山 ,作者为什么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呢 ?”我以此为切入点 ,以读见悟。首先要求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时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学生从…  相似文献   

8.
《草地夜行》(六年制第九册第九课)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学习这篇课文,可紧扣题眼“行”字,理解课文内容.一、紧扣“行”,理线索在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后,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含有“行”字意的句子.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出了:①我“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②他“和我并肩朝前走”;③“听了他的话,我快走  相似文献   

9.
《草地夜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故事。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紧扣题眼“行”字,来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0.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也是世界著名的山岳旅游胜地。黄山景色以怪石、云海、奇松、温泉最著名,自古以来,为大家所熟悉,被誉为“黄山四绝”。《黄山奇石》是义教第四册新选的一篇看图学文教材。课文用洗练的笔墨,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黄山四绝之一的奇峰怪石,赞美了神奇美丽的黄山景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篇极好的教材。  相似文献   

11.
题有题眼。《爬天都峰》的题眼是一个“爬”字,它观照全篇,十分精当,教学时紧扣这个“爬”字,可以收到提纲挈领、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先由“爬”字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课题为什么不用“上天都峰”“登天都峰”而用“爬天都峰”?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不是轻易可以登上的,所以要用“爬”。从哪里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站在峰脚向上望,峰顶在云彩上面,可见它高耸入云霄;再看石阶两边的铁链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笔直陡峭,令人望而生畏。这样高的山峰,如此陡的山路,当然非“爬”不可!次由“爬”字理解“我”和老爷爷登峰的情境。在峰脚,…  相似文献   

12.
《荷花》是一篇看图学文。全文的重点是对满池荷花静态美的描写;难点是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我变成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情景。文中着力描绘了荷花的静态美,又用“冒、展开”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荷花的勃勃生机。接着,作者由观景渐入佳境,以至把自己联想成一朵荷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效果。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认识的规律,紧扣“美”字进行训练,使课堂教学得到了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3.
《五彩池》以“神奇”统摄全文,景奇意远,引人入胜;结构严谨,文字精妙,堪称典范。教学中,紧扣文眼“神奇”,强化语文基本功训练,结合以发展认识,体悟美感。陶冶性情。使训练与施教互涵互助,可收到阅读教学整体优化之效果。一、巧于解题,设置悬念,暗示“神奇” 1.用白色粉笔板书“池”,让学生组词。2.同学们见过的水池,池水都是什么样的?3.在“池”前用彩笔板书“五彩”。“五彩”什么意思?你见过五彩的水池吗?请你根据“五彩”二字进行想象,说出想象中的五彩池的样子。4.作者笔下的五彩池又是怎样的奇观呢? 二、整体感知,以问促思,捕捉“神奇”设问:1.五彩池在什么地方?2.世上竟然有五  相似文献   

14.
《登山》一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伟大革命导师列宁自觉锻炼革命意志的故事。理解课文最后列宁说的一段话和山顶美景及作用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巧用比较法突破教学难点,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赵州桥》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介绍性说明文,文章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让我们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的第2自然段是重点段,而“创举”又是重点段中的关键词。理解了关键词,对理解课文重点,突破课文难点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在进行这一段落的教学时,紧扣“创举”,处处围绕教学重点发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根据《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苏教版教材中有关小数的认识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其中,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重点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第二次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重点引导学生相对抽象地理解小数的意义,探索小数的基本性质,归纳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尽管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17.
18.
五年制第八册32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侄女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8年后写的一篇纪念文章。作者择取耳闻目睹的有关鲁迅的几件平凡的生活小事,来表现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19.
紧扣一个“彩”贯穿一片“情”———《五彩池》教学谈□江苏省宜兴市林宣龙史佩英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11课《五彩池》一文,描述了四川松潘藏龙山五彩池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五彩池”,顾名思义,其美在“彩”,全文紧扣“彩”字,展...  相似文献   

20.
《灰雀》一文短小精悍,生动曲折,内涵丰富。教学时可从男孩行为变化的动机入手,紧扣“捉雀——藏雀——放雀”这一内在线索,引导学生分析全文,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及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