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散文是“文学树”上的一支绚烂的奇花。它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表达方法又不拘一格,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也可以唱和。报纸的文艺副刊是发表散文的一块不可或缺的园地。报纸副刊上的散文作品,与其它书刊上的散文作品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报纸副刊散文的基本特征归纳起来,即新闻特征、纪实特征、地域特征、短而精的特征。新闻特征我国报纸副刊是随报纸的诞生而诞生的,它一开始就以新闻为骨肉,奠定了新闻副刊的基础。“五四”时期,我国饮誉报坛的四大副刊——《晨  相似文献   

2.
对于报纸副刊来说,散文可谓是个“大户”,它占的版面最多,作者最广,读者也最广,历来是报纸副刊的“拳头”项目。在几届中国新闻奖评奖中均有上乘的散文佳作登榜,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奖中,解放军报的散文《说说儿子向群》脱颖而出,独占鰲头,荣获一等奖,再一次显示出散文的传统优势。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也随之变化,作为生活真实记录的散文也在求新求变,逐渐突破昔日描景、状物、抒情的传统,尤其是在记人叙事的现代题材上日益凸现,成为散文园地中又一引人入胜的景观。《说说…  相似文献   

3.
报纸发展到今天,纯文艺体裁的作品逐渐失去其在副刊的领袖地位,而副刊在一些新生报纸出现后,因其扩展自己的领域,以前副刊中常见的散文也进入了大散文时代.散文则成了家庭生活类报纸的主要体裁,那么传统副刊的散文有变化么?是怎样的变化?本文以<家庭百科报>副刊版--"青园茶坊"为例,试分析副刊散文的类型.  相似文献   

4.
俞明,我是先识其文,后识其人的。 由于我们一位共同的朋友的推荐,俞明开始给我所在刊物的副刊投稿。先寄过几篇杂文,用的是吴人这个笔名,后来又陆续寄来了一些散文。我很奇怪怎么先前没有注重到俞明这位作者。看到他寄来的第一篇杂文《不白──白不》──我就喜欢上他的作  相似文献   

5.
首先,报纸文艺副刊上的散文要受到新闻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制约,这一点决定了其选材的新闻性,也决定了作品的新闻美。就我们党报而言,文艺副刊的新闻性必须以党性为原则,为党报宣传宗旨服务。作为报纸副刊上的散文,我们认为它必须具有双重美学性格,新闻性和艺术性。这一点是明显的有别于杂志上的散文的,它毫无疑问地接受  相似文献   

6.
庞进 《新闻知识》2005,(10):57-58
副刊散文,即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散文。副刊散文的特点在与新闻报道的比较中显而易见。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短短的十个字,说出了新闻的三个特质:1、新近发生的,即时效性;2、事实的,即客观性;3、报道,即讯息性。副刊散文不讲究这些,它的描写对象,可  相似文献   

7.
文艺副刊,是一张报纸不可或缺的内容。有人说,一张报纸能否抓住读者,就看它的副刊办得活不活、好看不好看。这话不尽全对,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却反映了报纸副刊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下部队期间曾翻看过一些基层官兵的报纸剪贴本,发现文艺副刊的稿件在官兵剪贴本上所占的比例相当大,有的甚至全部是文艺副刊的散文、杂文和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8.
报纸副刊上的文章.近年来.散文唱了主角.而且它正处于愈来愈火的热头。人们爱读报纸副刊的散文.除了散文自身特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外.是散文与新闻联姻.用散文的笔法.反映新闻的事实,使散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赢得了读者。报纸副刊的散文。反映时代的气息。反映改革的脚步.它较之其他文学形式.来得快.被称为报纸副刊的“小木兰”。它  相似文献   

9.
报纸文艺副刊,是报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几年来,报纸副刊越来越受到文化消费群体的关注、读者的喜爱。这与副刊作品更加接近现实,贴近生活,靠近读者,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副刊散文则因为能更迅速敏锐地反映社会变革,和应生活节奏,折射心态变化,而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报纸副刊一直青睐散文,副刊散文的盛衰又往往受到社会环境、文坛景况的影响。这两年报纸副刊散文红红火火地兴旺起来,并非只是在原有格局上“增其旧制”,还出现了新的走势:一是取材趋向平民化,在多层次观照社会、描绘“寻常百姓家”、抒写悲喜人生等方面有了突破,赋散文“登堂入室”以新意;二是作者呈现民众化,而且不少新人涉足散文创作,为的是借此倾诉在普通生活、艰辛跋涉中积累起来的体验,将其作为审视人格力量和显示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尽管他们无意当“文人”、挤“小道”,仍然为副刊散文送来清新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散文的发展虽然有点缓慢,甚至寂寞,但毫无疑问,散文的艺术形式正在蜕变,全方位探讨散文新生面的热流正在涌动。散文界的艺术视角正在打开,一批在散文内蕴和美学追求上带有突破性的作品已经出现,一批引人注目的散文作家正在崛起,散文创作正在进入一个日益繁荣的境界。面对散文文坛风景线迷人的景观,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报纸文艺副刊自始至终为散文的繁荣提供了稳定的阵地。散文倍受副刊青睐,并被视为“副刊的灵魂”。众多  相似文献   

