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沟通需要教师与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参与,指的是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即指个体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在群体活动时是否“在场”,是否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等外显行为,也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卷入和影响群体活动的状态和程度,这里的“在场”实质上是指个体的“思”在场,“思”是参与的根本标志.教学中,只有教师首先有“思”,才有可能真正唤醒学生的学习之“思”.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非常活跃,但现实让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思”的缺失现象还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促进农民学习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农民学习以非正式学习为主,但学界对农民的群体性非正式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仍缺乏专门研究。拓展性学习作为一种分析群体如何共创进步性实践的学习理论,有助于揭示农民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机制。基于对T庄锣鼓队非正式学习个案的田野调查,借助拓展性学习理论的“三角模型”和“环状模型”,遵循“群体+成果定位→主体定位→其他要素定位→总述学习机制”的“要素定位法”分析思路发现:农民非正式学习的过程性递进可划分为由始动主体主导的个体发动层、卷入其他主体后的群体互助层、面向学习成果拓展的系统巩固层三个层次,学习活动的持续和进阶由来自个体的内生动力、来自群体的延续动力以及来自外部的再生动力驱动。因此,为促进农民的非正式学习,应当倡导学习的多元价值以催生内生动力,通过注重基层教育自治的网格组团学习模式维持延续动力,借助外部激励发挥学习的交换价值以强化再生动力。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课堂参与的角色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所谓“角色”是社会对处于特定社会结构中某一地位的某个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和要求。个体在一个稳定的关系体系中所担任的角色具有规范和调节个体在该群体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的重要功能。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在班级这个群体环境下进行的,是一个集体化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课堂参与所刻画的就是在集体化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因此,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别是个体最基本的社会角色,心理学的研究业已表明个体在许多方面的行为表现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学生在班集体的学习活动中同样也扮演着相应的性别角色,有研究发现男、女学生的课堂参与也有明显的不同,不过已有研究往往只是粗略地概括出这种性别差异的总体轮廓,对学生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4.
当前,无论是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还是研究性学习,都不谋而合地把主体参与作为它们各自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一方面,学习是个体心理过程,主体参与把群体活动转化为个体活动,因而主体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另一方面,主体参与使教学从抽象走向具体,从而使课堂和谐而富于生命力。职业教育更注重实效性、应用性,所以,主体参与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就尤为重要。要把主体参与落到实处,教学中就要注重它以下三方面的特性:一、主体参与的自我建构性主体参与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课程实践的一种态度与…  相似文献   

5.
服从有遵从和屈从之分,形成服从关系是权威得以成立的标志。民众评价活动对群体内的个体、权威机构和群体外的主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良心在本质上是社会评价活动的内化和心理积淀,良心的不安和遣责对个体主体自身的巨大作用体现着民众评价活动对个体的权威。民众评价活动作为“普遍的、隐蔽的强制力量”指向群体向个体、权威机构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体现着权威,迫使群体外的主体予以正视,也意味着权威。  相似文献   

6.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7):I0005-I0005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群体中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群体动力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活动方式及其对社会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各种社会力都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行为表现出来的。在社会中,人一旦组成群体,就会在社会互动、社会交往基础上形成一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必然影响个体行为并最终影响群体行为。卢因认为,这种类似于“力场”的现象是群体行为的动力,他把这种理论称之为“群体动力场论”,也有人把它称为“场”理论或“场学习论”。按照卢因的看法,人的行为反应不仅为单独某一刺激所引起的,也由当时整个环境即“场”所决定,  相似文献   

7.
冯悦旋 《山东教育科研》2014,(20):I0004-I0004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老话都是在言明合作与团结的力量。合作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一种重要学习与处理方式,人是社会人,是生存于万千社会关系的个体,但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将个体的能量聚合,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互相合作,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雍天荣 《云南教育》2013,(20):41-42
公众“老不信”:群体逆反心理使然 在社会事务管理、公共管理活动中,我们必须注意群体层面的“群体逆反”心理,因为它带给我们的麻烦远比个体层面的逆反心理大得多。所谓群体逆反心理,就是一群人对某个事物或者某个观念的原正确性与原正当性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  相似文献   

9.
身体不只是物质的“肉体”,它是个体的精神“本源”,是自我的“体现”,是教育组织活动的“纽结”。在教育场域中,通过身体的卷入、控制与培养,教育影响得以实现,并从中可以折射出学生的生存状态,显示出控制人与控制身体、解放人与解放身体、培养人与培养身体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概括地说,职业群体养成的“德性”就称为职业道德。对“德性”可作两个层面的考察。一是意识(心理)层面,它表现为“德知”,即对德的认知“至善”的理念定位;一是行为(操作)层面,它表现为“德行”,即对德的践行及其“至善”的行为指向。从“知”与“行”相统一出发,人们可作这样的判定:“德知”在什么层面展开,“德行”相应地也在该层面展开;从“德行”展现的层面可以观照“德知”所处的层面。群体既然是众个体按职业活动的内容以特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的聚集,因而“漫染”于群体“德性”中的个体,虽说其“德性”呈现个性,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