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崇拜是白族的一种民族民间宗教信仰,其产生,形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它和白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哲学,村社生活,民族意识等密切相联。形成了一种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以村社和水系为纽带的民间宗教文化-自族本主文化。其核心是保万民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白族本主文化与白族其它文化一样,是一种多元的开放性文化,早期唐南诏时期,南王室即“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字人之术……阐三教(儒,佛,道)”,儒,道,佛在白族地区有着重大影响。本文试就白族本主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作粗略探析,试由此出发揭示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大理白族民众有厚重影响的本主文化是构建和谐大理可资利用的宝贵文化资源。本主文化不仅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性、创造性和平等公正的实现。本主信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一定的缺陷,但本主文化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它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同质性和一致性,因而这种缺陷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3.
大理白族本主崇拜是一种很独特的宗教化现象,具有其独特的生存环境,本从大理特殊的历史化背景,特有的地缘性村寨组织形式,加之隋唐时期大理地区的频繁战乱,土酋林立等历史环境所形成的祖先英雄崇拜形式和宗教心理分析出发,阐释了本主崇拜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了本主崇拜的基本化功能及形成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白族本主崇拜的源流、特点、发展模式,以及现代化进程对白族本主崇拜产生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本主崇拜已作为传统文化而保留,作为宗教意义上的影响力已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5.
大理白族地区历来崇拜本主,白族对本主信仰可追溯到白族先民的原始信仰,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远古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一种解释,也是白族人早期生活的历史真实及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巫术是实现白族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的基本手段,是白族本主教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构成白族社会文化生活和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白族人把唐朝将军李宓奉为本主崇拜,则是这种信仰中令人不解的一个奇特现象。从安抚亡魂到敬奉神灵,白族人祭祀李宓的心态转换实际上完成了从原始崇拜发展到本主崇拜的一次转化,表现出相对理性、智慧和文明的特征。而由《南诏德化碑》中的奸佞小人到忠肝义胆的将军,李宓形象的转换更反映了白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进程。历朝历代的文人、艺术家们奇妙的创作心理,也都在供奉李将军为本主这种文化现象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主崇拜是白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主节是白族地区的重要节日,其核心环节是本主行像仪式。湾桥本主行像仪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一种生动灵活的教育形式。本主行像仪式具有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促进村落儿童社会化等教育功能,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本主行像仪式中的教育具有以下特点:持续性和丰富性、互动性与实践性以及情感性与娱乐性。本主行像仪式以其普遍的参与性,强化了个体的存在感,促进了湾桥白族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种自然而有效的集体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大理白族本主崇拜中的仪式音乐为论域,选择大理周城村为田野点,以周城本主节庆仪式事项为依托,对周城本主崇拜信仰体系下的节庆仪式做实地调查,试图透过本主崇拜这样几乎全程"音声"覆盖且参与人群众多的大型信仰仪式其仪式音乐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如何运用仪式音乐来建构当地白族群体的民族文化认同作用,这些认同体现在仪式音乐发生的文化语境、仪式音乐中的音乐人、仪式音乐的象征意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化的浪潮下,"独特性"成为个人乃至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标签与能量。中国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无疑是其"独特性"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而白族,就是一个典型。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至今仍大放异彩,尤其是本主崇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白族人,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因而也引起了学者对其的不断探讨。文章以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对白族本主崇拜的动因进行分析,促进人们对其认识的合深刻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化逐步在消亡,这是个让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白族化面临危机,白族语言会不会消失?白族风俗习惯会不会在开放中消失?白族研究会不会得到重视?作作在白族地区生活了四年多的外国学,对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本主崇拜是在白族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积淀了丰富的白族文化内容,也表现出白族特有的宗教意识。本文根据本主神祗不同的发展经历、不同的故事传说,来阐述白族本主崇拜心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而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规则、思维方式等。文化制约语言,语言承载文化,两者是相辅相依,不可分割。故,研究者可以通过语言,尤其是特定的语言模式,研究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促进交流。  相似文献   

13.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民族,由于居住环境复杂,形成了不同区域宅居文化的差异性与多元化特性,从独特的宅居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光辉灿烂、丰富多采的彝族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4.
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至今已有约 4千年的农耕历史 ,因农业对水的过份倚重 ,水崇拜在白族社会生活中影响深广。本文试就白族水崇拜与农耕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以求揭示传统精神和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载体和彝族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彝族服饰的“族徽”功能、社会交往中的非言语功能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彝族服饰与彝族民间文化的关系,揭示了彝族服饰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李白是盛唐时期伟大的诗人,他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将个性予以诗化的表现,以及作品中丰富奇特的想象与审美超越精神,是一种全面丰富、本真自然、极致酣畅、艺术美感的展示.李白对本真生命无比自由的表达,启发我们把个性的培养看做教育的本质特征,把想象理解为人的自由创造,并把审美理解为人对其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7.
哀牢夷是战国末到秦汉时期活跃在澜沧江上游一带的古老族群,古哀牢国的主体民族是浪娥人。南诏国是由哀牢夷的后裔浪峨人建立的。南诏灭亡之后,在不同的环境下,经过不断的分化和组合,形成了令天的阿昌族、怒族以及茶山、浪速、载瓦、莨峨、黑语等族系,而有的则分别融合或被同化在其它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18.
据苗族史诗记载,苗族先民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完成了从旱作到稻作的转换。由于战争及迁徙,打乱了苗族稻作文化发展的正常进程,继而在西南山区创造、再生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农耕梯田文化。苗族鼓社及原始祭祀,紧扣节日和农时节令,围绕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稻作农耕活动融为一体,并整合、传承了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及生殖崇拜等文化因子,使稻作文化与祭仪构成了一种互动共生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死亡观念的认识成为许多民族丧葬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本文试就白族丧葬习俗中表现的死亡观作粗略探析,以求揭示白族丧葬习俗的特征及其在白族社会生活中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白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及白族先民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