11.
增强副刊的新闻性,是长春日报近一年改扩版过程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要求副刊甚至包括专刊的操作,要引入新闻观念和新闻的运作方式。在一年以前,著名作家丛维熙写的《保卫文化副刊》,引起了全国报纸副刊的关注。丛维熙认为,现在的报纸节奏越来越快,商业气息越来越浓,新闻版面急剧扩张,文化副刊日见萎缩,这是文化的悲哀。我们很同意这种看法,副刊的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副刊是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之类的媒介载体。但是,它和文学杂志上的纯文学作品还是有较大的区别。首先要限制篇幅,其次是内容不能信马由缰,也要跟…  相似文献   

12.
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在南通日报副刊上发表的散文《乡里乡亲》荣获二等奖,这是近年来江苏省报刊在中国新闻奖评比中获得的较高奖项。此前,这篇作品还曾在全国报纸副刊评比中获得金奖。作为地市级报纸选送的一篇副刊作品,作者又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记者,《乡里乡亲》能够脱颖而出,我体会,主要得益于其乡土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正是因为从古老的乡土题材中嗅到了清新浓郁的时代气息,才激发出作者的写作热情,也因此在读者中产生较为强烈的共鸣,并得到专家的青睐。乡土题材是报纸副刊作品永恒的宝贵资源报纸副刊作品写作…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报纸副刊纷纷从报纸上消失。保存下来的副刊则悄悄地改弦更张——从主要刊发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等变更为主要刊发生活随笔、杂文、寓言或不拘形式的一些短文甚至句子。为了与传统意义上的副刊进一步明晰差别,其中一些副刊的版名亦弃旧更新,如有的副刊启用了诸如《生活笔记》、《生活手记)、《城市笔记》、《白话人生》等版名。这些副刊强调:文章为“记录体”,保持非创作性,亦在反映大众生活的原味(非艺术化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郑翔 《传媒观察》2008,(1):43-44
报纸副刊散文在现代中国曾以承载“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批判意识和变革意识”①为己任。在那个沧海横流、风雷激荡的时代,在新旧文化的冲撞中,关注社会、开启民智、引导变革便成了现代报纸副刊散文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哲学隐匿、广告崛起”^②。当前的报纸副刊散文呈现出与现代报纸副刊散文不同的思想取向和美学风格。同时,  相似文献   

15.
当今的报纸副刊有两种命运,一种是不自觉地消失了,报纸上再也没有他们的版面;第二种是一天有多个版,内容雅的有文学、文化的信息与动态,有专页的小说、散文,俗的有生活副刊,有读者参与的口述笔录、情感倾诉等等,花样百出。从全国发行居首的报纸来看,他们的副刊不但未消失,而是在日益增多,这可以从某种角度上讲,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7,(11)
报纸副刊如何创新文/魏尧副刊,是中国报纸独有的设置。从副刊可以看出报纸的格调和读者层次。在当今信息泛滥以致形成“信息焦虑症”的时代里,策划报纸副刊传递最佳信息,已经摆在每一个副刊编辑面前。早先那种单发诗歌、散文、小说的作法显然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历史与...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新闻改革爆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事实:报纸副刊散文以其前所未有的鲜活与敏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目光,并与当前中国散文走俏的大背景成呼应之势,成为散文世界里一块美丽的绿洲。笔者从事副刊散文编辑工作,现就90年代以来副刊散文的新面孔、新气象作一试描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当今,随着传媒体系的增加与扩容,散文这一文学文本越来越为更多的写手所使用,散文在媒体上特别是地市传媒上,占有的地盘也日益增多。虽然传统意义的纯然文学副刊不多,标《散文》、《美文》的栏目也寥寥,但是,实质性的散文随笔却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的媒体乃至大多数的版面。各种副  相似文献   

19.
近闻,一家县委机关报新一届编委会研究,鉴于读者批评本报文学副刊已成为报社几把手的“自留地”了,决定今后文学副刊不采用本报编采人员写的稿子。此消息一传出,当地业余作者大受鼓舞,副刊收到的来稿大幅度增加,本地区业余创作也呈现生机勃勃的态势。 闻此消息,笔者由此想到我国已故著名诗人郭小川,他在担任报纸文学副刊编辑时,曾给自己立过一条“规矩”:自己的稿子不往自己编的副刊上登。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人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好”;作者常常认为自己的稿子好。如果在自己编的文学副刊上登自己写的稿子,难免会因为偏爱,甚…  相似文献   

20.
左林 《新闻前哨》2005,(9):36-37
报纸的副刊,在中国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它是由报纸的编辑们在新闻的后面刊载少量的旧体诗词和散文、随笔、小说等文学作品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第一份正式的报纸副刊《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报》创刊到现在,中国报纸的副刊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在新闻史上,形成了一条绵延不绝亮丽多彩的风景线。报纸副刊培养了好几代的青年作家,同时也教育和滋养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报纸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