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家主权理论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国际政治的发展而变化。考察从古典国家主权理论到现当代国家主权理论的发展,批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否定或弱化国家主权学说,坚持了发展中国家维护和发展国家主权学说。国家主权原则是不可动摇的,只有对传统的主权观念和政策进行积极调适,才能真正维护和捍卫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2.
国际能源合作中的国家能源主权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作为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基础的国家能源主权原则的概念和渊源,认为国家能源主权是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能源合作中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国家对本国能源事务的自主权、国家对其境内的能源资源的永久主权、国家对境内能源外资实行国有化或征收的权力及国家对能源外资的管辖权;同时,能源主权是发展中的能源资源国谋求经济独立与发展的前提。本文认为国家能源主权原则的具体使用在新的全球能源合作机制中将面临着调整,需要适度现实国家能源主权原则,同时,需要防止滥用国家能源主权而形成的资源民族主义,从而对国际能源合作造成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法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主权观念日渐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国家主权理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主权否定论、主权让渡论等各种思潮涌起。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国家应树立新的主权观念。即在未来的国际实践中。国家主权始终是国际社会的基础。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动摇。在此前提下,国家主权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受到限制和进行让渡。  相似文献   

4.
国家主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今的全球化趋势给传统的国家主权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间的依存和合作更加紧密,而且还面临许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各主权国家为了共享全球化的成果,就要让渡部分主权。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在自愿的、独立决策的前提下,让渡部分国家主权无疑是合理的、可行的。让渡部分国家主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国家主权不会造成损害和削弱。国家主权的让渡已经成为全球化和地区合作进程的一种趋势。主权让渡并不意味着主权的丧失,而是各国对主权的分享。对主权让渡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时代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人权与主权     
人权与主权是国际法的两个范畴。近年来,随着人权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看法的问题,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亦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外交诸领域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主权及其在国际法上的意义 近代意义上的主权概念首先是由16世纪中期法国政治学家、法学家布丹在他的名著《论共和国》一书中加以系统论述的。他认为,主权是“国家内绝对和永久的权力”,是一国的最高权力,不受国家的法律约束,从而为主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关于主权的学说在近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根据王沪宁同志的归纳,有霍布斯的契约君主主权论,洛克的议会主权论,卢梭的人民主权论,黑格尔的国家人格君主主权论,奥斯丁的功利主义主权论等。随后,主权的内容不断丰富并最终被确定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属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法学界出现了一股抛弃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权利的潮流。他们主张取消国家的对外主权,这股湖流席卷了整个西方并且影响至今,各种主张废除国家主权的学说层出不穷。有人断言:“陈腐的主权国家就显出了真形——无非是世界循环系统中妨碍血液流通的一个残存的疙瘩罢了。”有人宣称:“历史正在使国家主权这个词儿逐渐丧失意义”。他们统统把国家主  相似文献   

6.
国家主权是国家的固有的和最重要的属性,是国家的构成要素,没有主权就不成其为国家。国家主权原则也是国际法的基础和前提,其他国际法原则均是国家主权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不过国家主权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却有不同的体现,分别是绝对国家主权理论,相对国家主权理论和国家主权虚无理论。通过实践证明和理论分析,我们认为相对国家主权理论符合国家根本利益,有利于国际社会开展合作,是符合国际法理论和国际社会现实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主权范围、主权特性和主权实现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现代科技革命对传统国家主权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科技革命影响下,国家主权范围大大地扩展、延伸了;国家主权的绝对性出现了某种弱化的趋势;国家主权的实现方式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让渡与共享,由此,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同时,现代科技革命并没有影响国家主权的存在,国家主权并没有过时,它仍然是当代国际社会的基础,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考察现代科技革命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旨在认识科学技术的国家主权功能,重视用科技实力确定自己的主权地位,并建立和拓展新的主权权利结构,以便更好地维护当代中国的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8.
认为主权这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不变的。沿用几个世纪的绝对排他式的主权学说,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全球化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没有也不可能取消国家主权。国家对主权作出某些让渡是相互的,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代价。  相似文献   

9.
全球一体化的强势发展,使国家主权理论面临困境,将国际海洋法中创制的“主权权利”引入国家主权理论,具有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权权利是国家主权在国际交往与国际关系的实践中主张国家主权、实现国家利益的具体体现,应当深刻理解主权权利与国家主权的联系与区别,明确主权权利在主权理论和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国家主权理论走出困境,进一步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主权理论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强调绝对性、不可分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认为,传统的绝对主权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但并不表明国家主权会走向消亡,主权相对论表明国家在对某些非关键性权力作出让渡的同时,国家主权在另一方面却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是反映社会空间独立与主体自治性程度的一个重要分析维度。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以国家权威为主导的统治力量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关系演变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受到传统体制和文化观念等共同作用,官民之间的"非对称性依赖"关系根深蒂固,这导致中国公民缺乏与政府互动的一个对等性平台。在当前社会不断分化、利益表达多元化的现实条件下,通过组织化的方式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有效整合是官民良性互动形成的一条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2.
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问题,是当今国际法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从全球化概念的剖析入手,阐述了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关系的几种不同理论,讨论了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相互影响。文章最后指出,全球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主权,但国家主权必须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作者还就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风俗调查与改良活动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30年代,由国民政府内政部发起,各省市县开展了一次广泛的风俗调查与陋俗改良活动。这次活动是配合刚取得全国政权的国民党进行社会整合,加强社会控制而进行的。本文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各地风俗调查和陋俗改良活动的材料,对这次活动进行研究和评价,从而从一个侧面探讨国家、地方、民众三者在社会风俗改良活动中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化将中国政治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空环境。各国间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的增强导致传统的国家主权受到制约 ,具体表现为 :全球性经济组织的运行是以参与国若干主权的让渡和转移为条件的 ;公众信息来源的日益广泛化、多元化 ;国际组织与国际公约作用的扩大 ;国家权力结构的变化。全球化对中国政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政治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双重影响 ,而且由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同时进行 ,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推动中国政治发展必须具备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 ,并把这种认识贯彻到国家内外战略包括政治发展战略中去  相似文献   

15.
要理解现代中国的教育问题,社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翼。社会教育在整个民国时期的制度设计中,是一个处在流变过程中的历史概念,其历史功能包括教育改造和社会改造两个方面,其具体职能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在社会教育的主体方面,知识分子群体和国家、地方政权三方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呈现出不同的相互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围绕着解决国家自上而下的理性规划与基层社会自主、自治能力发展之间的矛盾,存在着不同的探索方式,但限于历史条件而未及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16.
学术自由是大学发展内在逻辑的需要,大学自治是学术自由的制度性保障,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日益趋于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契约思想在关于国家构建的政治哲学思想中有着重要地位,其中以霍布斯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最为突出。霍布斯在其著作《利维坦》中系统地阐述了由人性到社会契约到国家诞生的推论过程,并自诩为政治科学;而卢梭在其代表作似会契约论》中则运用社会契约思想说明了构建主权国家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构建等诸多问题。本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霍布斯与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的逻辑过程,推导其隐含的假设以及一些不足之处.最后得出也许更为合理的对国家构建诸多变量间关系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源头和动力--一种新制度主义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来考察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市场化现象,发现了市场化的源头为招收走读自费生,并且在具体分析市场化过程当中,发现其动力来自于高校内部的一些精英的意识和努力——他们不仅很好地把握了机构自身的利益,而且为其合法化做出努力。而这一合法化过程以“扩大高校自主权”概念的提出为核心。  相似文献   

19.
香港目前最大社会问题是主权回归了十六年,但港人“归心”尚有待时日.例如,仅在2012年,香港发生包括反国民教育设置在内的系列社会运动,纵览这些社会运动,其价值观念上共同点莫过于体现为港人对特区自治的焦虑以及对己身国民身份认同的迷离.在参与观察和访谈之上,以国家和社会关系调和为出发点,认为基于学科教育的理性讨论胜于基于政治图谱的感性宣泄,内地与香港关系前景在于相互祛除“标签化”、还原历史与现实,从而共同找寻二者之间的文化价值共同点.  相似文献   

20.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 growing emphasis on internationalis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Based on case studies of 12 Scandinavi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t is shown how issue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isation trigger processes of trying to enhance the institutional capacity for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and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through processes of formalisation, centralisation and professionalisation. Based on the institutional history and tradition, strategic ability and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outcomes of this process still show a considerably degree of variation in the motives and institutional adaptation to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the conclusion, it is argued that future policy‐making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verse need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 policies that allow more flexibility and autonomy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